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白鼻症的真菌會侵蝕蝙蝠的翅膀。圖片來源:US FWS
Marm Kilpatrick在美國伊利諾州擁有兩個研究現場,而那裡的蝙蝠已「如期」死去。在一種致命的真菌疾病——白鼻症於2012年晚些時候到達前,礦山裡居住著近3萬隻蝙蝠。到2015年3月,活下來的蝙蝠不到5%。
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疾病生態學家Kilpatrick和他的同事之所以選擇礦山,是因為它們剛好位於上述真菌的傳播路徑上。自2007年起,它已從歐洲擴散到美國的26個州和加拿大的5個省。
儘管目前研究人員在停止這種真菌的擴散上依然束手無策,但還是有理由保持謹慎的樂觀:至少暫時幫助蝙蝠不受真菌感染的治療方法將很快派上用場。
喬治亞州立大學微生物學家Chris Cornelison介紹說,目標是確保在研究人員找到針對上述真菌的長期解決方案時,「還能有蝙蝠可以用於治療」。
當蝙蝠在冬季休眠時,這種名為鏽腐柱隔孢的真菌會在蝙蝠身上生長,鑽進後者的鼻子、耳朵和翅膀。能倖存到春天的蝙蝠通常隨著其身體變暖而清除了這種感染,一些物種在年復一年地做這件事情。不過,這種病原體導致其他物種不停地從冬眠中醒過來,而這會燃燒儲存的脂肪並導致蝙蝠活活餓死。一些甚至逃出棲息地,像大海撈針似地尋找食物。
Kilpatrick和他的同事發現,在蝙蝠翅膀上發現的一種細菌或許有助於它們對抗感染。同時,科學家在《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上發表文章稱,兩種螢光假單胞菌株能在細胞培養過程中殺死白鼻真菌。去年冬天,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將該治療方法用到蝙蝠身上。他們尚未發布結果,但Kilpatrick希望能很快在野外測試這兩種細菌。
其他人則正在研究在土壤中發現的紅球菌屬細菌所產生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能否殺死白鼻孢子。在去年冬天於密蘇裡州開展的野外試驗中,Cornelison和他的同事在將圈養的蝙蝠送回其洞穴以完成4個月的冬眠之前,用這種化合物對蝙蝠進行了48小時的治療。近日,研究人員釋放了沒有攜帶白鼻症的蝙蝠。這促使媒體紛紛將其報導為潛在的「療法」。(閆潔)
《中國科學報》 (2015-06-25 第2版 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