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泥有機質含量高 堆肥土地釋放重金屬

2020-12-05 環保在線

  【中國環保在線 技術前沿】近年來,我國汙泥產量逐年增加,這種富集了汙水55%的有機質,30——45%的氮和85——95%的磷的資源該如何利用呢?本文從土地利用的角度分析,汙泥經過處理後堆肥對於土壤重金屬含量的影響和改變。

 

  泥堆肥土地利用中重金屬的釋放、遷移與分配
 

  1.前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汙

水處理

量的增加和處理標準的日益嚴格,生活汙水處理廠汙泥(以下簡稱汙泥)的產量也逐年增加,2015年已達到3500萬噸。隨著我國汙水處置效率和行業平均技術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汙泥量還會繼續增加。汙泥富集了汙水中約55%的有機質、30——45%的氮和85——95%的磷,如能採用適當技術加以回收利用,將成為重要的土壤營養物質來源;反之,如不能得到妥善處置,這些物質將重新釋放到環境中,成為重要的汙染源。我國汙泥特性複雜,無害化處理率低,其安全的處置和利用是我國固體廢物處理和環境保護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之一。 

  根據汙泥性質和含水率的不同,汙泥處理方式包括填埋、焚燒、堆肥、厭氧消化、建材化等。土地利用,即將汙泥進行堆肥、厭氧消化等穩定化處理後將其應用於農業、園林綠化、土地修復等領域,在穩定化的過程中,汙泥的含水率快速降低,易降解有機物大量降解,生物病原體在高溫過程中被大量消滅。美國和歐盟通過土地利用的汙泥量已經佔到汙泥總量的45——50%左右,成為主要的汙泥處理技術,主要是因為:(1)汙泥中富含N、P等植物生長的必需元素,是一種無機化肥的良好替代材料;(2)汙泥經過堆肥等穩定化過程後,可形成大量腐植酸類物質,改善土壤有機質狀態、結構特性和土壤水分滯留能力;(3)汙泥土地利用形成了土壤的碳匯,增加土壤碳庫的儲存量,減少了對溫室效應的貢獻。雖然土地利用是我國潛力的汙泥處理技術發展方向之一,但汙泥中含有重金屬、有機汙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質,在土地利用的過程中可能累積在土壤中,並被植物吸收,造成環境汙染與健康危害,值得高度關注和深入研究。
 

  2.我國汙泥中重金屬含量及變化趨勢
 

  我國汙泥中重金屬含量變化範圍較大,數據較為離散,但總體而言高於美國和歐盟。尤其是部分地區由於汙水處理系統尚不完善,存在工業汙水與生活汙水混合處理的情況。同時,由於我國不同區域地理氣候特點、工業布局、經濟發展水平各不相同,導致汙水組成和汙水處理系統設置差異明顯,並對汙水汙泥中重金屬含量產生影響。研究表明東南方地區的城市汙泥中重金屬Zn、Cu、Cd、Cr、Ni含量均處於較高水平,這可能與該地區工業密集程度高及人類活動開發程度高有關。張麗麗等對近30年我國城市汙水汙泥中重金屬的年代變化規律進行了分析,發現汙水汙泥中重金屬Cd和Cu的含量隨年代逐漸下降,分別由20世紀80年代的2.35 mg/kg和428 mg/kg下降到近10年的1.14 mg/kg和278 mg/kg。郭廣慧等、楊軍等、陳同斌等分別於2013、2006、2001年對我國城市汙泥中重金屬含量進行調研分析,三次調查結果對比表明,汙泥中的重金屬(As、Cd、Cr、Cu、Hg、Ni、Pb和Zn)含量隨時間總體呈下降趨勢。隨著汙水處理全過程監管水平的提升,汙泥中重金屬含量還會進一步降低,同時有機質和N、P營養物質含量進一步升高,汙泥堆肥土地利用的可行性不斷提高。
 

  雖然堆肥后土地利用已成為我國汙泥處理的重要發展方向,但其中重金屬的環境風險仍是制約汙泥堆肥土地利用的瓶頸問題。汙泥堆肥土地利用後,重金屬可在降雨或灌溉水的淋濾作用下,由土壤-堆肥混合體浸出釋放到土壤水,進而被植物吸收,或隨土壤水遷移至地下水,產生環境風險。本課題組以重金屬向水環境的釋放特性研究為核心,針對我國典型土壤環境及汙泥堆肥特性,通過系列動態浸出試驗、土壤環境模擬、田間試驗與地球化學模擬,分析汙泥堆肥施用後,不同土壤環境下(土壤酸鹼條件、有機物降解、氧化還原電位變化)重金屬的釋放與分配的規律及控制過程,揭示汙泥堆肥多年周期性施用對重金屬釋放與分配的動態性、累積性影響,闡明汙泥堆肥田間施用中重金屬的釋放與遷移規律,為汙泥堆肥安全土地利用提供科學依據和指導。
 

