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洛陽汙泥兩期工程設計看中國汙泥堆肥技術變遷與發展趨勢

2020-12-05 環保在線

  【

中國環保在線 環保示範

】洛陽汙泥一期、二期工程時間跨度近10年,為數據分析與經驗積累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分別對洛陽汙泥兩期工程概況、工藝流程、工程設計、設計特點進行了詳細闡述,並對核心設計參數進行了對比。總結了我國汙泥堆肥技術從始至今經歷的三個階段,介紹了洛陽汙泥兩期工程在其中的位置,以及每一階段堆肥技術總體發展趨勢。

 

  前言

 

  洛陽市汙泥處理廠源自洛陽瀍東汙

水處理

廠汙泥無害化處理工程,也稱洛陽汙泥一期工程,自2007年投運至今已超過10年。該項目創造了多項 「」:中國座200 t級汙泥堆肥項目,座利用外國政府貸款建設的汙泥處理項目,同時還是業內的德國BACKHUS系統在中國的個應用案例。

 

  隨著社會發展速度的加快,為適應環境與需求的變化,洛陽汙泥處理廠進行了改擴建工程,並於2014年底完工投入使用,也稱洛陽汙泥二期工程。該項目次由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國產堆肥系統完整替代進口系統,同時也是唐山城市汙泥處理工程後國產SACT系統又一應用範例。洛陽汙泥一、二期工程時間跨度近10年,設計均由機科發展公司承擔,這也從設計意圖根源上為數據分析與經驗積累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1洛陽汙泥一期工程設計


  1.1項目概況

 

  洛陽瀍東汙水處理工程汙泥無害化處理項目是瑞典政府貸款項目——洛陽瀍東汙水處理工程配套項目,主要解決瀍東汙水處理廠和澗西汙水處理廠(部分)脫水汙泥無害化處理問題。項目建設地點位於洛陽市區北部邙山嶺,距市區規劃區邊緣8 km,廠址距近的水口村村民居住地約2 km,距北郊機場1 km,距離瀍東汙水處理廠20 km左右。廠址地勢較高,四周空曠,通風條件較好。

 

  項目處理規模為228 t/d(含水率82%),總佔地面積126 152㎡。建設內容包括汙泥晾曬車間、好氧堆肥車間、營養土造粒車間、營養土存放庫、成品及原料存放庫等車間設施。項目於2006年開工建設,2007年12月投入運行。

 

  1.2 工藝流程

 

  項目採用動態(翻堆曝氣)條垛堆肥工藝,核心設備採用德國BACKHUS車式翻堆機,並設置了較為完善的營養土造粒(制肥)系統,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

  1.3工程設計

 

  項目主要處理設施包括汙泥機械翻堆晾曬車間16座,好氧堆肥車間1座,營養土造粒車間1座,營養土存放庫1座,成品及原料存放庫1座。

 

  1.3.1汙泥機械翻堆晾曬車間

 

  (1)晾曬處理工序描述。每天將從汙水處理廠運來的228 t脫水汙泥運至晾曬車間,用專用晾曬

翻堆設備

將汙泥鋪平,經過15 d的自然晾曬,使脫水汙泥含水率由82%降到65%,體積減容約一半,以便於與其他乾料混合後堆肥。晾曬過程完全依靠太陽能以及晾曬翻堆設備作用,通過翻動增大汙泥水份蒸發麵積和蒸發速率來降低汙泥的含水率。

 

  (2)晾曬車間的設計。該項目晾曬車間設計如採用汙泥晾曬停留時間15天,汙泥鋪攤厚度為15 cm,校核晾曬車間總面積為28500 ㎡,按照晾曬車間總面積39680 ㎡則汙泥鋪攤厚度約為11 cm,滿足要求。因此終確定晾曬車間總面積為39680 ㎡。

 

  共設置16個晾曬車間,每個車間的平面尺寸為62 m×40 m,面積為2480 ㎡。

 

  1.3.2好氧堆肥車間

 

