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4日,由錢江晚報·小時新聞170俱樂部組織策劃的「走讀杭州」古樹名木系列活動從舊時皇城的南門鼓樓出發,沿著小路穿越吳山,在走讀杭州領隊之一、有著杭州活地圖之稱的陶德富老師的帶領下,實地打卡楸樹、宋樟、龍柏等多棵山間寶藏,尋訪各式古蹟,感受前生今世的歲月變遷。
整條活動路線全程約4.5公裡,因今晨細雨連綿,感興趣的走讀客們,可找個天氣晴朗的日子去走走看看。
[為何伍公廟前有潮水雕刻?只因他是錢江潮人]
坐落於杭州城南的吳山實際上是由伍公山、城隍山、紫陽山、雲居山等數個小山組成。
來到伍公山,定要去山上的伍公廟、中興東嶽廟和藥王廟。
伍公廟紀念的是春秋時吳國大夫、名員、楚大夫伍奢次子,伍子胥。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父親被殺,他逃亡經宋、鄭等國入吳,後幫公子光(即吳王闔閭)奪取王位,整軍經武,國勢日盛。
吳王夫差時,吳越交戰,伍子胥勸吳王拒絕越國求和並停止伐齊,吳王不聽,反疏遠了伍子胥。
不久,吳王聽信讒言,於當年農曆八月十八前後,賜劍命伍子胥自殺,並將他的屍首拋入錢塘江中。吳國百姓哀憐一代忠臣落得如此下場,在江邊吳山東南一丘坡上立祠,後命名為伍公山。
而在伍公廟前空地上,有一處潮水浮雕,明明在山上,為何有潮水的象徵?
原來,在民間文化中,伍子胥還被稱為「錢江潮人」、「錢塘潮神」。
臨死前,伍子胥曾說:「死後把我的遺體投入錢塘江,每年今天我一定出現,看看吳國什麼時候失敗。」9年後,越王滅了吳國,錢塘江大潮果然如約而至,一浪高過一浪的潮水猶如伍子胥對吳王的怒吼,以報屈死之仇。
「此後每年的八月十八,也就是錢塘江大潮的時候。」70歲的楊師傅是地道的老杭州人,從小生活在吳山腳下的他對這裡的寺廟傳說了如指掌。在他眼中,吳山是不少老杭州人喝茶賞景的好地方。
對於歷史文化,楊師傅研究頗深:「有的查古書籍,有的也是聽老一輩代代傳下來。」他表示,在伍公廟中,有兩棵相對而立的樹,一棵為柏樹,一棵為樸樹,寓意其忠心萬古常青,而這幾乎是忠臣廟的標配。「吳山就是一個文化大寶庫,五六十年來我幾乎天天來此,常來常新。」
而伍公廟後的中興東嶽廟,初建於北宋大觀年間(1107—1110),元毀,明景泰間(1450—1457)重建,清同治(1862—1874)又經修葺。現存建築五開間,硬山頂,共三進,佔地2470平方米。
第一進為山門及古戲臺,山門具有清末風格。第二進為主體建築廟堂,五開間。明間前簷柱為石雕盤龍柱,有明末風格。古戲臺和石雕盤龍柱在杭州城區是獨一無二的。
[吳山之上,廟宇眾多。藥王廟外牆上的文字是什麼意思?]