  3.汙泥堆肥與土壤理化性質、重金屬含量及賦存形態比較
 

  選取我國蘇州、昆明的兩種典型代表土壤(壤土、粘土)和汙泥堆肥為研究對象,對比汙泥堆肥與空白土壤的理化特性、重金屬總量和形態的差異。研究顯示汙泥堆肥的有機物和鐵水合氧化物的含量均明顯高於土壤,汙泥堆肥的長期土地利用可能增加土壤中有機物和鐵水合氧化物含量,有利於增加土壤肥力,也有利於重金屬固定。汙泥堆肥中重金屬As、Cd、Cu和Ni的總量為對照土壤含量的2——3倍,長期使用無疑會增加土壤中重金屬總量,但是真正影響環境安全的不是重金屬總量,而是可浸出釋放量。

 

  4.土壤環境對汙泥堆肥中重金屬釋放的影響
 

  在汙泥堆肥施用到土壤中後,土壤中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將影響重金屬的釋放。首先,重金屬的浸出隨著pH的變化呈現先下降後上升的趨勢,在酸性條件下,金屬呈自由離子態溶出,在鹼性條件下,金屬浸出濃度的升高主要與有機物有關,汙泥堆肥的施用增加了重金屬Cr、Cd、Cu和Pb在鹼性條件下的釋放能力,這是由於汙泥堆肥增加了土壤中有機物含量,尤其是腐植酸類物質,在鹼性條件下大量溶出,溶解性有機物的絡合促進了重金屬Cr、Cd、Cu和Pb的溶出。
 

  除了pH,土壤中有機物種類和含量也是影響重金屬釋放的主要因素。汙泥堆肥施用到土壤中後,由於汙泥堆肥的有機物含量較高,因此仍會發生有機物降解的情況。研究結果顯示,在模擬旱田的好氧環境下,經過180天的穩定時間,總有機碳降解約10%,溶解性有機碳降解約45%。溶解態有機物和顆粒態有機物對重金屬的釋放有著相反的作用,溶解態有機質會通過絡合作用促進重金屬釋放,而顆粒態有機物通過吸附作用促進重金屬固定,當溶解性有機物降解45%,而顆粒態有機物含量變化較小時,溶解性有機物與重金屬的絡合作用降低,而顆粒態有機物對重金屬的吸附能力無明顯變化,導致與有機物結合能力較強的重金屬Cd、Cu釋放能力的降低。在模擬水田的厭氧條件下,土壤氧化還原電位的變化是影響重金屬釋放的主要因素,在還原性條件下,As在鹼性條件下釋放潛能的增加,這是由於還原性條件的形成,三價鐵被還原為二價鐵,鐵水合氧化物含量降低,對As的吸附能力減弱。
 

  5.汙泥堆肥周期性施用過程中重金屬的釋放與分配
 

  在實際場景下,汙泥堆肥為多次且周期性施用到土壤中,在該情景下,土壤的組分特徵和理化特性持續處於動態變化當中,導致土壤中重金屬的總量、賦存和釋放狀態和也持續處於動態變化當中。因此使用動態淋濾柱實驗模擬汙泥堆肥土地利用實際場景,周期性多次添加汙泥堆肥,分析重金屬的浸出濃度隨汙泥堆肥施用次數的變化,探究汙泥堆肥多次周期性施用過程中,重金屬向水環境的釋放潛能及在土壤中的累積存量和賦存狀態。
 

  研究顯示,汙泥堆肥的多次施用明顯增強了As的釋放風險。首先,汙泥堆肥的施用明顯增加了As在低固液比(<1 L/kg)下的浸出濃度,初始浸出濃度由0.004——0.01 mg/L增加到0.03——0.04 mg/L;其次,隨著有機物含量的逐漸增加,微生物對有機物的降解導致氧氣的快速消耗,易形成還原性條件,As的浸出濃度快速上升。進行4次汙泥堆肥連續施用後,由汙泥堆肥引入的重金屬佔總量的10——40%,所引入的重金屬大部分殘留在土壤中,累積釋放率<5%;在較強的還原性條件下,As的累積釋放率佔重金屬總量的15.7%。因此汙泥堆肥在施用時,應該注意控制土壤的氧化還原電位,避免採用連續灌溉等農田管理措施。對於有機物含量較低的土壤,汙泥堆肥的多次施用可以增加土壤中固體有機物的含量,增加土壤對重金屬Cr和Pb的吸附能力,降低其釋放濃度。
 

