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小說最近幾年非常受到讀者歡迎,大部分人提到推理小說就會提到日本的東野圭吾、宮部美雪、島田庄司,或者是西方的阿加莎克裡斯蒂、奎因、丹布朗等作家的作品。
國內專業的推理小說屈指可數,作者九滴水的「屍案調查科」系列推理小說六部連年出版發行,受到「推理迷」的喜愛,而《罪案調查科》是此系列最終版,在豆瓣獲得8.1高分推薦。
我將從作品內核、敘事手法和現實意義三個方面來分析一下國內專業推理小說為什麼如此受歡迎?
01、專業推理小說:故事的內核是真實案件、推理來自「痕跡檢驗師」專業判斷
這本《罪案調查科—罪終迷局》是作者九滴水系列主題小說「屍案調查科」的最後一部,這已經是第六部作品。
這部小說最大的亮點來自作者的身份,九滴水是公安刑事科學技術室痕跡檢驗師的身份,分析案件細節,屍體的輕微痕跡都存在超高的技術和專業水準。
在國內,一線公安人員根據親身經歷,融合刑偵破案經歷和專業技能寫專業推理小說的人屈指可數。《屍語者》的作者法醫秦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圈裡就這幾個人,真正警察寫懸疑暢銷的應該就三個人:雷米、九滴水和我。」
九滴水和秦明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因為彼此同為公安系統公職人員,又同是作家雙重身份,秦明是安徽省公安廳法醫,九滴水是「痕跡檢驗師」,他們的工作都是常年接觸兇殺案件。
他們的小說共性就是故事內核是真實的,雖然經歷了藝術改編和模糊處理,但都來源於真實案例原型的,其中的推理細節也都是真實的,除了驚心動魄的遊走於情節故事中,讀者也會對法治精神有更深的認識和探討。
02、敘事手法奇特:「第一視角」刑偵推理加「第三視角」案件還原
共有4個獨立案件故事,每個故事的敘事手法一致,一分為二兩個部分分別敘事。前半部分以專業警察辦案視角,日常緊張工作狀態來展示刑偵科專業的技能和敏捷的思路,進而對情節推動展開懸念預設,後半部分用第三視角平鋪直敘來還原案件前因後果。
1、獨特的敘事視角:從細節注重專業推理,真實感強
這本小說受到讀者喜愛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作者採用的是公安刑事科學技術室痕跡檢驗師為第一敘事視角,情節從屍體現場、案發現場等細節跟隨專業刑警辦案程序,有很真實的讀者參與感。
任何痕跡都可能是偵破案件的關鍵因素,而現場偵查隊人物各司其職,從屍體、腳印指紋、頭髮等細小證據,逐步推理連續情節,整體敘事過程,沒有刻意渲染恐怖氣氛,卻非常燒腦符合大眾獵奇心理。
2、敘事空間:懸疑式設置到「案件還原」環環相扣,情節緊張邏輯緊密
第一部分主要用於懸疑式設置,但不同於其他小說隱蔽細節和製造懸念,而是單刀直入隨著公安人員的行為和思維在案發現場,不斷設置懸疑,不斷解開懸念,設置新的懸念。
敘事空間始於主線故事的結局「屍體」出現的匿名場地,根據有限線索和物證,產生懸疑和推理,倒推事件發展的順序地點,一步步走主故事線的起源點。
這部分從敘事結構上講,還是按照線性敘事,隨著推理過程助推情節的發展,涉及主線故事的劇情和地點,是倒敘推出出來的。
推理過程建立在科學分析基礎上,真實燒腦需要讀者的參與,啟發讀者一邊閱讀,一邊進行科學的推理,吸引讀者運用觀察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同步推理。
第二部分敘事空間轉向線性敘事手法,還原一個故事的始源,故事線涉及的時間和地點空間,以順序方式出現在故事,兩個部分相互呼應。
第一部分讀者和作者一起細節解讀「死亡密碼」,第二部分揭開事情本源真相,作案過程和細節都與之相互呼應,形成完整的雙空間的連接,以及故事線的完整性。
3、敘事細節:抽絲剝繭豐富讀者知識面,引導讀者腦洞大開
讀者隨之公安刑事科學技術室痕跡檢驗師到達屍體現場,採用紀實性描寫,根據現場的物證,專業結合物理、化學、地理、歷史等知識融入作品中,大大豐富了讀者的知識面,利用蛛絲馬跡一起去思考和推理,讓人拍案叫絕。
「血滴在地面上最終是什麼形態,取決於血滴離開作案工具後的速度。只要測量血斑的直徑,然後參照「血滴實驗」資料庫,就能推斷出刀柄的長度範圍。在踹門時,通常會出現三種情況,當踹門位置與身高相適應時,其前、後腳掌受力均勻,鞋印也相對完整。已知正常人上身與下肢比例為1:1.06,只要測量出踹門鞋印距地面的高度,代入公式便能算出嫌疑人的大致身高。」
