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採用水準測量還是三角高程測量,最終形成的數據都表現為點與點的高差和距離(或水準路線測站數)。水準路線的簡易平差就是將閉合差按照距離或測站數定權分配到各個高差中去,進而推算出平差後高程的過程。
權是在統計計算中,用來衡量總體中各單位標誌值在總體中作用大小的數值(來自百度百科)。簡單說,在水準測量平差中,閉合差要分配,權解決誰分配多一點誰分配少一點的問題。一般認為,在等精度的觀測中,測站數越多或距離越長,測得的高差誤差越大,因此該段高差承擔的閉合差分配值越大,而不能使用總的高差總個數來進行平均分配。
ps:為什麼我們在抄平中可以平均分配?每一站站數為1,當然可以按平均來分配了,如果您數站數來分配,仍然是以測站數定權來分配。
在工程測量中,除了抄平我們不測量點與點距離外,一二三四等水準和三角高程均會測量點與點之間的距離,一般按照距離來定權,規範也有相關定權的規定,比如山區,也可以按測站數定權。
1、計算閉合點間的閉合差
從起始點開始,用起始點高程依次加上各測段高差減去閉合點高程,即閉合差。不同等級的水準測量對閉合差是否合格不同規範有不同的規定。您可以參考《學規範:最全的水準測量規範》。
2、統計距離總長或測站總數
由於不同測段的高差要接受的閉合差要按照比例來分配,因此必須統計出距離總長或測站總數。
3、閉合差分配
平差高差=實測高差+閉合差*(-1)*本段距離(測站數)/距離總長(測站總數)
ps:閉合差*(-1)即閉合差反號,正變負,負變正。本段距離(測站數)/距離總長(測站總數)即按比例分配閉合差。
4、平差高程推算
從起始點開始依次加上各段平差後高差即各點平差後高程。
不知道這算不算簡單,在我們的考核中,有很多同志不會平差,甚至連抄平的平均分配也做不對。假設不是以點概全,我真的要懷疑現在的高校教育了,不過有很多同志儘管做不對,也不會責怪道學校或老師,紛紛表示是自己沒有學好,學校這一點教的很好,點個讚。
請關注工程測量之家公眾號,在以後的文章裡我們會介紹更多的工程測量技術應用文章,讓我們一道走在熟手的成長徵途中。
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工程測量之家」公眾號。
如果你認為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就請在下方點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