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郵票,方寸之中,包容大千世界,承載著幾代人的感情,也是國運興衰的一面鏡子。
這是中國的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
「龍」是至高權力的象徵,但中國的「大龍」卻誕生於那個主權淪喪、積貧積弱的時代。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敲響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喪鐘。
曾在香港學醫,後又遊歷歐美的孫中山,深諳郵票的政治宣傳作用。新政府成立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發行新票。
當時決定印行兩種郵票:一個是以孫中山半身像為主圖的「光復紀念」郵票和以飛機為主圖的「革命郵票」。
1931年,十月革命的第十四個紀念日,來自全國七個蘇區的六百多位代表坐滿了瑞金郊外葉坪村的謝氏宗祠祠堂。
兩周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國際歌》聲中宣告成立。
隨即,中華蘇維埃郵票正式發行,設計者是一位叫黃亞光的青年。
黃亞光將質樸生動的紅軍形象印製在贛南、閩西一帶出產的毛邊紙上,這些圖案作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名片,在炮火和硝煙中流通了三年。
他叫孫傳哲,新中國第一位專業郵票設計家。
師從著名畫家徐悲鴻的他,擅長素描、油畫和傳統的中國畫。
1937年畢業後,孫傳哲決心將所學貢獻給動蕩的祖國。但在戰火中,藝術是奢侈品,找不到工作,他只得做起了零工。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他的才華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從普通郵票、紀念郵票、航空郵票到特種郵票,30多年間,孫傳哲設計了150多套郵票,約為新中國發行總數的1/4。
這是他設計的《梅蘭芳舞臺藝術》郵票。
其中展現的劇目及人物的身段、手勢、亮相、行頭,均是梅派藝術的精髓。
郵票與國家形象直接相關。孫傳哲特別注重挖掘和宣傳中國優秀民族文化。國徽、國旗、領袖都在他的筆下得到了精心設計。
生肖文化起源於中國,已有兩千年歷史,是中華民族文化及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直以來,國內都有設計生肖郵票的呼聲,但直到改革開放後,生肖郵票才終於問世。
左邊這位是被譽為一代「鬼才」的黃永玉先生。
1979年,為紀念剛剛死去的心愛寵物小猴「伊沃」,黃先生懷著悲傷的心情畫下了名為《庚申年》的中國首枚生肖「猴票」畫稿。
郵票上的小猴子眼睛炯炯有神,毛髮根根可見,中國傳統的大紅襯底烘託出喜慶的節日氣氛。
但黃永玉當時無論如何也沒有料到,這枚小小猴票的誕生,開啟了怎樣的郵票神話。
1980年每張面值僅為8分錢的猴票的價格迅速飆漲至數十萬,且往往有價無貨,一票難求。
儘管此後國家郵政局每年都發行生肖郵票,但「庚申猴」之後的生肖郵票卻都難以望其項背。
36年後,黃永玉再次執筆設計了《丙申年》猴票,圖案內容分別為:靈猴獻瑞和福壽雙至。
在《福壽雙至》中,他設計了一隻大猴懷抱著兩隻小猴,寓意闔家歡樂,也正契合當時開放二孩政策的背景,吉祥喜慶的寓意背後更蘊含著鮮明的時代特徵。
百年風雨,滄桑家國,從綿延的烽火臺到飛馳的急遞鋪,從大清郵政的開辦到新中國郵政的成立。
中國的郵政事業由因主權淪喪而屈辱妥協到因國家富強而繁榮輝煌。郵票還將繼續記錄著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路上的一個又一個改變與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