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你是誰?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2020-12-06 葉心講電影

你是誰?到底是什麼決定了你是你?如果你進入到自己的意識深處,見到的會是什麼景象?

《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又名《傀儡人生》,這是一部十分精彩的電影,只有半層樓高的詭異辦公室,拉著藍色幕布的木偶戲舞臺,通往他人意志和思想的窄門門…充滿了隱喻的故事和荒誕情節飽含導演對人格、意識、投射和集體潛意識的探討……

01使你成為你的到底是什麼?

電影總共出現了三次木偶表演,每一場都是男主克雷格與自我的對話,他通過木偶投射自己的感情和欲望。

開頭克雷格嫻熟地控制著他手上的木偶,那木偶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在舞臺上行動自如。

街頭,他再一次表演了精湛的木偶戲,神父和貞女,隔著門演繹著被壓抑的欲望,投射的是他的意識;路過的小女孩看得出神,而克雷格被女孩的父親暴揍一頓。

這個開場太有意思了,為之後的故事埋下了伏筆,同時導演好像在說:當心喲,你們可能都是別人操縱的木偶。

有想法,有靈魂的木偶師,卻在這個車水馬龍的世界找不到舞臺,甚至成為世人眼中的loser,窮困潦倒,要靠妻子養活;而妻子包容善良,卻對動物比對他更熱情。

他們的生活看起來寡淡而怪異。

所以當他發現了一個成為別人的機會,並且可以藉此滿足金錢和激情的欲望時,他沒辦法不動心,沒辦法不沉淪,甚至出賣靈魂。

那扇門後是另一個人的世界,一個他嚮往的,站在舞臺的中間閃閃發光,得到心愛女子的身份。

他操控約翰·馬爾科維奇,他成為了別人,又或者說被佔據了意識的約翰·馬爾科維奇成為了克雷格。

電影之外,由不得觀眾不思考:你之所以是你的依據到底是什麼?

從物質世界來看,克雷格消失了,他不存在了,約翰·馬爾科維奇仍然存在,可是另一個層面,被佔據了意識的約翰做的都是克雷格想做的事情,過的是克雷格想過的生活,他們倆到底誰還存在著?

1923年,弗洛伊德在「心理動理論」中提出自我、本我、超我的概念,以解釋意識和潛意識的形成和相互關係。「本我」(完全潛意識)代表欲望,受意識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識)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

這三者構成了完整的人格,所以如果你失去了自己的自由意志,那麼也就不再擁有獨立人格。

由此引申另一個問題。

02你認為自己具有完整的人格麼?

老實說,我們都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商業廣告、書籍、演講,我們身處的世界到處都是別人思想的投射,而你也許不知不覺就被別人的思想佔據和左右了。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感受,和朋友談天,突然脫口而出某個觀點,可是卻完全想不起來這個觀點來自何處,你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

電影裡,發現自己思想好像出了問題的約翰·馬爾科維奇,循著線索來到了克雷格和瑪克辛的公司,那裡排著長龍,擠滿了想成為自己的人。

就像你我身邊,也無處不在想成為別人的人,對自己不滿,羨慕著別人的光鮮。我相信,如果現實中也有一道門可以讓你當15分鐘別人,也會如電影中一般,排起長龍,人們會毫不猶豫掏出200元。

我們常脫口而出:「好羨慕你!」殊不知當這句話說出口時,背後是對自我的否定。

可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你身上也自有其他人所不具備的品質。

就像電影中有象徵欲望的人物瑪克辛,她性感美麗,當聽說了克雷格的經歷後,是唯一 一個不想進入通道的人。

因為她本來就擁有駕馭一切的力量,她是冷靜自知的,自始至終遵從內心的選擇,最後從愛自己完成了愛他人的升華。

03你的意識裡還住著誰?

當你儘量避免被別人的思想左右,被信息爆炸的時代裹挾時,你以為你就能真正控制自己了麼?

