科學網—細菌或助蝙蝠對抗致命真菌

2020-11-22 科學網

 

引發白鼻症的真菌會侵蝕蝙蝠的翅膀。圖片來源:US FWS

Marm Kilpatrick在美國伊利諾州擁有兩個研究現場,而那裡的蝙蝠已「如期」死去。在一種致命的真菌疾病——白鼻症於2012年晚些時候到達前,礦山裡居住著近3萬隻蝙蝠。到2015年3月,活下來的蝙蝠不到5%。

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疾病生態學家Kilpatrick和他的同事之所以選擇礦山,是因為它們剛好位於上述真菌的傳播路徑上。自2007年起,它已從歐洲擴散到美國的26個州和加拿大的5個省。

儘管目前研究人員在停止這種真菌的擴散上依然束手無策,但還是有理由保持謹慎的樂觀:至少暫時幫助蝙蝠不受真菌感染的治療方法將很快派上用場。

喬治亞州立大學微生物學家Chris Cornelison介紹說,目標是確保在研究人員找到針對上述真菌的長期解決方案時,「還能有蝙蝠可以用於治療」。

當蝙蝠在冬季休眠時,這種名為鏽腐柱隔孢的真菌會在蝙蝠身上生長,鑽進後者的鼻子、耳朵和翅膀。能倖存到春天的蝙蝠通常隨著其身體變暖而清除了這種感染,一些物種在年復一年地做這件事情。不過,這種病原體導致其他物種不停地從冬眠中醒過來,而這會燃燒儲存的脂肪並導致蝙蝠活活餓死。一些甚至逃出棲息地,像大海撈針似地尋找食物。

Kilpatrick和他的同事發現,在蝙蝠翅膀上發現的一種細菌或許有助於它們對抗感染。同時,科學家在《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上發表文章稱,兩種螢光假單胞菌株能在細胞培養過程中殺死白鼻真菌。去年冬天,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將該治療方法用到蝙蝠身上。他們尚未發布結果,但Kilpatrick希望能很快在野外測試這兩種細菌。

其他人則正在研究在土壤中發現的紅球菌屬細菌所產生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能否殺死白鼻孢子。在去年冬天於密蘇裡州開展的野外試驗中,Cornelison和他的同事在將圈養的蝙蝠送回其洞穴以完成4個月的冬眠之前,用這種化合物對蝙蝠進行了48小時的治療。近日,研究人員釋放了沒有攜帶白鼻症的蝙蝠。這促使媒體紛紛將其報導為潛在的「療法」。(閆潔)

