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張學友演唱會「100萬起投」:演出「理財產品化」是機遇還是陷阱?)
張學友等巨星的內地演唱會,常常是一票難求,但當一份演唱會投資的理財產品擺在你面前,你,敢買嗎?這個領域的水,到底有多深?
近日,娛樂資本論拿到一份張學友演唱會私募基金產品介紹書。這款產品以張學友2017年中國內地巡迴演唱會3場(大連1場、貴陽2場)為投資標的,募資1840萬,佔項目總投資的30%。
然而,根據票務網站已經公開的演唱會排期,張學友的演唱會大連站和貴陽站都尚未有明確日期和地點。
在《演出層層分發,票務市場一團亂象,二手票務平臺會是破局良藥嗎?》一文中,娛樂資本論曾提到演出商層層分發,主辦方「股權化」的現狀,有不少投資人和演出商都提出過目前演出市場生態非良性、透明度不夠、沒有形成閉環等等問題。
如今,這些熱門演唱會背後,不僅有投資機構的身影,一些投資權還被包裝成了理財產品,開始在市面上銷售。
根據娛樂資本論的了解,國內大規模演出的「理財產品化」,是從去年Bigbang二巡的深圳站開始的,這之後,很多華語歌手的演唱會都有相關理財產品發售。
演唱會投資的「散戶化」,是機遇,還是陷阱?
根據娛樂資本論獲得的這份張學友演唱會的私募基金計劃,該基金名為「中融匯興-悅融樂享8號私募基金」,共募集基金1840萬元,基金期限12+6個月,投資起點100萬元,以10萬元的整倍數遞增。
文字資料顯示,中融信託此次融資的1840萬元佔到整個項目投資的30%,北京動起來傳媒佔70%。也就是說整個項目的融資額大約在6133萬元。投資標的主要是張學友內地演唱會的三場,貴陽站兩場,大連站一場。
該基金沒有明確收益,是由浮動收益,並標明年化收益小於或等於8%的部分,100%歸基金份額持有人,基金管理人不收任何浮動業績報酬;基金年化收益率在8%到20%的基金收益部分,70%歸基金份額持有人,剩餘的30%歸基金管理人;基金年化收益率在20%以上基金收益部分,50%歸基金份額持有人,而剩餘部分歸基金管理人。
中融信託內部人士Soul告訴娛樂資本論,目前張學友貴陽的兩場演唱會分別定在了2017年6月3日和4日,現場有4.6萬個座位,而大連場則定在了2016年7月8日,現場有4.8萬個座位。
Soul表示,這三場中,張學友不參與票務分成,演唱會的廣告收入的50%就是他的收入。
據了解,如果張學友這三場演唱會的上座率超過55%,則該基金就會盈利,否則就會虧本。上座率100%,該基金盈利率為49%,如果上座率在80%,則盈利率則在34%。據某業內人士稱,這並不是中融第一次做演唱會私募基金。
根據線下演出商、鹿地現場創始人李小雷的說法,之所以演出市場投資散戶化,原因有三,「其一,去年演出數量爆炸性增長,多了很多項目,其二很多演出外圍人員看到演出圈人員素質不高,產生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其三,金融產品找不到好的資產。演唱會具備流動性好、最終用戶分散(老百姓、歌迷)、不存在徵收困難、知名度高(不像房地產產品,一講就是貴陽山西威海別墅項目)的優點,再加上找個明星一起吃頓飯,投資者自己就湧上來了」。
「主要還是因為資產荒,私募找不到20%以上收益的好項目」,李小雷說,而與信託、銀行貸款相比,私募是最簡單便利的募資模式,「信託是雖然不對外宣稱是剛性兌付,但實際上就是剛性兌付,需要資產,銀行貸款看抵押。」。
但是這其中風險與機會並存。
Anne是國內一家投資基金的主管合伙人,她所在的基金投資過很多個演唱會項目。
Anne告訴娛樂資本論,事實上演出基金化,理財產品化已經越來越成為一種趨勢,雖然目前業內做演唱會投資的依然是少數。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演唱會演出的相對風險性較高, 在Anne看來,最大的風險在於演出市場各個環節沒有形成閉環,各個環節就很容易出現風險點,「我們遇到過換盤的情況,另外有一些還會有圈錢跑路的情況」,事實上,直到演唱會當晚,中間都會存在變數,Anne說「這裡面有很多坑」。
這其中最大的坑是要甄別出真假演出商,「中間有很多騙子,因為一開始一場演唱會幾家演出商都給經紀公司交定金。這些演出商一旦交了定金他們就要對外發聲說自己拿到了承辦權,這時候他們就開始往下分包。最後只有一家能拿到承辦權,有的演出商講信譽的會把錢退回去,但是有的演出商就直接卷錢跑路了。」Anne說。