到電影的後半段導演甩出一個更重磅的炸彈,原來約翰·馬爾科維奇是宿主,他的意識中即將入住一群想保持永生不死、年過半百的老人。

弗洛伊德提出了冰山理論,說明了在每個人的意識之下還有潛意識,很多我們自己都不能理解的行為源於潛意識的影響。

後來,榮格在此理論基礎上進一步提出集體潛意識的概念。他認為集體潛意識是人格中最深刻、最有力的部分,它是幾千年來人類祖先經驗的積累所形成的一種遺傳傾向。

我們日常有許多你沒有意識到的常識,比如南方人吃米飯,北方人吃饅頭,你從來沒想過為什麼會這樣,但因為你的父母長輩都是這樣的。

最後,老人說,「孩子是下一個通道」,象徵著集體潛意識也要進入下一個輪迴繼續傳承下去。

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審視、接納、懷疑的過程,是最後成為烏合之眾還是成為擁有獨立人格的智者?不得而知。

04我們到底該如何保持人格獨立?

電影裡導演其實也給了答案,答案在兩位女性身上。

瑪克辛一直幸運,她擁有得到一切的力量,是電影中最幸運的女子,名利、財富、愛情皆豐收。

她的做法很簡單, 遵循內心的欲望,不掩飾,不壓抑,不迎合,不奉承,不討好。

瑪克辛是清醒的,她愛自己勝過一切,直到她懷孕,即將生下洛蒂的孩子,她才開始了愛別人的旅程。

她欣然接受了這樣的命運,圓滿生命。

另一位女主洛蒂,在第一次進入約翰·馬爾科維奇的時候就發現,那條通道好像陰道,她發現了約翰的女性面,同時發現了自己身體裡潛藏的男性面。

弗洛伊德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是同性戀。

換個方式來理解這句話,我認為是每個人都兼具男性和女性力量,感性和理性並存,男性有力量、勇敢、有責任感,而女性,溫柔、體貼、善解人意,一個性格特質是山,另一個性格特質像水。

當洛蒂正視自己體內男性的力量,並最終將兩者合二為一時,她才成為一個完整的女性。

這個譬喻我真的很喜歡。

我們要做的也是找到平衡點,並最終接納兩者。

電影中,克雷格操控他人,徹底失去自我;洛蒂,通過他人,完善自我;瑪克辛保持自我,駕馭他人;約翰·馬爾科維奇,極度自戀,失去自我;而寄居者們,則是我們集體潛意識,我們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被其操控。