  6.汙泥堆肥田間施用中重金屬的釋放、遷移與分配
 

  由於汙泥堆肥實際施用場景中影響因素較多,如地表徑流、植物種植、間歇性降雨灌溉等,因此,通過田間實驗,分析汙泥堆肥多年周期性施用的情景下,汙泥堆肥的施用對土壤中重金屬總量、浸出特性以及植物體內重金屬含量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汙泥堆肥施用率、汙泥堆肥施用次數對土壤重金屬總量有顯著影響。當汙泥堆肥施用率為33噸/公頃(每年施用2次)時,明顯增加了土壤中Cd和Cu的濃度。汙泥堆肥次數的增加明顯增加了土壤(尤其是汙泥堆肥施用層0——10 cm土壤)中重金屬含量。在3年的汙泥堆肥施用時間裡,不同施肥處理及施肥次數對植株(水稻,小麥)秸稈和果實內的重金屬含量無明顯影響。水稻及小麥對重金屬的吸收與土壤中重金屬總量、在自然條件下的可釋放量和土壤主要pH範圍內大釋放量無顯著相關性。
 

  當汙泥堆肥為33噸/公頃(每年施用2次)時,3年的施用明顯增加了汙泥堆肥施用層(0——10cm)土壤中重金屬Cd、Cr、Cu和Pb在鹼性條件下的浸出濃度,這與溶解性有機物濃度的增加有關,重金屬As和Ni在整個pH範圍內的浸出濃度均有所增加。
 

  結論
 

  (1)汙泥堆肥中有機物和鐵水合氧化物的含量均明顯高於土壤,有利於重金屬固定;與此同時,汙泥堆肥中各種重金屬總量均高於對照土壤,土地利用會增加土壤中重金屬總量。汙泥堆肥和土壤中重金屬賦存的化學形態基本一致,Cr、Cu和Cd主要吸附在固體有機物表面,Ni和Pb主要吸附在固體有機物和鐵鋁氧化物表面,As主要吸附在鐵鋁氧化物表面,同時易與鈣離子和磷酸根形成共沉澱。
 

  (2)pH、有機物組成含量變化、氧化還原條件改變是影響汙泥堆肥中重金屬釋放的主要因素。鹼性條件下顆粒態有機物向溶解性有機物轉化,重金屬與溶解性有機物絡合,釋放能力增強。
 

  (3)旱田的氧化性條件促進了溶解性有機碳的降解,強化了Cd和Cu在顆粒態有機碳上的吸附固定。水田的還原性條件下,Fe(III)被還原為Fe(II),鐵的水合氧化物含量降低,對As的吸附能力減弱。
 

  (4)汙泥堆肥的多次施用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了微生物活性對土壤中氧氣的消耗能力,強化了還原性條件的形成。在還原性條件下,As的浸出濃度上升約1個數量級,累積釋放量可達到總量的15.7%,因此在降雨豐富及連續灌溉等易形成還原性條件的土壤環境中,不宜施用富含As的汙泥堆肥。對於有機質含量低的土壤,汙泥堆肥多次施用可增強有機質對重金屬Cd、Cu、Pb的吸附固定。
 

  (5)汙泥堆肥的3年田間施用顯著提升了汙泥堆肥施用層(0——10 cm)土壤中溶解性有機質、腐殖酸、鐵水合氧化物含量,有機物含量的上升及其在鹼性條件的溶解,導致重金屬在偏鹼性環境中釋放能力顯著高於對照土壤。汙泥堆肥的施用對小麥及水稻中重金屬含量無顯著影響。表層0——10 cm土壤對重金屬的阻滯固定能力強,10——20 cm的土壤中重金屬含量及釋放特性未受到汙泥堆肥施用的影響。
 

  原標題:汙泥堆肥土地利用,重金屬去哪兒?