  汙泥經過太陽能幹化後,每天將有117 t晾曬汙泥通過載重車運輸進入堆肥車間相應位置,裝載機按照比例添加乾料、熟料並將混合物料整理成條垛,之後採用車式翻堆機定期將物料翻堆、打散,發酵高溫度可達70 ℃,汙泥中的病原體、雜草種子等被殺死,經過15 d左右的充分好氧發酵,汙泥含水率降到35%左右,顆粒小於15 mm,實現汙泥減量化、無害化的目的。

 

  車間工藝尺寸:162 m×48 m×9 m;停留時間:15 d;翻堆頻率:1次/2 d——1次/d。

 

  1.3.3營養土造粒車間

 

  好氧堆肥後的產物(營養土)含水率在35%左右。為了利於用戶施用,以及便於儲存及運輸,將部分營養土送入營養土造粒車間製成顆粒,顆粒含固量≥90%,顆粒形狀為球狀;粒徑3——8 mm。項目設計日產成品顆粒為24 t,年產8 400 t規模。

 

  1.3.4營養土存放庫

 

  好氧堆肥後的汙泥經無害化處理後,部分通過自卸車運到該存放庫,根據需要每天進庫量32 t。營養土存放庫總建築面積為1 440 ㎡,尺寸40 m×36 m×6.8 m。營養土存放高度為2 m,儲存周期約為60 d。

 

  1.3.5成品及原料存放庫

 

  營養土造粒車間每天生產24 t營養土顆粒,存放於成品及原料存放庫,總建築面積為1 008 ㎡,尺寸42 m×24 m×6.8 m。成品為25 kg、50 kg兩種袋裝產品,通過叉車堆放高度可達4 m,儲存周期為60 d。剩餘面積用於存放乾料。

 

  1.4 設計特點

 

  (1)簡潔的工藝流程。項目工藝流程簡潔,管理水平要求較低,系統可靠性較高,抗衝擊負荷能力較強。

 

  (2)自然晾曬前處理工序。自然晾曬作為好氧堆肥前處理工序,具有減量化程度高、運行成本低等優勢,在用地和自然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自然晾曬是經濟有效的堆肥預處理技術;與傳統自然晾曬系統相比,洛陽項目採用全FRP屋面板晾曬車間,自然氣候適應性和運行可靠性明顯提高。

 

  (3)封閉式大跨度堆肥車間和車式翻堆機的應用。動態條垛式堆肥工藝在國外多為露天條件下採用,洛陽項目同樣基於自然氣候適應性和運行可靠性的考慮,並根據車式翻堆機的特點設計了封閉式大跨度堆肥車間,162 m的車間長度和136 m的條垛長度使翻堆機儘量直線運行,減少挑頭作業,提高設備有效利用率,並且在增加車間封閉性的前提下,大程度適應設備使用條件。

 

  (4)完善的制肥系統。項目設置了完善的營養土造粒生產線,可以生產有機顆粒肥,略加改造即可滿足有機無機復混肥料生產要求,並且設置了專門顆粒肥料庫房。

 

  2 洛陽汙泥二期工程設計


  2.1項目概況

 

  洛陽市汙泥處理廠改擴建工程主要解決瀍東汙水處理廠、澗西汙水處理廠和新區汙水處理廠近期脫水汙泥無害化處理問題,此外大幅度提升了自動化程度和二次汙染控制水平,項目建設地點位於一期工程內。

 

  項目處理規模為328 t/d(含水率82%),包含新建原料接收間、汙泥發酵車間、生物除臭濾池、原料庫、汙泥成品庫、變配電間、消防水池及泵房、地量衡與計量間等車間設施。項目於2013年開工建設,2014年11月投入運行。

 

  2.2工藝流程

 

  項目採用SACT隧道倉堆肥工藝,核心設備採用國產F5.110翻堆機,並增設了專用生物除臭系統,工藝流程如圖2所示。

  2.3工程設計

 