可是我們仍有機會擁有獨立意志,批判性思維,審慎地看待你遇到的觀點,小心被別人的思想左右。

相關焦點

  • 《霍金三部曲》:你是誰? 你從哪裡來? 你要到哪裡去?
    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這是物理學和哲學的終極問題是上帝創造了宇宙還是大爆炸?我們真的能回到過去嗎?你知道為什麼世界是十一維嗎?宇宙是否需要一個創造者?......宇宙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宇宙是永恆不變還是膨脹或是在收縮?時間有沒有盡頭?我們知道杯子在重力作用下,會從桌子掉到地上;但為什麼我們從未看到碎杯子集合起來並跳回到桌子上呢?這就是時間的秘密!那時間又是什麼?它的起點在哪裡,又將在何地終結?
  • 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
    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 所以我們似乎不能在確定量上得到絕對立腳點,那麼我們能否能夠從自然法則中尋求一道絕對法則成為我們的認識起點呢?很自然地想到;能量從高向低擴撒的性質。這似乎是個絕對的邏輯起點,但是既然如此,那麼最初的能量匯聚又是怎麼來的呢?這世界所有的一切能量都是由於匯聚能量再重新釋放而來啊!
  • 人到底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
    人類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是個很大哲學問題,至今哲學家們也無法定論。其實不光是人,宇宙的萬事萬物都是如此,到底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都很好奇,也很想知道,人會不會有前世和來生。對於這樣的哲學問題我們可以大膽的發揮想像,或許能給哲學們提供一些靈感。
  • 你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些哲學終極問題,竟都出自社區大媽...
    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這些話原本都是直擊靈魂深處的終極哲學問題,如今卻成了每個社區門口叔叔、大媽的口頭禪。問完之後,再給你深情一槍,看你是不是頭腦發熱了。1其實一切哲學都來自生活。3宅在家裡我們悟出了很多道理,排名前十位的是:1、你得有套房,不然連自我隔離的地方都沒有;2、你得有輛私家車,要不都沒法出遠門
  • 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這個問題唯物主義者肯定會回答,我是我,從媽媽肚子裡來,終將走向死亡。可這樣回答哲學三問是不是有點好笑啊,因為這樣回答誰都知道,何必又要問?這三個問題能成為哲學三問肯定沒那麼簡單了。而靈魂從古到今被批上了神秘的面紗,有人一桿子打死說,都是迷信,可你不相信,但是也解釋不清這些現象的情況確實存在啊。老百姓有的相信靈魂的存在,因為只有這樣可以解釋這些神秘的現象。但沒有科學依據,還是不能讓人完全信服。這是來自於量子力學的一種最新的解釋,它被稱為Orch-OR理論,也叫「調諧客觀還原理論」。
  • 哲學三連擊: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總有問號伴隨著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在別人突然懵逼的時候,用「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到哪兒去?」一般在我們三四歲時才能說「我」這個字,之前都是說名字或者別人說什麼我們就說什麼,比如一個小朋友要玩具,大人會說:「給他,給他。」小孩子不會說「給我」,也是學著說「給他,給他」,這意味著他這時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各位也不妨想想自己在什麼時候意識到「我」的存在呢?當我們觀察外在於我的客體時才會問「這是什麼?」、「他是誰?」
  • 人從哪裡來,死後到哪裡去?告訴你生前和死後的秘密世界
    你可以說它是宇宙萬物運作的規律,這已經是道的第二層了,是「非常」之道,第一層終究的道是不可以用語言來表達的,常道不可道。這個還真不是裝高深,事實如此。就像你無法拿出一塊「真空」給我看看一樣,你只能旁敲側擊,說他不是什麼,用無窮無盡的排除法一窺「道」的側影,永遠無法直面祂。這麼一來很多小夥伴又要懵逼了,搞了一整你還是沒說呀。
  • 終極哲學問題: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做什麼?我要到哪裡去?
    原標題:終極哲學問題: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做什麼?我要到哪裡去?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做什麼?我要到哪裡去? 那麼關於人類生命還有宇宙的身世,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世界觀,也會給出不同的答案,西方信上帝的可能眼睛都不會眨一下,直接和你說是上帝創造了萬物,而我們理科出身的,可能會給你講一堆有關於宇宙大爆炸生物進化論等等的東西。
  • 《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因為一個腦洞,他成為了別人的傀儡
    「腦洞大開」是近些年來頗為流行的網絡熱詞,然而早在1999年鬼才編劇查理·考夫曼就以一部開腦洞的電影一舉成名,這部電影就是《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Being John Malkovich》,又譯作《傀儡人生》)。影片的腦洞之大,至今看起來依然是令人瞠目結舌,下面就讓我為你來介紹一下吧!
  • 電影資訊:《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傀儡人生