但是甄別真正的演出商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首先要對這個圈子了解,對演出商的口碑以及過往經歷都有了解,知道他們的資源能否拿到演唱會的承辦權。
另外還有一些其他風險,舉個例子,一場演唱會中要跟當地的安全和消防部門打通關係,否則演唱會的場地就會申請不下來。而打通當地關係,演出公司有時候只能去找當地的地頭蛇,不僅效率高而且變數也少。所以很多時候即便某一家演出商拿到主辦權,但是真正落地到一個城市的時候還要跟當地演出商合作,因為當地演出商能夠把當地的各種關係擺平。
正因為需要對這個圈子有非常深入的了解,所以目前做演唱會投資的基金數量並不多,Anne介紹說:「至少正規的沒有幾家,而演出商也並不都選擇通過基金私募的形式募資,不懂的可能就直接跟黃牛合作」。
除此之外,Anne還總結了演出市場的一些不可控因素:一是演出商能否約到場館,要了解場館費用是否付完;二是票務情況,要知道多少票通過票務平臺售出,多少票通過黃牛售出;三是清楚結算周期是怎麼樣的,結算的時候二道販子的錢如何控制;四是演唱會贊助的費用到底是多少等等。
在Anne看來,演唱會私募基金實際上是一種債權投資,它不像是股權一環扣一環,有的贊助是拿資源換來的,有時候場館可能也是資源換的,很多帳做假看不出來,這個是最大的問題。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複雜,因為有關演唱會的收益是很複雜的,甚至也不能單純從明星的咖位來判斷。Anne舉了一個例子:鄭秀文要是在北京辦演唱會可能真的沒什麼人,但是在香港一定是爆滿,甚至周杰倫都會有這種情況。「巨星也有地域性。」Anne評價道。
另一方面,巨星演唱會運作中,主辦方通常會將一部分票直接打包,高價賣給黃牛,比票面價高的這部分,是否算作基金的收益,這部分收益最終能有多少,也很難監控。
除了演唱會是誰來唱,規避風險是很多基金最終能否收回成本乃至盈利的很重要的操作。
Anne在設計整套演唱會基金項目規則的時候費了很多心思,來規避演唱會各個風險點,這些招數說白了其實就是控制錢的進口和出口。
一旦投資演唱會,Anne說整個演唱會的所有合同他們都會審核,包括演出場地、廣告商的合同,所有演唱會的排期,每一份合同都會去核實真實性。另外,他們會設一個公共帳戶,所有通過票務平臺回款的錢直接進公共帳戶,至於二手票務平臺和黃牛的部分,雖然無法控制,但是可以通過公開的售票和位置圖來進行估算。
在Anne看來,演唱會很多資源都是依靠置換,在帳面上表現不出來,而且很多資金出口也不明確,雖然做不到每一筆帳都明白,但是只要控制住大頭,基本上也就控制住了風險。
雖然演唱會項目風險高,但是也有不少優點,比如回款快,現金流動高等等。
事實上,相比於私募基金,演唱會P2P產品數量更多,有演出商介紹說,目前國內已有專門做演唱會P2P的網際網路平臺,「幾乎已經達到20億的規模,產品幾乎都是秒殺」。「每個城市都有P2P參與演唱會。私募還是100萬起,P2P是三萬五萬都行,那個才是散戶化」,有演出商說。
對於粉絲和投資者而言,如何來辨別演唱會理財產品的風險是高還是低?
Soul表示,其實有關理財產品,可以分為固定收益和浮動收益,從這個維度而言固定收益的理財產品的風險就遠小於浮動收益的理財產品。對於Soul來說,浮動收益產品因為沒有明確標註預期收益,他不太願意向客戶推薦。
此外,銀行理財和信託產品都屬於固定收益,雖然信託產品不允許承諾剛性兌付,但是實際上信託產品都是剛性兌付的,所以信託產品被理財師歸為固定收益的範疇。而浮動收益的理財產品,像私募產品、定增類產品等都因為風險不可控,所以都是浮動收益,甚至會血本無歸,風險比較高。
對於演唱會的理財產品,除了要看理財產品屬於固定收益還是浮動收益之外,理財產品的發行方也很重要,據了解,目前信託產品的大的發行平臺主要有三家:中融信託、中信信託和平安信託,大的發行方風險控制相對完善。
Anne操作過多次的演唱會投資,並設計過多個演唱會的理財產品,在她看來,演唱會的理財產品確實要比其他產品難甄別一些。音樂會的理財產品的風險高低最重要的還是要看項目來源,運作成本和操盤團隊,然而這些對於一般的投資者而言是很難獲取的,所以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演唱會理財產品還是有一定門檻。
回到開頭的問題,張學友演唱會的理財產品,到底值得投資嗎?
SOUL笑笑說:「有一個地產項目的信託給您推薦一下,都約爆了,這個比演唱會靠譜!」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