  項目新建處理設施包括原料接收間1座,汙泥發酵車間1座,生物濾池2座,原好氧堆肥車間被作為二次發酵車間,原部分晾曬車間被作為原料堆棚,原營養土造粒車間繼續使用。

 

  2.3.1原料接收間

 

  項目共設置1座原料接收間,平面尺寸為27.64 m×10.8 m,地上7.65 m,地下5.7 m。

 

  含水率80%的市政汙泥通過汙泥自卸汽車運輸到原料接收間中的汙泥料倉,汙泥料倉是地下式,鋼筋混凝土形式,共2座,單座汙泥料倉的有效容積為52.5 m³。汙泥料倉下設液壓閘板閥,用以控制汙泥下落量。汙泥通過料倉下滑至料倉底部的計量

螺旋輸送機

中,然後落入汙泥及秸稈進料皮帶輸送機,終運送至位於物料混合區內的混料機中。

 

  秸稈粉等乾料通過自卸汽車運輸到原料接收間中的乾料料倉,乾料料倉與汙泥料倉結構、尺寸、數量相同,倉下部設液壓閘板閥,用以控制秸稈下落量。乾料通過料倉下滑至料倉倉底的計量螺旋輸送機中,然後落入汙泥及乾料進料皮帶輸送機,終運送至位於物料混合區內的混料機中。

 

  2.3.2汙泥發酵車間

 

  項目設置汙泥發酵車間1座,平面尺寸為:221.62 m×70.50 m,高9.7 m。汙泥發酵車間是整個高溫好氧發酵工藝的核心部分,分成物料混合區、好氧發酵倉區和卸料區三個主要區域。

 

  (1)物料混合區。汙泥與乾料由原料接收間內的皮帶輸送機輸送至混料機中。返混料通過卸料皮帶機輸送至返料料倉,在返料料倉下設有計量螺旋定量配料至混料機進料皮帶輸送機中,然後通過皮帶機輸送至混料機中。上述三種物料在混料機內完成混料過程後,含水率60%的混合物料由混料機出料皮帶輸送機輸送至布料皮帶輸送機,利用布料皮帶輸送機上的犁式卸料器,實現每個發酵槽的均勻進料,完成自動進倉過程。

 

  (2)好氧發酵倉區。混合均勻的物料在好氧的條件下,進行高溫好氧發酵。倉底部布置有曝氣系統,採用數量眾多的小型鼓風機對發酵槽的不同區域,也針對發酵不同的反應階段,進行分區域供氧,以控制發酵的工藝反應過程。物料從倉內一側向另一側移動,在翻拋物料的同時,打碎物料顆粒,保證均勻性,且有效蒸發水分,終實現從發酵倉一端出料的工藝運行效果。翻拋機的工作時間與物料阻力特性相關,但須確保每個發酵倉中的物料每天翻拋1次的工藝要求。翻拋機在布料皮帶機布料之前完成物料的翻拋,為混合後的混合物料進料做好準備。物料在發酵倉內通過好氧生化反應,降解有機物的同時釋放大量的生物熱,嗜熱菌種不斷大量繁殖,溼汙泥中的水分得到蒸發。好氧發酵倉區分兩個處理系列,每個處理系列設置16個發酵倉,每個發酵倉的尺寸為:54 m×5.02 m×4.5 m。

 

  (3)卸料區。物料從發酵倉一端出料後通過皮帶輸送機輸送到返料料倉,其中一部分物料做為發酵產物進入下一工序;另一部分物料做為混料組分之一,由皮帶機輸送至返料料倉,進而輸送至混料機,與進料的市政汙泥和乾料按設計比例進行混合。汙泥發酵車間安裝的主要設備包括:布料皮帶輸送機、翻拋機、轉倉機、鼓風機和布氣系統、卸料皮帶機、混料機和返料料倉等。

 

  2.3.3生物除臭濾池

 

  項目設置生物除臭濾池2座,單座處理量Q為28萬m³/h,生物除臭濾池尺寸40.3 m×25.3 m×5 m。生物濾池中填料主要為有機-無機複合填料,填料高度為1.7 m。

