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腎友對蛋白尿並不陌生,如果尿液表面漂浮著一層細小的泡沫,且經久不散,則很可能是蛋白尿。
許多慢性腎病患者認為有蛋白尿,身體也沒有覺得不舒服,既不疼也不癢,好像根本不用治療一樣。
其實尿蛋白不是這麼簡單的。慢性腎病尿蛋白的發生不僅僅是營養蛋白的大量流失,而且加重病變腎小球的損傷。
另外,長期的尿蛋白會使腎小管長期超負荷運轉,這樣就會對腎小管造成損害。
研究已經證實,尿蛋白的發生是造成尿毒症的第一個獨立的危險因素,它最大的危害在於毒蝕腎臟,加速病情向尿毒症發展。
腎炎最早期的改變就是尿液中出現尿蛋白,此期往往除尿潛血外尚無其他任何症狀或體徵,如果得不到積極有效的治療,腎炎進一步發展,五年就會出現腎功能不全,十年左右則會發展為尿毒症,這是尿蛋白和尿潛血的必然發展規律。
臨床上蛋白尿分為三種:一過性蛋白尿、直立性蛋白尿、持續性蛋白尿
蛋白尿的治療:
一過性和直立性蛋白尿一般不會引起長期的健康問題,通常不需要治療;
持續性低蛋白尿,醫生一般會使用降壓藥物,如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II受體阻滯劑,以減少或消除蛋白尿,或者具體根據腎穿刺病理類型,選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劑來治療;
以下情況會出現生理性蛋白尿,比如:發熱、腹瀉、脫水、過度運動等等。
這也就是為什麼尿常規有「+」,醫生還讓做24小時蛋白尿定量。測定尿蛋白總是以 24 小時尿蛋白為黃金標準法。
自己鑑別的最好方法是,取一支試管裝20升尿液,用手來回振蕩,如尿液表面出現細小而久不消散的泡沫,為可疑蛋白尿,還是以尿液檢查為準,應及時去醫院進一步檢查確診。
越早治療才能更好避免蛋白尿的危害,而且為了讓蛋白尿的治療效果更好,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法、及時進行護理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