相關焦點

  • 汙泥種類有哪些?汙泥的有機質含量如何?
    所以,這些地區的生活汙水有機質含量偏低,一般在50%左右。而如內蒙、寧夏、西藏等地區從飲食習慣產生的生活汙水及雨水偏少,汙水有機質含量在60%左右,製藥行業和食品加工及養殖業有機質就更高了。Q:能否從汙泥的有機質含量來區分汙泥性質?
  • 中持汙泥處置「神器」:SG-DACT®滾筒堆肥反應器
    它,含有潛在價值的有機質和微量元素,也含細菌菌體、寄生蟲卵和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它,易腐化臭味大、含水量高堆積難,身為廢棄物,卻連垃圾場都將其拒之門外。它,是汙泥,它是環境汙染的潛藏「惡魔」,還是資源循環的守護「天使」?如果它應該有更好的去處,那這個歸宿應該在哪?
  • 汙泥生物瀝浸及資源化利用技術
    目前,汙泥壓濾還有一種方法,即化學法加入鐵,汙泥含水率也可降低到60-70%,但是這樣處理以後,汙泥中無機質含量比較多,堆肥效果不太好。此外,汙泥的pH較高,亦不適合堆肥。生物瀝浸技術處理的汙泥可以做到減容,但有機質含量沒有減少,因此用於堆肥,是其優勢之一。
  • 堆肥腐熟的標誌是什麼?
    菌糠:俗稱蘑菇渣、菌包,有金針菇渣、平菇渣、杏鮑菇渣等,原料多為酒糟、玉米芯、稻殼粉、麥麩、豆粕及配一些營養元素,菌糠有機質高、富含菌體蛋白、維生素、微量元素及生長素,做有機肥在肥力效果較好。羊糞常見動物源性有機肥原料動物糞便:羊糞、豬糞、牛糞等都是比較好的有機肥原料。有機質含量高,但由於纖維含量少不易分解。
  • 汙泥處理技術路線四大趨勢
    歐美50%以上的汙泥採用厭氧消化處理,產生的沼氣轉化為電能可滿足汙水廠所需電力的33%~100%。但汙泥厭氧消化在我國應用的並不順暢。我國建設的約50 座汙泥厭氧消化設施中,可以穩定運營的只有20 餘座。主要原因是由我國汙泥泥質差、處理廠運行管理水平低。我國汙泥含砂量較高、有機物含量較低、汙泥可生化性差,消化設備運行的穩定性和產沼氣率等指標普遍未達到國外標準。
  • 汙泥處理處置及資源化主流方法合集
    經濟有效且重金屬等汙染物含量符合國家標準。飼料添加劑含有大量的粗蛋白、纖維素、脂肪酸等有價物質以及幾乎所有家畜飼料所需的胺基酸。各種胺基酸之間相對平衡制沼氣含大量有機物、微生物及其所需的各種營養。CH4含量約佔40%-50%,發熱量高。
  • 有機質含量高就一定是好的有機肥?含生物菌的就一定是菌肥?
    有機質含量高的有機肥就一定是好的有機肥?含生物菌的有機肥就一定是菌肥?活菌數量越多的菌肥就一定是好菌肥?別逗了!!!一、有機質含量與有機肥質量的關係決定有機肥質量好壞的指標,一個是有機質的含量,國家規定必須要到達40%,好像這個指標一般都可以達到,而且往往劣質有機肥含量還更高一些。另一個指標是有機質的利用水平,這個取決於有機質的來源(原料)和製作工藝。
  • 電鍍重金屬汙泥的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
    近年一些學者在焚燒減容的基礎上,對焚燒渣的資源化利用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廖昌華等以含低濃度Cu、Ni的電鍍重金屬汙泥為研究對象,在適宜的溫度下,通過焚燒預處理,使汙泥中的重金屬含量提高,從而為最終浸出有價金屬製取海綿銅和硫酸鎳產品創造了條件。但是,由於這種方法能耗較高,對焚燒設備和條件有一定要求,一般的小電鍍廠難以承受巨額的處理費用,所以很難得到大面積的推廣。
  • 未來汙泥處理的主流技術是什麼
    汙泥成分複雜,含有病源微生物、寄生蟲卵、有毒有害的重金屬及大量的難降解物質,如處理不當,容易對環境造成二次汙染。但我國的汙泥處置率卻很低下。2016年,全國汙泥處理能力約為1300萬噸/日,全國汙泥處理率僅達到33%,有67%左右的汙泥沒有得到無害化處理處置,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威脅。
  • 汙泥處理與處置技術分析!
    (3)汙泥堆肥汙泥堆肥是利用汙泥中的好氧微生物進行好氧發酵的過程,它是一種自產熱過程,可以消除病原體並產生一種類似腐殖土的物質,一般可分為汙泥單獨堆肥、汙泥與垃圾混合堆肥兩種。(4)汙泥焚燒汙泥焚燒可以破壞全部有機質,殺死一切病原體,並最大限度地減少汙泥體積,焚燒殘渣相對含水率約為75%的汙泥僅為原有體積的10% 左右。當汙泥自身的燃燒熱值較高,城市衛生要求較高,用地緊張,或汙泥有毒物質含量高,不能被綜合利用時,可採用焚燒處置。