    《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是一部美國喜劇片,由約翰·庫薩克、卡梅隆·迪亞茲、約翰·馬爾科維奇、凱薩琳·基納、威利·加森主演。影片講述了木偶劇演員克雷格·施瓦茨穿越時空的故事。成為黃臉婆的卡梅隆迪亞茲,懷才不遇的約翰庫薩克,馬爾科維奇的操縱與被操縱……影片因諷刺喜劇風格而成功,它留給我們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就電影本身來說,本片是一部非常完美和具有豐富內涵的影片。七樓半裡無法挺直的腰板是你我的人生,那扇小門也許就是改變這一切的契機,但是門的背後究竟是捷徑,還是毀滅之路?馬爾科維奇進入了自己的腦子後,更像是哲學的思辨:我是誰?
  • 我們人類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人類在進化中,首先是幹掉了與之爭食的巨大的肉食動物,後來又幹掉了與之爭食又爭空間的其它人種,直到現在,這個殘酷的進化仍沒停止,那就產生了兩個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又要到哪兒去。這兩個問題,可能永遠無解。 這些遷徙到外的古人,種群不大,進化緩慢。而同時,留在東非的那些古人也在進化,一不小心,智人出現了。他們擁有更大的大腦容量,也就更聰明。在大約十萬年前,這些智人再次踏上旅程,去外面尋找新的發展天地。 走出東非後,他們碰到了已經分家一百多萬年的遠親:尼安德特人,元謀人,甚至北京人。
  • "零號病人"的"終極三問":是誰?從哪裡來?要去哪裡?
    從哪裡來?要去哪裡?「零號病人」是誰?首先要釐清什麼是「零號病人」。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立銘說,對應的學術用語是「原發病例」,通俗理解為在這位患者身上「某種病毒首次從動物進入了人體」。以這次為例,研究表明蝙蝠最有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天然宿主,最新發現是穿山甲比蝙蝠身上的冠狀病毒更接近人類感染的新冠病毒。
  • 人從哪裡來 要往哪裡去
    人從哪裡來 直到20世紀以前,地理因素對人類文明的影響都舉足輕重,雖然其影響不一定是根本性的或決定性的,但其重要性則不容忽視。當然,地理因素再怎麼重要,也比不過人自身。如果要談文化,那就必須從文化的地理環境開始;要談原始文化,理所當然,就要從原始人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開始。受了進化論的影響,一提起原始人就以為是類人猿,其實「原始人」,並非從猿進化到人過程中的類人猿,而應該是那些跟文明起源有關的人。這些人從哪裡來,往何處去?他們當年應對氣候變化的選擇,直到今天,還在影響著我們的命運。
  • 宇宙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道德經中也許有答案?
    只有了解了宇宙的真理和實相,才能建立正確的宇宙觀,只有建立了正確的宇宙觀,才有可能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以正確的世界觀為基礎,你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才可能是正確的。宇宙是從哪裡來的,宇宙要到哪裡去?宇宙的要素是什麼?宇宙運轉的規則是什麼?宇宙的終極歸宿是什麼?道德經第25章解答的就是這些問題。
  • 《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我們為什麼存在?
    美國電影導演斯派克瓊斯的《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在我看來是一部很棒的作品。作為一個蹩腳的演講者,很難在採訪中看到正常的對話,在我看來,《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也稱為傀儡人生>)更符合導演的形象。
  •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普羅米修斯》
    至於人類起源這麼龐大的主題,任誰都很難在120分鐘展現令人深思的哲學形態,如果將其看做是雷德利一個人的尋根之旅則更容易信服,75歲的雷德利仍然相信那個弱肉強食的外太空世界,太令人感動了!!祖先們陷入思考,他們開始關注頭頂上方,開始仰望日月,卻無法洞悉日月背後深邃的太空。
  • 抖音抱著我去哪裡哪裡是什麼歌誰唱的 情歌王鄭源《夢中情人》了解...
    抖音抱著我去哪裡哪裡是什麼歌誰唱的 情歌王鄭源《夢中情人》了解一下時間:2019-04-05 16:18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抖音抱著我去哪裡哪裡是什麼歌誰唱的 情歌王鄭源《夢中情人》了解一下 好聽的歌曲總是令人興奮,總是令人印象深刻,特別是在抖音上經常都有一些好聽的歌曲被分享出來
  • 人類到底是從哪裡來,未來會到哪裡去?
    在地球形成初期,這些小行星和碎片塵埃掉落到地球,一些細菌漸漸復活成為地球上的生物,經過幾十億年的進化,形成如今千姿百態的生物圈。生物學納入科學軌道後,人類對生物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脈絡越來越清晰,並派生出了遺傳學、細胞學、基因學、生物物理、生化等眾多分支,對生物的研究定量化越來越精細。
  • 我們從哪裡來,又往哪裡去?
    我們從哪裡來,又往哪裡去?這個哲學問題至今為止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每個人都有每個人所不同的看法,小編也有小編不同的看法。我們從哪裡來這個問題,本身就不好理解。往小了說是我們本身的起源。往大了說可以認為是世間萬物的起源。我們來源於我們的父母,父母往上說來源於人類。而人類的起源,就開始複雜了,可能是猴子,也可能是其它。再往上我們還要研究物質的起源。所以這是個極其複雜的問題。
  • 《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何謂靈魂?何謂軀殼?
    第一次知道約翰·馬爾科維奇是著名的「八卦」電影《危險關係》,在一部大牌雲集,群星閃耀的糾結風流故事裡,他所飾演的多情浪子無疑是整部影片的中心。馬爾科維奇雖並不算是傳統意義上的帥哥,但奇異地讓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