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約翰·馬爾科維奇——那個銀幕上處處透露著詭異、奸邪、神經質氣質,代表作又都是些經典Cult片,如《危險關係》、《閱後即焚》的老戲骨——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時裝設計師嗎?
演員和設計師,並非水火不容的兩個身份,卻在馬爾科維奇身上維繫著某種矛盾的張力。作為演員的他,避世索居,從不接受合影或籤名的請求,私生活極少曝光。作為設計師的他,卻得忍受時裝展上摩肩接踵的擁擠,仔細斟酌每一匹布料,並且討價還價。
英國《每日電訊報》的時尚編輯認為,只需兩分鐘就可以掂量出那些所謂的「名人」設計師的分量,比如向謝麗爾·科爾拋出「高跟的結構」,或是與弗萊迪·弗林託佛討論供應鏈的問題,他們立馬瓦解。但是馬爾科維奇不一樣,四年前,他在與義大利合作人發生法律爭端、結束掉上一個個人品牌Uncle Kimono後,又創立了新的設計師品牌Technobohemian。他絕對算時尚圈子裡的故人,而不是心血來潮的跨界者。
馬爾科維奇已經記不清楚自己推出過幾個系列的作品,「這是19次,或18次吧」,他含糊地回答記者的提問。他最近一次出手是在今年3月,為yoox.com及yoox.cn獨家設計了其品牌Technobohemian的限量男士沙灘系列。在採訪過程中,這位在電影圈和時尚圈遊刃有餘的雙料藝術家,表現出了自己對於製衣的熱愛與熟知,他不假思索地說出了面料供應商的名字,精確地提到了義大利成衣業下滑的具體數字,他還提到自己憂心於一些品牌貼著「Made in Italy」,實則不然的現狀。
約翰尼·德普的服裝師
馬爾科維奇生長在美國煤礦業發達的小鎮本頓,家中排行第二。他的家族在當地很有名,不僅旗下經營著一份報紙,他的父親還主編了一本環境雜誌。有人將馬爾科維奇家族稱作是「小鎮上絕無僅有的一個」,因為在大多數人忙於淘金的同時,他們堅守著「絕不唯利是圖」的祖訓。
「要在以前,如果你在我父親跟前談論金錢,他一定會打得你滿地找牙。」馬爾科維奇回憶。好萊塢的美國化生活讓他無法維持家族的傳統,於是他決定遠離世俗困擾,舉家去了法國,目的是要過一種更為自由、愜意的生活。
他是個天生的藝術家,醉心音樂,有極高的繪畫天賦,還是個不錯的花匠。至於戲劇,反而是誤打誤撞。20世紀70年代的時候,有一句傳言傳到了馬爾科維奇的耳朵裡,說「戲劇系的男生可以讓女孩為之發狂」。於是,他考入了伊利諾伊大學戲劇系。
「但年輕時的我也對服裝充滿興趣,所以在學習戲劇時,也選修了電影服裝。」馬爾科維奇的從影之路——拍過哪些影片,得過什麼獎項,影迷都如數家珍。但很多人不知道,在多部由他主演的影片中,馬爾科維奇還擔任了戲服設計的角色,《樓上的舞者》的主演賈維爾·巴登就有幸享受過此等待遇,他不無驕傲地回憶說:「拍戲期間,馬爾科維奇要走了我所有的尺寸,沒過多久,一身漂亮的西裝和襯衫就設計出來了。」
久而久之,馬爾科維奇的設計才華在小圈子裡開始流傳,連約翰尼·德普和史派克·瓊斯也找上他定製服裝。在Yohji Yamamoto、Prada、Comme des Garcons的時裝秀上,馬爾科維奇客串模特的身影也越來越常見,他甚至還為英國設計師Bella Freud導演過三部時尚電影的短片。
有人將馬爾科維奇推薦給義大利設計師Francesco,兩人一拍即合,創立Uncle Kimono品牌,由馬爾科維奇親自上陣,設計共計10個系列的男裝。合作終止後,他與Uncle Kimono的顧問理察·拉米(Riccardo Rami)等,一起又創建了全新的男裝品牌—— Technobohemian。
「理察·拉米給我一本西蒙·萊米尼(Simone Ramini)尚未出版的義大利小說。這部小說的故事發生在義大利普拉託 (Prato),書中主人公的靈感來源是我們身邊一位共同的朋友。我在書裡看到了Technobohemian這個詞,於是,我就去詢問作者我能不能使用它作為我們公司的名字。」馬爾科維奇解釋這個怪異品牌的得名由來。
Bohemian(波西米亞風)一直是馬爾科維奇最愛的風格,「因為那代表了一種非常自由、浪漫的生活方式」,就像他明明身處好萊塢的中心,卻又不斷游離其外,只接拍獨立影片的處事方式。「西蒙告訴我,Techno這個詞來自希臘語,既是生活的藝術,也是活的藝術。但我在這裡把它理解為科技,意味著我們生活在瞬息萬變的科技時代中,儘管有時會受制於此,但其實擁有更多的自由。」馬爾科維奇解釋,語義中仍脫離不了對「自由」的闡釋。
表達自我
翻看馬爾科維奇前幾季的作品,你會輕易為它們貼上「非常規」的標籤——無領的襯衫、高翻領的夾克、領結和圍巾上的印花……總之,夾克、褲子和大衣上精細豐富的細節多到目不暇接。「我希望,我的設計的結構、面料都與眾不同。」他解釋。「我從構圖開始,就放棄了太過時髦的元素,另外,那些一般人喜歡穿的,如藍色牛仔褲之類經典設計,也進入不了我的眼睛。你既然可以在任何地方買到黑色的窄瘦套裝,我為什麼要再次設計它呢?」馬爾科維奇說。
作為設計師,馬爾科維奇堅持參與製衣的每一個環節,從構圖到剪裁,甚至是內襯的設計都親力親為。「我知道時尚可以很膚淺,但我希望認真地對待它。」一般而言,他的每一個系列,甚至單品都有一個特定的名稱,但你永遠猜不透這個設計師的腦袋裡到底在想些什麼。
這次為yoox.com設計的Capsule系列裡也有相對應的名字。一件單品被取名為「伊比薩的36小時」—— 靈感來自馬爾科維奇偶然在電視上看到的一個節目,講述一個英國人從蓋特威克機場搭飛機去西班牙旅遊名城伊比薩(Ibiza),然後在一間舞廳裡狂歡36小時的故事。「最後他得到了一把牙刷和一些除臭劑,可能還有一件T恤,」他介紹,「我認為這個想法雖然有點驚人,但挺有趣的。」還有一件單品被稱作「蘇丹阿赫邁特」(Sultanahmet),這是伊斯坦堡的一個地方,它獨有的顏色給了馬爾科維奇很多靈感。
「和他合作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理察評價,「因為他的腦袋裡總是有源源不斷的靈感。」
靈感不總是能夠換來業績。馬爾科維奇直言不諱地稱,Technobohemian的衣服很昂貴,因為他堅持用最好的面料,「這給銷售帶來困難,你知道現今並非時尚業的黃金時代,大眾不願意嘗試新的品牌、新的思維」。
但不可否認,Technobohemian卻給整個時尚業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在這個行當,馬爾科維奇幾乎是唯一一個不販賣名人效應的從業者。「時尚很混亂,很急功近利。但它最迷人之處在於,允許你最自由地表達自己」,他堅持稱,這是他一輩子都熱衷時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