  • 有機質含量超100%引發標準質疑
    根據行業標準《有機肥料》(NY525-2012)規定,有機質的質量分數(以烘乾基計)應≥45%。近一段時間以來,一些肥料業界人士表示,檢測時,出現了有機質含量超過100%的有機肥,由此引發業界對於《有機肥料》標準的質疑,甚至有專家直言,「標準有很多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地方。」
  • 熱點|我國汙泥處理現狀及問題分析
    焚燒在上海、浙江等地也上了不少項目,包括業界都有爭議,認為重金屬、二惡英排放控制難度大,高能耗,高碳排放。」上述專家表示,無法選址是很多大都市建立汙泥處理處置設施的現實難題。  作為主流處理路線之一的好氧堆肥,一開始因為工程技術本身的問題,存在重金屬含量高、項目佔地面積大、惡臭等問題,但隨著技術和工程的不斷完善,上述問題不斷得到改善,但汙泥產品卻因為無處可去,項目很難持續運行。
  • 從洛陽汙泥兩期工程設計看中國汙泥堆肥技術變遷與發展趨勢
    1.3.2好氧堆肥車間   汙泥經過太陽能幹化後,每天將有117 t晾曬汙泥通過載重車運輸進入堆肥車間相應位置,裝載機按照比例添加乾料、熟料並將混合物料整理成條垛,之後採用車式翻堆機定期將物料翻堆、打散,發酵高溫度可達70 ℃,汙泥中的病原體、雜草種子等被殺死,經過15 d左右的充分好氧發酵,汙泥含水率降到35%左右,顆粒小於15 mm,
  • 國際汙泥處理方法大匯總!
    除水是重量和體積減少的主要手段,而病原體破壞通常通過在嗜熱消化,堆肥或焚燒期間加熱來實現。汙泥處理方法的選擇取決於產生的汙泥量,並比較可用處置方案所需的處理成本。風乾和堆肥可能對農村社區具有吸引力,而有限的土地供應可能使有氧消化和機械脫水成為城市的首選,規模經濟可能會鼓勵大城市地區的能源回收替代方案。
  • 盛大環境 | 汙泥處理處置技術綜述
    我國目前主要的汙泥處理方式有濃縮脫水、好氧堆肥、厭氧消化、幹化等。汙泥處理的主要目的是減少汙泥量並使其穩定,便於汙泥的運輸和最終處置。一方面是,降低含水率,使其變流態為固態,達到減量目的;另一方面是,穩定有機物,使其不易腐化,避免對環境造成二次汙染。汙泥處理的方法常取決於汙泥的含水率和最終的處置方式。
  • 「畜禽糞汙+秸稈」堆肥還田資源化利用解決農業面源汙染問題
    牛糞 有機質和養分含量在各種家畜中較低,質地細密,腐熟緩慢,肥效遲緩,發酵溫度低,屬冷性肥料。 馬糞 以纖維素、半纖維素含量較多,糞質粗,疏鬆多孔,水分易蒸發,含水量少,腐熟快,在堆積過程中發熱量大、溫度高,屬熱性肥料。
  • 電滲透汙泥幹化脫水技術
    對於生化汙泥脫水效果尤為明顯。  電滲透脫水是給汙泥施加一定的直流電壓,利用汙泥粒子和水分子相互向相反的極性方向分離移動的現象進行脫水,在脫水時沒有必要施加高壓力。  工作原理示意圖  二、電滲透汙泥脫水機的技術特點:  (1)、脫水效率高、系統操作彈性大:  以前的脫水處理法大多是汙泥的濃度和性質變化,反映到脫水泥餅含水率的變化上,既使調整壓力等機械條件
  • 汙泥堆肥項目中除臭技術的選擇與設計
    摘要:通過介紹汙泥堆肥(生物幹化)項目臭氣治理現狀,闡述了除臭問題是制約汙泥堆肥技術推廣應用的關鍵。對比各種除臭技術,分析汙泥堆肥臭氣成份後,得出結論:化學生物組合除臭工藝與植物液除臭工藝相結合是適合汙泥堆肥項目的選擇。最後介紹了除臭系統設計選型主要參數,並且指明在汙泥處理工藝設計中考慮除臭系統將節省投資和運行成本。
  • 影響汙泥厭氧消化的因素探析及預處理技術介紹
    汙泥產量增長的同時亦帶來了嚴峻的環境汙染壓力。因此如何減少汙泥汙染並且有效利用這類生物質能源對實現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汙泥厭氧消化技術概述目前汙泥的主要處理處置工藝有厭氧消化、好氧堆肥、幹化焚燒、石灰穩定、深度脫水等。汙泥處置技術雖然呈多樣化的形式,但大多是基於使汙泥達到減量化、無害化和穩定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