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起中國歷史上的大地震,臨沂郯城大地震絕對榜上有名,這次大地震也來自於郯城地震斷裂帶,那麼郯城地震斷裂帶在什麼位置呢?
郯城地震斷裂帶
郯城地震斷裂帶是郯廬斷裂帶中的一斷,郯城地震斷裂帶是中國東部一條巨型斷裂帶,總體上呈南北走向,綿延2400多公裡。自這條斷裂形成以後,經歷了複雜的演化,這都不表。
時至今日,郯廬斷裂帶在中國境內長約2400公裡,從湖北,經安徽、江蘇、山東,進入渤海,之後又在遼寧登陸,進入東北以後,分為了兩支(一說是三支),然後繼續北上,進入俄羅斯。
郯城地震斷裂帶是國內惟一的第四紀活斷層地貌景觀,站在馬陵山西坡,可以看到一面是淺紅色、一面是黃褐色的土地,一線之隔「涇渭分明」。
淺紅色的是新生代的土壤,而黃褐色的是中生代的土壤,兩者相差的年代超過億年。如果你從中間的線上漫步而過,就實現了「一步跨躍億年」的神話。郯城地震斷裂帶,對研究中生代和新生代地質構造、地震的形成與變化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
郯城縣誌記載:「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城震,有聲自西北來,一時樓房樹木皆前俯後仰,以頂至地者連二、三次,遂一顫即傾。城樓垛口、官舍民房並村落寺觀一時俱倒塌如平地,打死男婦子女八千七百有奇。
查上冊人丁死一千五百有奇。地裂泉湧,上噴二、三丈,遍地流水,溝澮皆盈,移時化為烏有。地裂處或縫寬不可越,或縫深不可視,其陷塌處皆如階級有層次,裂縫皆有淤泥細沙,深淺闊狹形狀難以備述。」
實地勘查,這次大地震留下的地震裂縫痕跡猶存。長達15公裡的官莊——葛湖北西向地裂縫帶以及錯開馬陵山脊的西北向斷層,使原沿北北東向斷裂帶南流的沭河在馬陵山東坡遽然拐向西坡,造成沭河在馬陵山的改道。據地質專家論證,這是由1668年大地震造成的。
沭河在馬陵山東坡山左口往南與岔流河上遊之間有殘留河道遺蹟,為沭河改道前循岔流河南流的自然河道,沭河由山左口沿北西向斷裂破碎處穿過馬陵山低分水嶺,循馬陵山西坡南流,沿襲舊黃墩河河道,並在歸義襲奪白馬河上遊。
使白馬河腰斷為二,主流在郯城西,上遊在郯城東流入沭河,至今兩河仍各保留著白馬河的名稱,遙相呼應,說明乃是近期的變化。
郯城地震帶詳細介紹
郯城麥坡地震斷裂帶位於郯城縣高峰頭鎮麥坡村東、馬陵山西坡,因其具有典型的斷層陡坎、斷頭溝等地貌特徵,被國內外專家學者稱之為「天下奇觀」,是寶貴的自然遺產,對於開展構造運動和地震地質研究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該斷裂帶位於中國東部規模最大的斷裂帶——郯廬斷裂帶中部,全世界僅存兩處(另一處就是著名的東非大裂谷),在國內是惟一的第四紀活斷層的地貌景觀,是1668年(清康熙年間)郯城8.5級大地震留下的自然奇觀。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一面是中生代的黃土,一面是新生代的紅石,兩者「涇渭分明」,但又銜接得十分自然,年代超過億年。當你從兩者的交界線上漫步而過時,就實現了「一步跨億年」的神話。
這裡還叫「紅雁溝」
麥坡地震斷裂帶在2006年8月被國家地震局命名為「國家級典型地震活斷層遺址」,然而當地老百姓一直管它叫作「紅雁溝」。關於「紅雁溝」的來歷,還有著一段美麗動人的傳說呢。
在麥坡村的北邊緊鄰著一個村子,叫小麥城。古時候,有一個身體健壯、相貌英俊的後生世居山(馬陵山)東,早年喪父,與母、妹相依為命。後生平時種田,閒時打獵。
這一天,他正在林中打獵,忽然聽到呼救聲,忙抬頭看去,只見一隻碩大的大雁,兩隻巨爪抓著一人。這後生忙搭箭射去,一箭正中巨雁的翅膀。受傷的巨雁扔下爪中人,掙扎著向南飛去。
後生顧不得追趕,跑過去查看被巨雁扔下的人,原來是一位年輕貌美的姑娘,不過已經昏迷不醒。好心腸的後生把姑娘背回家醫治。經過後生一家的悉心照料,姑娘很快就恢復健康。
經詢問,得知被救的姑娘竟然是皇上的妹妹,在郊外遊玩時被巨雁抓走。皇帝派兵緊追不捨,幸虧後生搭救。這位姑娘有感於後生及其家人的大恩,決定不再回皇宮,嫁給後生。
如今的麥坡村留下了當年大地震的遺址,一步跨億年在這裡就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