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是從恐龍進化過來的,如今基本已經成為生物學上的共識,具體地說,鳥類是從恐龍中的獸腳類恐龍進化過來的,雖然鳥類和霸王龍的體型差異巨大,但是兩者卻有共同的祖先。
大約在1億5000萬年前的時候,鳥類的祖先似鳥龍類(又稱近鳥龍)就開始出現了,這種動物似鳥非鳥,說是恐龍卻又和鳥十分相似,它們全身已經有著類似於鳥的羽毛,在之後的數千萬年中,這種動物開始向著鳥類進化。
在大約1億年前的時候,大部分似鳥龍已經有著能夠任意飛翔的翅膀,但是翅膀的頂端還有著恐龍時代遺留的爪子,飛到樹上的時候翅膀也可以跟著抓握樹枝,抓捕獵物或者打鬥的時候,翅膀上的爪子也能派上用場,這是似鳥龍類的一大特徵。
有些似鳥龍類就連腿上也長有羽毛,其肉質尾巴也變得越來越短,代之以進化出長長的尾羽,使身體更加的輕便,更有利於飛行。
之後由於大多數是鳥籠都傾向於飛翔,因此腿部變得越來越小,腿上的羽毛也漸漸退去,獸腳漸漸進化成鳥爪,而翅膀上的爪子也因為沒有多大的用處而漸漸的褪去,進化成了全是羽毛的翅膀,所以如今的鳥類翅膀上基本都沒有爪子了。
那麼如今的鳥類的翅膀上都沒有爪子了嗎?並非如此!至少有一種鳥類,翅膀上還有爪子,仿佛是保留著恐龍時代的特徵。這種鳥類就是生活在南美洲熱帶雨林中的麝雉。
麝雉主要生活在南美洲亞馬遜河及奧利諾科河三角洲的沼澤、森林及紅樹林中,還是蓋亞那的國鳥,其體型中等,頭尾長約65釐米,體重500~1000克。
這種鳥的外形和遠古時期的似鳥龍有些相似,特別是頭部,頭上十餘根紅褐色的羽毛向上翹著,留著個十分「殺馬特」的髮型,這種羽冠很少見,頭部較小但眼睛較大,天藍色的臉頰配著紅色的眼睛,脖子又細又長,背部是帶白色條紋的棕色羽毛,尾羽和靠近尾部的後腹部土紅色的羽毛,胸前有黃色的羽毛,看上去也十分美觀。
但是誰能想到這種鳥在剛孵化出來的時候是沒有羽毛的,但是它的翅膀上的第一和第二指尖上有翼爪,可以抓住樹枝,所以這種鳥又叫爪羽雞,它的這一體徵和化石中發現的始祖鳥,中華龍鳥、孔子鳥等有些類似,和如今的其他所有鳥類都不相同。因此有人還稱這種鳥類為「始祖鳥後代」。
因為翅膀上有爪子,麝雉的雛鳥十分擅長攀爬樹木,而且抓握能力很強,遇到狂風暴雨也不會從樹上被吹下去,但是當它們長成成鳥的時候,翅膀上的爪子又消失了,生物學家們認為麝雉這種生理特性或者是恐龍類中的似鳥龍的遺留,或者是一種返祖現象,甚至將它稱之為「恐龍遺種」。
今年一支科考隊在南美洲熱帶雨林中考察時還發現這種鳥兒的社會性非常強,它們平時都是集群活動,旱季的時候通常會有二三十隻在一起,雨季的時候分成2~8隻,而且這種鳥非常團結,它們相互之間會互相幫助,比如科考人員發現當一對鳥夫妻育雛的時候,會有一些其他成員充當「保姆」,這些「保姆」可能是這對鳥夫妻的孩子,但也可能是其他家族的成員,它們會幫助鳥兒夫妻照顧小鳥,而且事無巨細,不但會幫助育雛,甚至會幫助主人交配,它們可以在一起很和諧地生活,在主人老去後,它們也有領地和巢穴的繼承權,總之這種鳥類之間很少會打鬥,表現的非常的團結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