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遭受地震災害頻繁的國家。尤其在東部地區和西南地區,由於處於地震帶上,板塊運動頻繁,所以這裡活躍的板塊運動也會誘發規模較大的地震。相比之下,人口稠密的中國東部地區,大地震似乎比較少見,比如唐山大地震,邢臺地震等。
但是在歷史上,中國東部地區發生的最大規模地震卻不在河北省,而是在山東省。這就是發生在清朝初年的莒縣-郯城大地震。
據歷史記載,公元1668年7月25日晚,也就是康熙7年六月十七日晚,在山東省南部以郯城、呂縣為震中發生了一次罕見的大地震,京師震感強烈,甚至波及到了江蘇徐州。那場大地震發生在晚上,人們都在熟睡,所以帶來的人員傷亡十分巨大。我們今天到當地還能找到地震發生過的痕跡。據現代地質學家考證,莒縣-郯城大地震的震級為8.5級,震中的烈度達到了12級,這場地震釋放的能量是唐山大地震的10倍以上。當時,著名文學家蒲松齡的家在山東淄博,雖然不是震中,但蒲松齡也感受到了地震帶來的巨大震撼和傷亡,還為此專門寫過一篇名為《地震》的文章。
莒縣-郯城大地震讓當時的山東南部山崩地陷,河水倒流,震中莒縣、郯城百裡無存屋,人員傷亡難以估計。由於年代久遠,我們未能找到這次的大地震造成人員傷亡的具體數字,只記載因為房屋倒塌而斃命的人就超過了5萬,其他的次生災害則難以統計。
在大部分人眼裡,山東向來跟大地震沒什麼關係,為什麼在三百多年前會發生如此劇烈的大地震呢?
實際上,郯城、呂縣本就處於郯廬地震帶上。郯廬地震帶北起遼寧北部,南到安徽廬江,全長2400公裡。這條地震帶最活躍的一部分,就是從遼東半島到山東南部。山東省的大部分位於華北衝積平原,地形較為破碎,中部有聳立的泰山山脈,東部則以丘陵地形為主,這種地形本身就跟地質活動頻繁有一定聯繫。從明朝到今天六百年的歷史上,郯廬地震帶發生的6級以上的地震就達到了17次,就算在世界範圍內,這也是一條活動很頻繁的地震帶。
莒縣-郯城大地震發生後的三百多年,山東南部幾乎沒有發生過什麼大地震,以至於這裡的人們似乎已經遺忘了自己處於地震帶上的事實,任何時候,防震減災都應該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尤其是在這些地震帶上的,人口密集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