「看!這是什麼意思?」來到藥王廟,不少人被外牆上的文字吸引了視線。
藥王廟原名惠應廟,俗稱「皮場廟」,始建於宋代,供奉漢代相州湯陰皮貸場的看守人張森。相傳,張森曾及時滅殺皮貸場中的大量毒蠍,使當地百姓避免了一場災難。
明清時,惠應廟逐漸演變為藥王廟,供奉神農(藥王菩薩)、扁鵲和孫思邈三位藥皇和醫聖。
而讓不少人好奇的文字位於大殿前兩側外牆上。陶老師解釋,這兩句實際上是「玉爐燒煉延年藥,真道行修益壽丹的意思」,取自《河南毫州老君碑》的前兩句,「因為是用道教文字書寫而成,所以大家才會難以辨認。」
[古樹種類多,母子古樹、百年龍柏、常春油麻藤...看花眼]
據相關記載,目前吳山記錄在冊的古樹有78棵,眼前這片杭州人最為熟悉的山間,藏著許多鮮有人知的奇聞趣事。
俗話說:「千年柏、萬年杉,不如楸樹一枝椏。」在伍公廟後的中興東嶽廟裡,有兩棵均為530年的楸樹,它們就像一對比翼鳥,一左一右的守護在「東嶽之殿」的堂前。據悉,這是2015年杭州市評選十大最美古樹中,杭州市區範圍內唯一入選的兩棵古樹之一,另一棵則是五雲山頂1500多歲的古銀杏。
楸樹,因其枝葉茂密,花開豔麗的特性,歷來被文人墨客競相誦詠,因此也有了「木王」之稱。每逢4~5月開花季,淺粉色的花苞一一盛放,頗有「紫氣東來」的氣勢。就在一個多月前,這裡的兩棵楸樹還成了今年杭城風景秀麗的網紅打卡點之一,從樹幹連綿到枝椏順勢綻放的楸花,遠看如同一片淡紅色的雲,非常漂亮。
「這一路上,最多的樹當然是香樟啦,若是按年齡論資排輩,這幾棵不得不看。」陶德富介紹說:
在有美堂遺址邊,共有三棵古樟樹,其中一棵周圍有塊顯眼石牌,赤色刻有「宋樟」二字,銘牌上所寫的樹齡為730年,落款為2018年;而在藥王廟前,同樣也有四棵樹齡為730年的樟樹,它們似衛兵一樣整齊排列著。
「若按照年份推算,這些樹是公元前1288年種下的,可1288年已是元代,那為什麼又稱為『宋樟』。」這讓不少參與者感到好奇。
陶德富表示,其實「宋樟」並不代表宋代的樟樹,而是泛指在南宋末元初種下的古樹群。「宋朝喜歡種植樟樹有兩大原因,除了這裡的水土適合種植香樟之外,還有個理由是認為樟樹長壽,寓意朝代能延續千秋萬代。」
當然,吳山上的古樹種類遠不止這些,還有許多形態各異的「稀奇物種」。
例如在「吳山天風」摩崖石刻旁,有一棵「母子樹」:這棵730年左右樟樹的一側樹幹上,長了一株體態較小的樹木,「猶如母子相依偎,是非常少見的現象。」陶德富說道。
再往前,在十二生肖石旁,有一棵632年樹齡的龍柏,它一側樹幹遭受雷擊已枯死,另一側卻是一派生機勃勃,非常奇特。
還有如蛇般盤踞蜿蜒的常春油麻藤,雖然150年樹齡的它們只能算是小年輕,但造型奇特的它卻成了大夥鏡頭追逐的搶手貨。
[革命烈士在此長眠,書法纂刻可掃碼即刻解讀]
進入萬松嶺路,映入眼帘的,是一個大氣的下沉式廣場,而這就是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
紀念館建於1991年,內有紀念館、紀念碑、銅浮雕塑、花崗巖烈士群雕等。不少70後紛紛感慨:「我上學時,每年都要來這裡緬懷革命先烈,一晃這麼多年過去了。」
行至此處,還可以看看門口36塊書法紀念碑,皆由近代名人、書法家完成。「你別看有36塊,已刻有書法文字的實則只有34塊,還有兩塊也許就是等著後人書寫補充。」陶德富告訴錢報記者。
每塊石碑下方都有一個二維碼,掃描二維碼即可了解石碑內容、作者及背後的故事,非常方便。
[鳳凰山腳,有南宋皇城城牆遺址]
冒著淅淅瀝瀝的雨水,走讀愛好者們沿著萬松嶺路,來到了南宋皇城遺址的城牆部分。昔日由沙石和泥土夯起來的古城牆已盡數沒入土下,隔著圍欄,看不出任何舊時的影子。
為何南宋皇城選址在此?
陶老師表示,這與此地易守易攻的地形分不開,「這裡原先是吳越錢鏐建立皇城的地方,南宋皇朝為了節約資金,便將吳越的皇城遺蹟再開發,建立了自己的都城。」南宋皇城遺址核心區塊的面積約50萬平方米,東起饅頭山,西至鳳凰山腳,南至宋城路一帶,北至萬松嶺路南。
[植樹節的由來,原來與孫中山有關]
順著名為萬松嶺南小弄堂裡的小徑登上鳳凰山,攀登數百臺階,便是此次活動的終點——浙江省中山紀念林碑。
這塊數米高的石碑雖已有些斑駁,卻仍清清楚楚地記錄那段歷史:
浙江省中山紀念林碑修建於1928年,時浙江省政府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及其倡導的植樹綠化運動而建。
孫中山先生一生十分重視植樹造林,而如今植樹節的起源,也與他有關係。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舉行植樹儀式,並將植樹節由原來的清明提前到他的忌辰,即3月12日,這個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來源:錢江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