書中大量知識性解讀,有理有據專業性強,都是普通人不可能注意到的冷知識,但其難度正是助推案件推理細節,豐富小說敘事的重要元素。
03、四個故事背後的真相觸及人性之根本
①人性中的貪婪,是萬劫不復的深淵
一位勤懇老實的窯礦工,被賭場的「鉤子」帶進賭場騙局,本來小康之家,幾次賭博就傾家蕩產,欠債80萬,萬念俱灰之時,被人利用接受了綁架他人孩子的犯罪行為,卻不想失手導致孩子窒息而死。
本來沒有什麼經濟壓力,穩步向前的幸福三口之家,因一人沾染上賭博,從此改變了人生軌跡,直線飛落,而這瞬間的落差中必定有「悔過」和「怨恨」,而原罪是來自人性中的「貪念」。
賭博真的是憑運氣、機遇發財嗎?書中解釋了賭場為客戶設置的四步陷阱「洗肉」、「打肉」、「割肉」、「燻肉」,全套上下暗地對接打消賭徒的心理防線,縱然腰纏萬貫,也不能讓你帶出賭場。
餘華的小說《活著》中主人公福貴因為賭博輸光家產,落得家破人亡,福貴說:「一直到解放以後,我才知道賭博的贏家都是做了手腳,難怪我老輸不贏,他們是挖了個坑讓我往裡面跳。」
在佛家文化裡視「貪」為人性三毒之一,又稱三垢、三火。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
對於人性的本質來說,貪婪是不是與生俱有的?人性原本也許沒有善惡是非的觀念,更沒有佛家的貪、嗔、痴。與生的本能只是生,大概也沒有其他的概念,一個嬰孩出生,餓了就找母親要奶吃,吃飽了就玩,累了就睡,高興了就笑,不開心就哭。何來貪婪,何來善惡是非?
②「善」不是「惡」的對立面
很多罪犯在犯罪前如小說中的楊超一樣忠厚老實,勤勤懇懇工作,踏踏實實待人。為了幫助貴人解圍婚外情危機,稀裡糊塗與貴人的小三領了結婚證打掩護。
一向剛正不阿的楊超被惡女小三的貪婪無恥激怒,借著酒勁把一個女人騙進深山中殺害,嘴裡還念叨著:讓你破壞人家家庭,讓你做小三.....
在這個故事中,被害人是道德敗壞價值觀扭曲的綠茶女,而罪犯是一個道德品質優秀的有為青年,不同的道德觀錯位的「善」與「惡」糾纏,卻造成了兩段人生皆毀滅的悲劇。
《道德經》第二章開篇的一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意思說:當天下都知道什麼是美的時候,也就都知道了什麼是醜;都知道什麼是善的時候,也就都知道了什麼是不善。
孟子說:性本善。荀子說:性本惡。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中習慣給人貼上「好人」、「壞人」的標籤,接受「善」與「惡」的對立道德觀中,其實並不盡然,我們大部分處於「善」與「惡」的灰色地帶中,人性是一個善與惡的結合。
如同看待善惡、是非,人們很多習以為常的觀念往往禁不起推敲。破解的方法只有一個,不斷提升認知。為了抑制他人的「惡」,行為上逾越了道德法制,思想上就是懲惡揚善的「偽善」中。
法律不是最高的行為準則,而是最低的道德底線,法律不能讓人變成「好人」,但是「壞人」的邊界設限。一心「向善」社會才會充滿善意與寧靜的流動,人性中的「善」才會更多的被激活和傳播。
③貧困不是犯罪的理由,愚昧無知才犯罪是根源
小說中的發生地在農村地區,故事中主人公沒有生育能力,封閉傳統思想中固有的傳宗接代思想,使原本安穩的成年生活,走上了歧途走向一步步的欺騙。
另一個故事的自偏遠的農村,依舊盛行生男不生女,導致社會人口不均衡,家家越窮越生的無知惡性循環當中,而整個悲劇都源自兩代「童養媳」扭曲的人生導致幾個家庭不幸。
社會文明迅速發展今天,依然有落後地區生存於暗角中,封建觀念思想,重視男性的權利和利益,而把女性定性為男性的附屬,並限制她們發展個人才能的機會和人身自由,賭博之風隱蔽暗藏,道德法制觀念薄弱。
探索犯罪之源時,必定要結合當下現實土壤,探尋現實社會結構、社會制度下隱蔽的陳舊思想,社會關係的協調程度去找原因,目光僅僅注視著表面的罪與罰,那也只是表面化的追尋社會犯罪之源的。
提高法制意識,提高村民素質,規範村務管理,積極解決群眾糾紛,在農村落後地區整體村民文明意識的提升,根源於現實的體制完善和普及教育。
寫在最後
《罪案調查科》雖然是一部文學紀實體了推理小說,但作者九滴水多年辦案經驗還原了真實案例,這是時代的印記,更是許多悲劇的紀實。
讀者在推理情節中認知到人性的弱點,善與惡的界定,那麼這部小說就是社會現實現象偏離的警告提示,減少世間黑暗處的惡,晾曬陽光下的善,才是這部小說帶給社會的深思與善意。就如作者九滴水所言:「追尋犯罪真相,從源頭上遏制犯罪,這才是我的最終目的。」
作者介紹:榮榮
關注女性,賦能家庭。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