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對於愛吃的人來說,可能就只是一個去了肉的空殼,其實它們和人類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數萬年前。史前時代,人們已經將貝殼串起來當裝飾品;幾千年前,貝殼在很多地區被當做貨幣;而到了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地理大發現時期,貝殼成了珍貴的收藏品。不過,你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種貝殼嗎?知道最大的貝殼長啥樣嗎?今天,咱們就一起來看一看!
從分類學上來講,貝殼有腹足綱、雙殼綱、多板綱、掘足綱、頭足綱這幾大類。腹足綱就是螺;雙殼綱是有兩個殼的貝殼,比如河蚌。
貝殼的分布非常廣泛,在海拔四千多米的納木錯,能看到它的身影。
除了高山上有貝殼之外,遙遠的南極也有。
南極有,北極也有。
你吃的青口、海虹都是「小朋友」
在生活中,青口、海虹、文蛤,都是我們常吃的貝類。它們都和雞蛋差不多大。作為食物,這個大小剛剛好,肉質鮮嫩,養殖速度快,而且貝類性成熟很早,「小朋友」們足以繁衍後代了。但你知道嗎?如果沒有人去捕撈的話,它們其實還會繼續生長,長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比如,海虹可以長成這樣,
青口是這樣,
還有巨型的鳥蛤、
文蛤。
我們常吃的貝類要想長到這麼大,要麼成本太高,要麼肉質太老。所以,關於吃貝,有一個小知識,不能一口就吃下的貝,肯定不怎麼好吃!
最大的貝類有多大?
在很多人看來,椰子渦螺可能是常見的食用螺中最大的。但它是最大的螺嗎?並不是。
有個物種叫做天王赤旋螺,1982年採集到的最大個體是61釐米,論長度,可以超過圓滾滾的椰子渦螺。
還有更大的嗎?當然!澳洲聖螺,是人們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螺,童年時期它會先長出一段直上直下的螺紋,大了才開始擴張直徑。而那一小段螺頭會一直被頂在殼頂,直到某一天被不小心磕掉。
那麼問題來了,比澳洲聖螺更大的貝類,還有嗎?有,但並不是螺了,而是貝,它在雙殼綱,叫做硨磲。
作為一種在深海中的生物,硨磲貝在古代就開始被人們所認識了,北宋的《夢溪筆談》就對它有過記載。這是分布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一類大型雙殼類物種,是海洋貝殼中最大的一種。硨磲的外殼大而厚重,表面粗糙,具有隆起的放射狀紋理和溝渠,古人形容它,就像被車輪碾過的痕跡。
如果說巨大的外形只是讓你感到驚奇,那硨磲鮮豔的外套膜絕對會驚豔到你。外套膜是軟體動物覆蓋於體外的膜狀物,包裹著內臟團。不同類群貝類的外套膜,著生方式也不相同,而硨磲擴大的外套膜能夠伸出來,平鋪在兩殼緣上,
讓它看上去就像是一朵橢圓形的大王花。柔軟的肉體在水流的湧動下波瀾起伏,美不勝收。
大硨磲是雌雄同體的貝類,同時能產出精子和卵子。四到五年才能性成熟的大硨磲,在排出精卵時會同時將一種產卵誘導激素噴到海水中,附近水域接收到激素信號的大硨磲,也會迎合前者的生殖邀請,加入狂歡的派對中。絮霧狀的精卵從出水孔噴湧而出,數以百萬計的精卵進入海水,大大增加了異體受精的機會。
蛤蜊?噶力?噶辣?葛樂?
「蛤蜊」的叫法,一直是個困擾不少人的難題。有多難呢?它的讀音有——葛力、噶力、葛辣、噶辣、葛樂……其實,它的正確讀音應該是「格梨」,然而,基本沒有人這麼念。
物種上就更複雜了,如果你在國內沿海地區的某個飯館對老闆說:「給我來盤炒蛤蜊」,那麼,端上來的「蛤蜊」有可能有一百多種。
軟體動物門下有個綱叫做雙殼綱,這個綱裡的動物就是我們熟悉的貝類。從宏觀上來看,所有雙殼綱的動物都可以叫做蛤蜊。當然了,很多雙殼綱的類群,我們也有約定俗成的叫法,比如蟶子、生蠔、扇貝等等。剩下的,簡單來說,那些個體不太大的、兩殼基本長一樣的、扇形的、裡面有一坨白白的肉的,這樣的貝類,我們在飯桌上才叫蛤蜊。
在生物學上,其實還有個「蛤蜊科」,這個科裡的物種才是名副其實的正宗蛤蜊。
蛤蜊科裡面有個特別有名的東西,叫做西施舌,這是一個正兒八經的物種名稱,很多地方也叫車蛤。西施舌的肉特別白嫩,斧足非常發達。
不過,從數量上來看,蛤蜊只是餐桌上的冰山一角,更多的「蛤蜊」其實壓根不是蛤蜊科的。簾蛤科是蛤蜊科的「近親」,比如現在城市裡最流行的夜宵——花甲,就是簾蛤科的。
還有一種名氣更大的叫文蛤,它是簾蛤科文蛤屬的。文蛤是蛤蜊裡的貴族,非常鮮美,價格也比較貴,一般都用來蒸煮或是做湯。
還有小型的蛤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小海鮮海瓜子,體型偏長,味道鮮嫩,口感很好。山東煙臺地區比較不一樣,他們管縱肋織紋螺叫海瓜子,但其實它根本不是貝類。
無獨有偶,海南特產芒果螺,大名叫波紋巴菲蛤,一看就是蛤蜊,也根本不是螺。
海底、淡水、陸地,到處都有貝殼,但它們很安靜,選一個自己喜歡的角落安安靜靜地過一輩子,過得照樣色彩斑斕、精彩紛呈,這麼說,咱們還要向美麗的貝殼們學習學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