 

  每座生物除臭濾池設置離心風機4臺,設備性能參數:Q=7萬m³/h,風壓P=2 300 Pa,N=75 kW;設置循環水泵14臺,設備性能參數:Q=100 m³/h, H=32 m,N=15 kW。

 

  2.4設計特點

 

  (1)隧道式發酵倉與F5.110翻堆機。F5.110 翻堆機的特殊設計使發酵倉形成與翻堆機尺寸匹配且周圈封閉的矩形斷面隧道,臭氣收集容易;自由空間極大壓縮,臭氣收集動力消耗降低。

 

  (2)生產車間採用機械-建築協同理念設計。「機械-建築協同設計」(簡稱MCCD)就是在整個建(構)築物設計中融合建築設計與機械設計理念、方法、過程,使機械與建築設施共同完成建(構)築物功能的設計過程。通俗地講就是將建(構)築物看作一臺設備,土建設施作為殼體或結構支撐件,機械作為運動部件。MCCD可以極大壓縮系統無效空間,對堆肥系統除臭具有積極意義,並且在保障性能的前提下降低投資、減少佔地面積。MCCD首先做到「機械設計建築化」。在核心非標機械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土建施工精度極限,在確保性能的前提下排除不必要的精度要求。MCCD其次要做到「建築設計機械化」,在工程設計中充分考慮與機械的配合。

 

  (3)臭氣收集系統引入FLUENT輔助設計。在洛陽項目中根據設計參數建立模型,通過FLUENT模擬驗證實施效果,為尋找佳通風量與經濟通風量的結合點提供了量化參考依據。

 

  (4)多段曝氣與多種控制模式。項目採用動態槽式曝氣,為優化工藝運行控制,每條發酵槽採用4臺鼓風機進行4階段曝氣,並且曝氣系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時間模式、溫度模式等多種模式間自由切換。

 

  (5)自動布料與出料系統。項目參考了瀋陽市汙水處理廠汙泥處理工程布料系統的特點,採用犁式卸料器完成卸料工序;項目參考了唐山城市汙泥處理工程出料系統的特點,採用轉倉機導流板與皮帶輸送機配合完成出料工序。

 

  3 兩期設計核心參數對比

 

  洛陽市汙泥一、二期工程設計核心參數對比見表1。

  4 中國汙泥堆肥技術變遷與發展趨勢


  中國汙泥堆肥技術從始至今經歷了三個階段:

 

  (1)1998——2007年。這一階段是中國汙泥市場萌芽階段,也是汙泥堆肥技術的起步階段。1998年,隨著唐山西郊汙水處理廠汙泥堆肥項目正式投入運行,中國汙泥堆肥行業正式開啟序幕,之後北京密雲、太原楊家堡、北京龐各莊、太原河西北中部、唐山西郊二廠等汙泥堆肥系統先後運行,但技術處於模仿、探索階段,處理規模較小,市場需求尚未形成。

 

  這一階段堆肥技術總體圍繞翻堆機等專用設備研發,呈現機械化發展趨勢。

 

  (2)2007——2009年。這一階段雖然時間短暫,但是中國汙泥堆肥市場形成的關鍵時期,國家相關技術政策密集出臺:2007——2009年,住建部頒布實施了《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泥處置 園林綠化用泥質》(CJ248-2007)、《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泥處置 土地改良用泥質》(CJ/T 291-2008)、《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泥處置 農用標準》(CJ/T 309-2009)等8部汙泥處理處置相關標準;2009年2月,住建部、環保部、科技部聯合發布了《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泥處理處置及汙染防治技術政策(試行)》。

 

  汙泥市場被迅速激活,但在國內堆肥技術相對於大規模集中處理尚未成熟的情況下,德國BACKHUS系統以其簡單、便捷和高可靠性等特點進入中國並迅速佔領市場,洛陽汙泥一期項目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完成並投入使用的,與之類似的還有2008年投運的北京龐各莊二期項目、廈門項目,以及2009投運的鄭州市八崗汙泥處理廠項目。這一階段堆肥技術總體圍繞工藝呈現規模化發展趨勢。

