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友們在微信上諮詢我蛋白尿的治療方案時,說自己尿蛋白有多少多少,有的說加號(+),有的說mg/g或是mg/mmol,有的說多少克,說什麼的都有。
還有的直接扔給我一個尿蛋白數字(比如問蛋白195怎麼辦),讓我猜它是哪項檢查?
尿蛋白的檢查項目最好還是統一一下,用最準確的指標比較好。
各項尿蛋白檢查哪個最準確?
檢查尿蛋白的方法有多個:
1. 尿蛋白試紙條;
2. 尿常規;
3. 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
4. 尿蛋白/尿肌酐比值;
5. 24小時尿蛋白定量。
前兩種是定性檢查,看加減號(+-),一般用於健康人體檢,以及病情已經穩定了的患者進行複查,準確度較差;
中間兩種是兩個指標的比值,做除法,檢查結果是商。一般用於不容易留24小時尿的患者(比如小患兒),準確度一般;
最後一種24小時尿蛋白定量,是尿蛋白多少的金標準,準確度最高。
加減號只作為輔助參考,不能指導治療方案的制定;但檢查24小時尿蛋白定量需要留取24小時尿液,麻煩一點。
於是經常採取折中的辦法:檢查蛋白/肌酐比值,來代替24小時尿蛋白定量,這樣就可以只用單次的尿液做檢查。
不過這個比值,準確性一直備受質疑。我們也發現,這個比值和24小時尿蛋白的誤差經常能差出50%以上。
24小時尿蛋白地位升級
今年世界上最權威的腎臟病學術機構——改善全球腎臟病預後組織(KDIGO),更新了《2020KDIGO腎小球腎炎指南》,腎臟病的診治方法做了多項改動。
上個2012版本中,對蛋白/肌酐比值的評價是,可以對24小時尿蛋白定量進行「代替」。
而今年的新版,對蛋白/肌酐比值的評價改為了「一致性差」。
這個「折中」的辦法,如今成為了「折低」。
近年來有多項研究證實了蛋白/肌酐比值確實一致性差,這次版本修改切中要害,正當其時。更多的改動,接下來有時間再講。
這也就意味著,在各項尿蛋白排洩量檢查中,24小時尿蛋白定量是無可置疑的第一,甩第二名老遠。
指南講,若這個比值要接近24小時尿尿蛋白的準確性,不能只用單次尿,尿液要超過晝夜尿量的50%。
這都留了大半了,還差這一小半嗎?
雖然留24小時尿麻煩了點,但也要辛苦腎友們留尿了,尤其是病情未穩定的腎友。很遺憾,除了老老實實留尿,目前確實沒有更省事的尿蛋白檢查方法。
一個人在一天中,每一小時甚至每一分鐘的尿蛋白排洩量都不一樣,單次尿確實無法做到準確。
所以腎友們一定要會留24小時尿。
24小時尿的留取方法:
(要注意的地方已加粗)
早上7點排尿棄掉,將7點以後的尿液全部收集到一個乾淨乾燥的大容器內,一直到第二天早上7點,將最後一次尿液排入容器內。(選擇6點或8點也可,是24小時就行)
接著用量杯等量器,量一下總尿量,記錄在化驗單上;或是用秤,稱一下尿液的淨重量(減去容器的重量),記錄在化驗單上。
然後用一根棍子緩慢攪動(不能使勁攪,最好別產生泡沫)3-5分鐘,使尿液混合均勻。
再從混勻的尿液中取20毫升左右的標本,放在醫院給的潔淨乾燥的小容器內,送到醫院檢查。
不必太擔心尿液放壞了,尿液變質了尿蛋白的量也基本不變,但也別放好幾天,儘量在留尿完成的當天送檢。當天能送檢的不需要防腐劑(比如二甲苯),夏天也不需要。但要是該醫院規定必須放防腐劑,那就放吧,沒必要跟人家較這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