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現實生活中,配得上「無腳鳥」稱號的,只有神奇的雨燕。
它並非真的無腳,只是已嚴重退化,四趾是朝前的(其中一趾能自由地前後旋轉),因此只能攀附在樹幹、懸崖、牆壁等粗糙的垂直面上,很難在地面站立,更無法走路和跳躍,一生中落地次數極少。若意外墜落地面無法快速起飛,所以幾乎等於給其他動物送便當。此外,成功起飛還需地面足夠平坦,使得它們不願落地,「無腳鳥」因而得名。
雨燕的身軀較小,兩翼卻又大又修長,這讓它們飛起來很省力,2016年的一項研究,發現,一些雨燕能整整飛行10個月,都沒降落過一次。雨燕壽命很長,最高能達到21年。算下來一生中飛躍的距離,足夠往返於地球與月亮之間數次了。
它們用來築巢的材料都是從天上撿的,雨燕能夠進入低能耗的休眠模式,全身體溫驟降。這是一種生存策略,當寒潮來襲,幼崽仍有一線生機。靠著在空中張開大嘴,就能兜住各種飛蟲。它是動物界的天氣預報員,每當低飛鳴叫,天可能要下雨。
它們究竟是如果睡覺的?涉及一種特殊的睡眠方式,也叫單半球慢波睡眠。只讓一邊的大腦進入深度睡眠狀態,另一邊的大腦則保持清醒,所以也叫不對稱睡眠。與之對應的,便是一隻眼閉上,另一隻眼睛睜開以監視著潛在的威脅。
其實別說睡覺了,就是連交配,雨燕都能在天空中完成。雄鳥只需要將洩殖腔對準雌鳥的洩殖腔後,就算完成交配了,速度極快。一眨眼功夫就會錯過。所以鳥類的交配也被形象地稱為「洩殖腔之吻」。
2、那麼,存在無翅膀的鳥麼?答案是肯定的。
在古老的紐西蘭南北兩島上,因為沒有走獸和蛇,鳥類不必逃避,地面上的食物豐富,飛翔能力逐漸退化。這裡分布著很多特有鳥類,而且不少是無翼類,因此紐西蘭有無翼鳥故鄉的稱號,但大多在近幾百年人類登陸後滅絕了,恐鳥全部滅絕。鷸鴕唯一倖存下來,也叫幾維鳥,毛茸茸的,很可愛。
幾維鳥的蛋特別大,幾乎佔全身的三分之一。為了生出這麼大一隻蛋,一隻雌性幾維鳥在懷孕期間,會攝入超過日均攝入量3倍的卡路裡。快下蛋的時候,幾維鳥大腹便便的肚子都快貼到地面上了,甚至不得不將雙腿張開才能舒適的歇息。
但這對幾維鳥來說都不是太大的問題,因為幾維鳥並不會飛,羽毛是細膩蓬鬆的,骨內是有骨髓的,並不是空心的,這就導致幾維鳥不像其他會飛鳥類那樣輕盈。正因為它們的骨骼強度足夠大,不需擔心體重增加而把身體壓垮。總知,艱辛只有它體會得到。
(看來,進化缺陷可能在某種巧合下形成,別有一番風採,生物會完全適應它們,吃喝拉撒不用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