 

  (3)2009年至今。這一階段是中國汙泥市場發展成熟階段,隨著技術政策的逐步落實,市場快速形成,堆肥技術也呈現百花齊放的特點:2009年秦皇島市綠港汙泥處理廠套國產CTB系統投入使用;2011年唐山城市汙泥處理項目套國產SACT系統投入使用,並創造了平行雙層系統的先例;2012年瀋陽城市汙泥處理項目IPS系統投入使用,創造了世界同類項目處理規模之。隨著汙泥堆肥技術的快速發展、日臻完善,早期堆肥系統存在的技術問題逐漸凸現出來,系統地改造提升也隨之展開,洛陽汙泥二期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立項、建設、投入運行。

 

  這一階段堆肥技術總體呈現規模化、精細化發展趨勢。

 

  5 結語

 

  汙泥堆肥系統運行環境一般呈現高溫、高溼、腐蝕性特點,因此從目前的運行經驗來看,平均改造周期為10年。洛陽汙泥二期工程已正式運行超過三年,利用原來1/3的面積將處理能力提升近50%,在高自動化水平的前提下展現了系統的可靠性,同時展現了項目良好的經濟性。項目所採用的技術和模式為今後陸續到達改造周期時點的汙泥堆肥項目提供了一個不錯的參考。

 

  微信對原文有刪減。原文標題「從洛陽汙泥兩期工程設計看中國汙泥堆肥技術變遷與發展趨勢」;作者:王濤;作者單位:機械科學研究總院環保技術與裝備研究所、機械工業有機固廢生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刊登在《給水排水》2018年第9期。

 

