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形勢不容樂觀,印度在2020年,經濟下滑速度創下十年新高。忽視新冠肺炎檢測和治療,印度政府撥發1600億盧比,只為平息農民暴動。口袋空空,部署在中印邊界的印軍,如今是什麼意義?內部混亂,「歌舞昇平」的印度還能堅持多久?
越發展越失敗,用這句話形容印度在過去一年中的表現,可以說很是恰當了。在2020年,由於疫情等原因,印度在經貿上出現了不斷下滑的趨勢。此外,由於印度政府頒布了《基本商品法》,大量農民出現了不滿,開始了暴亂。再加上印度政府自己挑釁,主動在中印邊境部署了約40餘萬人的兵力,印度的國家建設預算,已經出現嚴重不足。所以,有人就問了,現如今在高原上的印軍,是個什麼情況?在此,我只能說,「寄生蟲」來形容40萬印軍,實至名歸。
所謂的寄生蟲,定義是「好吃懶做、不去勞動,光靠著別人的努力」的人。如果說,印軍在邊界能夠有傲人成就,能夠給國民帶來安全感和榮譽感,那他們也不算寄生蟲,畢竟,心理安慰,也是一種價值的表現。然而事實上卻是,印軍的表現,反給印度國民帶來了一種屈辱感。一敗再敗、一塌糊塗,有激進的印網友就在網上,寫下了自己心中對印軍的不滿。當然了,這絲毫不影響印軍繼續駐守高原的決心,也絲毫不耽誤,他們向印度脆弱的經濟體系,索要更多的物資補給。
此前曾有報導,駐紮在邊界的印軍,要求換防到平原地區調整,雖然後續消息沒有再流出,但我們可以看到,印軍的士氣已經被大量消耗,這也說明,這場對峙,解放軍已經獲得了絕對優勢。此外,我們再結合印度的建國背景及他們如今的混亂內況,誰勝誰負,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印度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國家,因為它的獨立不是建立在「血與火」的基礎上,而是基於「非暴力不合作」,也就是任由對方掠奪和屠殺,直到對方迫於國際社會壓力而不得不退出。初期,這種方式確實給印度帶來了一些甜頭,可後續,代價也隨之而來,印度的社會結構被改變了,地區爭執和部落文化變得十分對立了。此外,印度的政治結構沿襲自英國,這並不適合他們的國情,這也導致了,印度政府做得決定,首先都是照顧到私人和部分高層的需要,其次才能輪到精英階層,最後的最後,才是基層平民。外界形容印度常常會說,「13億印度人只有1億才算人」,所指的就是這一點。也是基於結構問題,如果印度政府選擇在高原放棄駐軍、主動撤兵,那相應的代價就是,國內輿論失控,多個有「獨立」傾向的邦級地區會以此為藉口,想要「分家」。
以現有的眼光來看,現如今的印度更像是中國古代的「春秋時期」,雖然表面上有一個中央集權政府的存在,但是底下的「諸侯」可都是蠢蠢欲動。如果印度政府無法在軍事上表現的「極為強大」的話,那麼邦級政府就有可能另起爐灶。畢竟,印度的這些部落和種族,只是有求於聯邦政府的經濟扶持,在執政上,他們可不聽別人的指揮。
當然,也會有人好奇,印度政府維持這種現狀還能多久?對此,這還要看莫迪政府在後續的行動上,是否有新花樣。眼下,為了降低疫情對印度民眾帶來的恐懼,莫迪政府放棄了全民檢測的做法,只是在少數地區針對少數人進行了檢測。在宣傳上,他們進一步誇大「抽象事物」的現實意義,比如,牛糞防疫,牛尿飲料和牛糞製造高科技。他們還引述一些歐美國家關於「印度2035年GDP總量超過美國」的小道說法,以此提升印度民眾對他們的信心。軍事擴張、經濟造假、疫情瞞報,這樣的印度自然表現出了「國富民強,歌舞昇平」的假象。只不過內裡多虛,想必,沒有人比印度政府,更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