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水中的有機物和營養物質達到了一定程度時,缸壁上就會長一些白白長條蟲子,這種蟲我們一般稱之為「蛋白蟲」。其實,蛋白蟲並不是指一種蟲,蛋白蟲有兩種,一種是蛾蠓幼蟲,另外一種則是白線蟲。白線蟲體長一般在幾毫米至幾釐米之間,沒有一個確定的長度,比較多變,有的會附著在魚缸中的某個角落,但是也有的會隨波逐流,四處飄。但是蛾蠓的幼蟲一般不會超過1毫米,體色偏灰,平時都是附著在某個地方,比如濾材或者缸壁等。
這些蟲子在魚缸中真的非常影響觀賞性,一缸好看的魚吸引著人們湊近看,突然瞄到缸壁的蟲子,誰都會忍不住有點噁心。除此之外,很多魚友認為這些蟲子其實並沒有什麼攻擊性,對魚也沒害處所以便放任不管,其實這種蟲子的危害非常大,會寄生在觀賞魚身上,比如羅漢,雷龍,會導致表皮瘙癢,初期觀賞魚會蹭缸,但是到後面來嚴重時觀賞魚則會出現撞缸的現象,反應會愈加劇烈,不抓緊治療則會導致死亡。除了寄生在觀賞魚身上,他們還會寄生在黑殼蝦身上,同樣致死。
如果要想要治療好,我們應該先了解一下他的出處從而對症下藥。
一般蛋白蟲是開缸一段時間後才會出現的,原因就是因為水中所含的有機物過多,水質營養化,蛋白蟲就會產生。他們主要就是以水中的營養物質來生存的,如果這些營養物質沒有了他們的生長就會受阻,影響到繁衍和生長。
換水,我覺得還是很安全很有效的。換水來減少魚缸的蛋白蟲,原理就是減少魚缸老水,從而將魚缸裡面一部分的營養物質給帶出來,然後添加新水,去稀釋水中的營養物質,減少有機物存在。說白了其實就是不給蛋白蟲提供食物。這個方法最好還要配合洗棉來使用,因為濾槽中濾材用久了不洗也會堆積很多髒東西,光是清理魚缸中的有機物還是不夠的,蛋白蟲還有糧庫。當我們將這些糧庫摧毀,配合換水,每次換三分之一水,每周換兩次,蛋白蟲的數量很快就能得到控制,不過想要完全消失還是比較難的。
雖然我們平時提倡少下藥,是藥三分毒。但是對付蛋白蟲,我覺得下藥是最有效果的了。目前我知道比較安全的藥物是腸蟲清,這其實就是人用的驅蟲藥。不過最近也慢慢出現了水族的腸蟲清,但是這只是針對龜類的,對於針對魚類的腸蟲清還有待研究。那這個東西使用劑量是多少?由於藥效強,死魚案例比較多,這種藥物的用法劑量還再不斷的猜測,很多人選擇用每一百升水中用四分之一片,但是為了安全起見,我建議每一百升水中用八分之一就好,最好不要多。最後勸告大家一句:相信科學,莫信偏方!網上一直流傳著放五毛錢的銅幣在魚缸就可以驅蟲,但是用法還是未得證實,是一個尚未成熟的方法,別用!
這裡是養魚說,如果你也喜歡飼養觀賞魚,不妨動動手指點個關注,所有養魚所要知道的都在這兒。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