原標題:從洛陽汙泥兩期工程設計看中國汙泥堆肥技術變遷與發展趨勢 

相關焦點

  • 汙泥堆肥項目中除臭技術的選擇與設計
    摘要:通過介紹汙泥堆肥(生物幹化)項目臭氣治理現狀,闡述了除臭問題是制約汙泥堆肥技術推廣應用的關鍵。對比各種除臭技術,分析汙泥堆肥臭氣成份後,得出結論:化學生物組合除臭工藝與植物液除臭工藝相結合是適合汙泥堆肥項目的選擇。最後介紹了除臭系統設計選型主要參數,並且指明在汙泥處理工藝設計中考慮除臭系統將節省投資和運行成本。
  • 汙泥機械化堆肥工程中料倉與貯存系統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堆肥是以多種固體物料混和物為介質的生物反應過程,並且物料來源非連續,甚至部分物料來源存在季節性,因此合理設置貯存系統,可以保障整個工藝系統運行的穩定性,並且可以降低運行成本。傳統堆肥工程對於貯存系統的考慮較為粗放,常採用堆場、堆棚等設施。
  • ...汙泥處理處置技術的發展現狀與趨勢——基於大數據和溫室氣體...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本期將推出哈爾濱工業大學魏亮亮副教授團隊的一篇最新綜述,內容翔實,主要是基於大數據和溫室氣體排放分析,闡述我國城鎮汙泥處理處置技術的發展、現狀以及展望未來發展趨勢,相關研究成果的獲得有助於深刻認識我國城鎮汙泥處理處置技術應用與發展的潛在規律,為未來我國城鎮汙泥處理處置技術優選提供技術支撐;此外,相關研究結果可為全球範圍相關發展中國家汙泥的可持續處置提供借鑑
  • 汙泥處理技術路線四大趨勢
    而國內外研究表明,汙泥脫水後炭化製成汙泥炭更能符合穩定化、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汙泥處置發展方向。借鑑國際經驗,未來汙泥處理處置的技術發展主要有以下四條路徑:一、沼氣能源回收和土地利用為主的厭氧消化技術路線厭氧消化具有以下優點:1、提高後續處理的效率並減少後續處理能耗。
  • 汙泥有機質含量高 堆肥土地釋放重金屬
    【中國環保在線 技術前沿】近年來,我國汙泥產量逐年增加,這種富集了汙水55%的有機質,30——45%的氮和85——95%的磷的資源該如何利用呢?本文從土地利用的角度分析,汙泥經過處理後堆肥對於土壤重金屬含量的影響和改變。
  • 中持汙泥處置「神器」:SG-DACT®滾筒堆肥反應器
    而汙泥處理技術的迭代,也只有在不斷的PK中,才能得以發展和進步。堆肥技術(好氧發酵)是最古老、自然和傳統的有機物資源化技術,在有機廢棄物處理的發展歷程上一直佔有重要地位。我們先對這個產品的定位做一個概念性的認知:• 2014年國家重點環境保護實用技術• 2014年國家重點環境保護示範工程技術• 國家水專項「城市汙水廠汙泥處理處置技術裝備產業化」示範工程技術它自然是配得上這些「國」字號的「光環」的。
  • 汙泥處理與處置技術分析!
    同時因為我國環境標準的提高,汙泥急需進行深度處理。汙泥的處理技術主要包括汙泥消化、幹化、堆肥和焚燒等。汙泥的處置技術主要有填埋、土地利用和建材化等資源化利用。2、常見汙泥處置技術(1)汙泥衛生填埋汙泥的衛生填埋始於20世紀60年代,是在傳統填埋的基礎上經過科學選址和必要的場地防護處理,具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學的工程操作方法。
  • 汙泥生物瀝浸及資源化利用技術
    南京農業大學環境工程學科點點長,固體廢棄物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高等學校環境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006~2010),全國勘察設計註冊環保工程師資格考試專家組成員(2009~至今),中國土壤學會土壤化學專業委員會及土壤環境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04~至今)。從事市政與工業汙泥處理處置研究近30年(1987~至今),主編有全國高等學校環境工程專業教材《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與資源化》(2007)。
  • 汙泥處理處置: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和汙泥項目 /生物汙泥密...
    原標題:汙泥處理處置: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和汙泥項目 /生物汙泥密閉式堆肥反應器助力中國堆肥行業發展/齊齊哈爾市餐廚、汙泥處置項目 全市第一家「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和汙泥項目」落戶贊皇/北京沃土:生物汙泥密閉式堆肥反應器助力中國堆肥行業發展/齊齊哈爾市餐廚
  • 未來汙泥處理的主流技術是什麼
    汙泥處置(sludgedisposal):處理後的汙泥,棄置於自然環境中(地面、地下、水中)或再利用,能夠達到長期穩定並對生態環境無不良影響的最終消納方式。中國目前主要的汙泥處置方法有衛生填埋、土地利用、焚燒後建材利用等。