《中國科學報》 (2015-06-25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ACS Nano:細菌粉碎技術對抗超級耐藥細菌
    研究人員利用液態金屬開發了新的殺菌技術,這可能是解決抗生素耐藥性這一致命問題的答案。 這項技術使用磁性液態金屬的納米顆粒來粉碎細菌和細菌生物膜--細菌茁壯成長的保護性"房子"--而不傷害有益細胞。
  • 為什麼蝙蝠攜帶大量致命病毒,自己卻安然無恙?
    對於社會上的這類現象,國家自然也是十分鼓勵的,畢竟這也可以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發展,而且也有益於人們的身心健康,但有關衛生部門或旅遊部卻發文警醒人們,請遠離在自駕遊途中遇到的野生動物,尤其是土撥鼠,別被他們可愛的外表所蠱惑,這些野生動物都是致命病毒的攜帶者,一旦病毒開始跨越種族傳播,無疑會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損失
  • 【深度解密】圖坦卡門法老未解之謎(二)——致命真菌
    「圖坦卡門的詛咒」似乎開始靈驗了…… 但是科學家們並不相信「圖坦卡門詛咒」這一說法,他們紛紛尋找努力尋找死亡背後的真相。曾為部分死去的考古學家和工作人員做過身體檢查的開羅大學生物系教授阿扎丁·塔哈斷定,他們只是在陵墓中感染細菌得病去世的。因為那些細菌在陵墓中生存了三四千年,所以讓現代醫學有些措手不及。
  • 超級細菌爆發:發現可對抗多種抗生素新型致命細菌
    美國埃默裡大學在本周發表的一篇關於美國病人的報告中表示,研究人員近日首次發現了一支可對抗多種抗生素的致命細菌菌株,就連被視為「最後防線」的粘菌素也對其奈何不得。這種狡詐多端、危險莫測的細菌屬於一種對碳青黴素烯類抗生素具抗藥性的克雷伯氏肺炎菌,簡稱CRKP,對目前已知的所有抗生素均有抗藥性,包括被稱為最後防線的碳青黴素烯類抗生素。
  • 細菌、病毒、真菌都是微生物,可是區別大不同
    [i]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教科書中,均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7大類:細菌、病毒、真菌、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想要真正探究微生物的奧秘,就從細菌、真菌、病毒三類最常見的微生物開始了解吧!細菌細菌,我們日常接觸最多的微生物,其基本形態呈杆狀、球狀、螺旋狀,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等構成,是細胞內沒有成形細胞核的單細胞原核微生物。
  • 這就是蝙蝠比人類更好地戰勝致命病毒的原因
    現在,科學家們已經確定了蝙蝠隱藏這些危險細菌的關鍵方式,同時顯然沒有受到它們的不良影響,這可能揭示了處理人類這些傳染病的方法。在過去的20年裡,研究人員發現,蝙蝠會傳播一些最致命的新發傳染病,包括尼帕、亨德拉、馬爾堡和MERS等疾病背後的疾病,但這些動物很少表現出這種傳染病的臨床症狀。
  • 致命神秘疾病肆虐美國蛇群 "死亡詛咒"至今難解
    這樣做可提高它們身體的溫度,幫助它們的免疫系統對抗疾病。但是當氣溫急劇下降時,也會導致蛇很容易被凍死。這些細節信息給人的印象是,這種「蛇真菌病」應該很容易被生物學家理解,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實際上在2015年之前,科學家們依然不知道是哪種真菌觸發這種感染,直至最近兩項研究宣稱終於找到了其「罪魁禍首」。
  • 2019中考:細菌和真菌知識點
    初中生物細菌和真菌 知識點 菌落: 一個細菌和真菌繁殖後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稱為菌落。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細菌和真菌的種類多、分布廣。 細菌和真菌的生存條件: (1)一定的水分和適宜的溫度。 (2)絕大多數細菌和真菌需現成的有機物作為營養。
  • 2019年中考生物細菌和真菌專題複習
    中考專題複習12:細菌和真菌 1.細菌、真菌、病毒三類微生物的比較: 項目細菌真菌病毒 個體單細胞單細胞(酵母菌)多細胞(蘑菇、青黴)比細菌小 形態桿菌、球菌、螺旋菌由菌絲構成沒細胞結構 結構沒成形細胞核,有抵抗不良環境的休 眠體—芽孢,有細胞壁
  • 蝙蝠:冠狀病毒最致命的傳染源
    令人談之色變的伊波拉病毒、SARS病毒、馬爾堡病毒……它們竟然都來自蝙蝠!以致有人形容蝙蝠的身體是一個巨大的「病毒儲藏庫」,是多個致命傳染病的發源地。神秘疾病來自蝙蝠2012年,沙特的一位男子患上一種神秘的疾病,11天之後不治而亡。
  • 細菌、真菌、黴菌、放線菌的區別
    每次在培訓新人時,很多人都會把細菌、放線菌、真菌和黴菌混為一談。這些都屬於眾多微生物中的常見門類。
  • 蝙蝠:攜帶這麼多致命病毒 竟是為了在天上飛
    蝙蝠們庇護著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們,包括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尼帕病毒、SARS病毒等。為什麼它們在四處傳播這些病毒的同時,自身卻不會染病呢?現在,我們或許窺探到了它們能耐受這些病毒的秘密——因為飛行實在太辛苦了。
  • 澳媒:切勿觸摸蝙蝠!澳蝙蝠或攜帶致命病毒
    中新網1月5日電 澳洲新快網刊發編譯文章稱,南澳夏季的高溫天氣,導致不耐酷暑的蝙蝠紛紛從樹上掉向地面。近日,南澳衛生廳向公眾發出警告,蝙蝠可能攜帶致命疾病,民眾切勿用手觸碰落地蝙蝠。近日,南澳衛生廳、第一產業廳及環境部門人員紛紛發出警告,提醒民眾切勿用手觸碰蝙蝠。
  • 神秘超級真菌在美爆發並席捲全球!一文了解耳念珠菌為何如此可怕?
    驗血結果顯示,他感染了一種新發現的細菌。鑑於這種細菌神秘而致命,醫生很快將他隔離在重症監護室。這種細菌是一種名為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的真菌,以免疫系統較弱的人為食,由於第一次是在患者耳朵裡分離出來,屬於孢子形狀如佛珠一樣的念珠菌屬,所以取名為耳念珠菌。這種真菌很難清除,又對多種抗真菌藥物耐藥。最早發現這種真菌是在10年前的日本,目前正悄悄蔓延至全球。
  • 科學網—啄木鳥攜帶真菌助其挖洞
    紅頂啄木鳥似乎會攜帶讓樹木腐爛的真菌孢子,而這種共生關係看上去令雙方都受益。 紅頂啄木鳥生活在美國東南部的松林中。它們扮演著一個重要角色——「生態系統工程師」,即挖出能用很多年並且當它們搬走後會被其他物種利用的樹洞。這些鳥兒以家庭方式生活在一起,每個家庭擁有若干處於不同建設階段的洞。 一些人認為,啄木鳥從真菌那兒獲得幫助來挖洞,但這方面的證據一直缺乏。
  • 科學家證實:粘細菌調控土壤微生物生態平衡—新聞—科學網
    粘細菌對黃瓜根分泌物的趨化性。
  • 同樣是菌,細菌和真菌到底哪裡不一樣?
    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見的,像屬於真菌的蘑菇、靈芝、香菇等,但大部分細菌、真菌只能在顯微鏡下看到。細菌的大小只有真菌的1/10:細菌為原核生物,一般較小,直徑為1μm~10μm;真菌為真核細胞,細胞較大,直徑一般為10μm~100μm。
  • 十種致命動物疾病,伊波拉排第一?
    壺菌病一種致命的真菌——壺菌(chytrid)是很多蛙類和蠑螈的殺手。在過去的30年裡,該病菌已經造成200多種兩棲動物種群的災難性下降甚至滅絕。21世紀初期,巴拿馬的El Copé曾經爆發過一次壺菌病,導致當地30種兩棲動物幾乎消失,其中有5種壺菌之前從未出現過。
  • 蝙蝠身上有許多病毒,為什麼蝙蝠不會死亡?
    1、蝙蝠具有抑制炎症的能力 根據發表在《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logy)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由杜克大學醫學院(Duke-NUS Medical School)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確認了讓蝙蝠擁有致命病毒,卻不死的分子和遺傳機制。
  • 師法自然:取經蟬翼、蜻蜓翅膀,成功開發對抗超級細菌新方法
    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是對全球衛生的最大威脅之一,對感染的常規治療正變得越來越困難。受到蟬翼與蜻蜓翅膀的啟發,通過納米尺度的拉伸、切片或撕裂來消滅細菌,科學家們成功開發了對抗超級菌的新方法。 蟬翼與蜻蜓翅膀,是天然的細菌殺手。受其啟發,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Elena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