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1號,既是一年一度的愚人節,也是傳奇巨星張國榮「哥哥」的紀念日。今天想到了哥哥,想起了他主演的電影《阿飛正傳》。影片中張國榮成功塑造了一位孤傲叛逆的浪子形象,精彩傳神的表演讓他成功摘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帝桂冠,實至名歸。《阿飛正傳》裡面最喜歡的片段就是旭仔打完那個拿他養母項鍊的男人之後對鏡梳頭髮的鏡頭,張國榮真是把旭仔的囂張自大演絕了,連發梢都是戲,這部電影真的是看多少次都看不膩。「我聽別人說這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能夠一直的飛呀飛呀, 飛累了就在風裡面睡覺,這種鳥一輩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時候。」
"無腳鳥"象徵著缺乏母愛、孤獨寂寞的漂流人。張國榮用他的演技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放蕩不羈但內心失落需要溫暖的香港人。電影也是生活,在火車上想像死亡的時刻,他說我不會閉眼,我會享受飛翔的時刻。此時心糾的慌,沒想到會有如此的結局。可是在鏡頭前他又是這麼的惹人憐惜。而那個背影深深記在了腦海中。追尋與失落的一生,女人苦苦渴望抓住,男人毅然決然逃離,然而男女最終都懷著一顆破碎的心,大家都是無腳鳥,惶然不知目的的旅途,註定孤獨,註定不斷別離。
阿飛愛蘇麗珍嗎?亦或是愛梁鳳英嗎?不,都不是,他最愛的只有他自己。他就是那隻無腳鳥,終其一生都在飛翔,蘇麗珍與梁鳳英不過是他人生旅程中一個短暫的停靠點,停靠之後,繼續前行,直到孤獨死去的最後一刻。張國榮的扮相無疑是驚豔的。因為從小極度缺愛的緣故,他不斷地與人調情,從對方身上榨取最後一滴快樂後毫不留情地離開。他在情感上的胃口如此巨大,以至於張曼玉的稚嫩天真,劉嘉玲的悍勇熱烈,都無法填滿他。一張好整以暇而又驕縱墮落的臉,被寵溺過了頭,沒在女人身上碰過壁,所以有著信手拈來的性感,讓兩個女人心甘情願地為他飛蛾撲火。
看了第一遍,不明白阿飛到底是誰,回過味來時,恍然大悟,阿飛是旭仔口中的無腳鳥,是那些一直在追隨卻沒有目標的人,找不到依靠,在這彷徨的世間遊覓忙碌,像是主角旭仔,像是劇尾的梁朝偉。旭仔死時恍然明白,沒有無腳鳥,無腳鳥在未飛起來時就死了,心死了,過後的一切都是他的幻想,一切最終會歸於虛無。一部有關人生不如意的電影,高潮發生在年輕力壯時的相遇,從此便是一輩子的低谷和逃避,最終過完庸碌的一生,對時代,對女人,都只留下一句」愛過「。反高潮之後,梁朝偉則像是張國榮的又一次重來。
看王家衛的電影別找故事,這是最關鍵的,就盯著演員的臉走,從頭到尾,然後看他做了多少種表情,說了多少句話,什麼時候哭,什麼時候笑,只要能感覺到了演員的心理狀態,就理解了。王家衛以別具一格的攝影和簡練直白的臺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藝氣質,勾畫了一幅充滿著孤獨和悽苦的人間畫像。人都是這樣,浸在自己的一灘苦水中,愛情的、報復的、叛逆的,而寧願溺死也都不願意抬起頭來呼吸,直到像無腳的鳥一樣觸地。有道是世間萬苦人最苦,猶不悔九死落塵埃。
其實這才是王家衛最好的作品,他後來所有電影都在延續或者重複該片的主題與風格,泛綠色調悽清充滿小資情調,頹廢氛圍模仿法國文藝片的悶騷與舒緩,精益求精的懷舊與影音技法,所有演員都是巨星,而且都是各自最美好的階段:張曼玉清純、劉嘉玲美豔、張國榮浪蕩子、劉德華帥如天人、張學友演繹備胎……王家衛能把微妙情感信手拈來,把看似朦朧、氤氳、欲說還休、欲言又止的情感,蘊含在情緒裡、氛圍裡、節奏裡、細節裡、構圖裡、對白裡、潮溼裡、嘆息裡,真是大師中的大師!結尾梁朝偉那收拾東西的三分鐘,真是屌絕當世,看似是漫不經心的隨意,其實是匠心獨運的文藝! 幾乎每個人物都在懷念過去,懷念那一分、那一夜、那一段放不下的情;只有落不了地的阿飛自己活在永遠的現在時裡。他扎在過去的根早就斬斷,而他的尋根之旅卻成為一切的終點。只有在王家衛的電影裡才能看到這樣富有感官性的華語角色,一顰一笑、一梳頭、一根煙都富有表情,放在冰綠色的森林裡慢慢風乾褪色。
慢慢開始越來越喜歡香港的舊電影,隨便抽出句臺詞都如此的有腔調。阿飛這隻無腳的鳥,對於愛是如此自私和任性,也沒有誰會真正的離不開誰,蘇麗珍可以習慣沒有阿飛的生活,有一天露露也可以。任何一部關於青春的片都能試出你正走在人生的哪一段,當你不再覺得自己是那隻飛不停的漂泊鳥,當你不再執著其實沒什麼意義的根在何處,當你不再用放縱頹廢來報復或平復心中的痛苦,一條通往徹底的隧道已經打開。他是那隻無腳鳥,盲目地飛啊飛啊,徘徊著妄圖找到那個歇腳點,卻又只能一次次沉睡在風裡。
也許我們都不會像電影中的人物那麼性格,那個一條路走到黑,但那並不代表我們生命中的有一段時間,至少比電影放映時間長的那麼一段時間,我們與電影中的主人公那樣感同身受。
很多時候,我們知道這麼做於事無補,沒有意義,但還是去做了。這很傻,也許人之為人,才會這麼傻一會! 張國榮,永遠的傳奇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