  • 汙泥發電是什麼?汙泥焚燒發電技術詳解
    汙泥發電是城市汙水處理廠進行汙泥合理開發利用的技術措施之一,是汙泥實行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資源化的良好方法,3 種典型的汙泥發電工藝:汙泥焚燒發電;汙泥厭氧消化產生沼氣、通過燃氣輪機組發電;汙泥厭氧消化產生沼氣、進而通過改質製造氫氣,經燃料電池發電。對汙泥合理利用的規範化、科學化有一定的借鑑意義。中國首個純汙泥焚燒發電項目併網發電!
  • 常用的三種汙泥堆肥廠除臭工藝分享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汙泥堆肥廠臭味氣體處理方法一般主要有三類:物理方法(吸附、吸收、濃縮等)、化學方法(化學洗滌、熱氧化、催化氧化、臭氧氧化等)和生化方法(生物過濾、生物洗滌、生物滴濾等)。在生物除臭工藝中,生物濾池、生物洗滌和生物滴濾池是應用最廣泛的三種反應器。下面對這三種反應器做簡要介紹。
  • 盛大環境 | 汙泥處理處置技術綜述
    隨著環保督查力度的加大以及循環經濟渠道的興起,中國的汙泥處置已經迎來最好的時代,但其技術路線目前卻尚無定論。本文匯總現有汙泥處理技術,並展望未來主流技術路線。早期,由於缺乏嚴格的汙泥排放監管,我國汙水處理廠建設存在嚴重的「重水輕泥」現象。近年來,飛速增長的汙泥總量和巨大的潛在風險,使如何妥善處置汙泥問題逐漸成為公眾及業內人士共同關注的焦點。
  • 汙泥脫水設備技術比較與分析
    關鍵詞:汙水處理廠;汙泥脫水;設備;離心脫水機引言:汙泥脫水處理是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處理中的重要環節,經濃縮脫水處理後的汙泥,其體積和含水率大幅降低,不但實現了汙染「減量化」,也降低了後續汙泥幹化焚燒或填埋等處置方法的難度和成本。汙水處理廠設計應用中應結合工程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 13個汙泥處理處置項目技術工藝路線盤點
    「水十條」強調,需要推進汙泥處理處置:要求汙水處理設施產生的汙泥應進行穩定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處置。據統計,我國市政汙泥產生量2010~2014年保持較高增幅,預計到2015年產生量達到3509萬噸。而根據住建部的最新調查,目前中國各地汙水處理廠產生的汙泥無害化處置率約為56%。因此,有分析認為,「水十條」中我國汙泥處理處置的設施建設和處置率的明確要求,對汙泥處理處置行業將是「大考」。
  • 熱點|我國汙泥處理現狀及問題分析
    廠區二期擴建的工程裡,我們規劃了相關的處理設施,也跟政府在價格裡進行了核算,費用可以得到保證。」這位負責人說。工程技術上的努力成效甚微  國內外的主要技術都陸續得到了工程上的實踐,但是持續運行的成功案例並不多。究其原因,有技術本身的水土不服,但更多的還有技術之外的因素。  「我們一直在努力!」
  • 汙泥熱水解+厭氧消化技術將佔據汙泥處理工程「C」位?
    在汙泥處理處置的各技術中,厭氧消化由於能在實現汙泥常規處理處置的同時,實現能源化(產甲烷),被列入我國政府主推的幾種汙泥處理處置主導技術。在我國汙泥厭氧消化設施的實際運行中,汙泥處理處置設施運行效率受制於低有機質、高含砂量等泥質特性的影響,整體運行和產甲烷效率明顯低於歐美發達國家同等規模的厭氧消化設施。為保證汙泥厭氧消化系統的高效運行,實現汙泥的穩定化和無害化,合理的預處理技術勢在必行。
  • 王凱軍:從好氧顆粒汙泥發展看科研的基因和終極目標是什麼?
    為什麼荷蘭人敢說他們是用顆粒汙泥處理汙水的?為什麼只有荷蘭成功將好氧顆粒汙泥技術進行了大規模的產業推廣?清華大學王凱軍教授在2019環保產業創新發展大會高峰論壇上的發言給出了答案。他從科研導向和創新傳承兩個角度綜合思考這些問題,系統回顧了水汙染控制技術的線性發展歷程,並追溯了好氧顆粒汙泥技術的發展與技術關鍵。
  • 「重水輕泥」現象已成困局 汙泥資源化處理亟待破題
    關於如何處置汙泥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重點。而目前汙泥的處理處置手段主要是焚燒、填埋、排海以及土地利用等,但因為汙泥本身含水率高、工程性質差又含多種汙染物特點,上述的處理辦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    處置表現多不合格    治水不治泥,等於白治理。
  • 電滲透汙泥幹化脫水技術
    一、工作原理:  電滲透脫水幹化技術是一種新開發的汙泥脫水技術,它將固液分離技術和汙泥自身具有的電化學性質的物理化學處理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利用「電力」進行脫水。具有多種脫水處理技術所沒有的許多特點,它可使活性剩餘汙泥的含水率降到60%以下,這是其他機械脫水法難以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