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裡,我們講解了一些特殊測量方法。本文我們來講一講體積的特殊測量方法。這裡所說的特殊方法主要是針對形狀不規則的物體的體積進行測量,所要用到的器材就是量筒和量杯。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形狀規則的物體體積怎麼計算,我們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學習的規則物體無非是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圓錐體這四個,它們的體積也都是通過數學公式進行計算。
為什麼還要在這裡花費篇幅來講解公式,就是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闡述一下公式的由來。其實就是向大家滲透積分的思想,積分思想說簡單點無非就是累加量、疊加量的思想。
無論是積分還是微分,都是有方向性的,微分是表示某一方向上的變化率的,而積分則是表示某一方向上的累加量。
數學上說,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平移:就是量的累加結果,等於本身×平移距離。點動成線,其實長度就是點的累加量,點無大小,所以長度就是平移的距離;線動成面,面積就是線的累加量,所以面積就是線(本身)×平移距離,也即是長×寬;面動成體,也就是說,面的累加就形成了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圓錐體等。
正方體
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為稜長(a)乘稜長(a)乘稜長(a),也就是稜長(a)的立方。這裡給大家解釋一些,邊長一般用作立體圖形,稜長一般用作平面圖形。
面動成體,體積就是面的累加量,所以正方體可以看成是一個「正方形」在豎直方向(Z軸)上累加了一個高度,正方體可以看成是無數個正方形紙片在豎直方向上疊起來而形成的,所以正方體的體積為「底面積×高」,即稜長的立方。
長方體
長方體的體積為長(a)乘寬(b)乘高(h),公式為:
同理,長方體也可以看成是底面一個「長方形」在豎直方向(Z軸)上累加了一個高度,長方體可以看成無數個長方形紙片在豎直方向上疊起來而形成的,所以長方體的體積也是「底面積×高」,即長×寬×高。
圓柱體
圓柱體的體積為底面積(S)乘以高(h),因為圓柱體的上下面為圓形,圓的半徑為R,則體積公式為:
這個公式的由來還是非常有意思的,利用的思想依然是數學中的微分思想,然後進行積分,就可把圓柱體,當成正方體的體積進行計算啦。
這是分割思想,即微分思想,從積分思想出發也一樣。圓柱體可以看成一個「圓」形紙片在Z軸上疊起來而形成的,因此圓柱體的體積即為「底面積×高」,即πRh。
從專業的角度,圓柱體體積的公式怎麼得到的呢?,其實就是積分運算:(看不懂的,這一段自動忽略哈,ー( ̄~ ̄)ξ)
圓錐體
圓錐體的體積為三分之一底面積乘以高,體積公式為:
這個公式怎麼得到的呢?小學中給出了一種特別好的思維方式,分別做出一個底面積相同、高相同的圓柱形容器和圓錐形容器,在圓錐形容器中裝滿水,再倒入圓柱形容器中,發現剛好需要三次能把圓柱形容器給加滿。因此,對於等底面積、等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圓柱體的體積是圓錐體體積的3倍。
從數學積分的角度,圓錐體也是「圓」在豎直方向(Z軸)上的疊加,只不過區別於圓柱體的是,圓錐體中「圓」的累加,是大小不同的圓,越向Z軸正方向,圓的半徑越小。
如下圖所示,圓錐體的正視圖是三角形,半徑實際上就是這個三角形的底的一半,我們把這個三角形沿Z軸分開,分成了兩個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斜邊與Z軸的夾角設為θ,則tanθ=R/h,即R=h×tanθ。
此時,仍然利用數學積分知識,可以計算出圓錐體的體積公式為:
從物理思維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則可以把圓錐體看成用直角三角形旋轉形成的旋轉體,則體積等於直角三角形重心走過的距離乘以直角三角形的面積。如下圖,以R和h所在直線為x、y軸建立直角坐標系,則重心的坐標點為(R/3,h/3)。
重心所走距離是半徑為R/3的圓的周長,即為s=C=2π×(R/3),在乘以直角三角形的面積(hr/2)即為圓錐體的體積。
以上就是我們對於一些規則物體體積的計算公式介紹,那麼對於一些形狀不規則的物體,我們該怎麼樣知道它們的體積大小呢?這就需要我們藉助器材來進行測量啦。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介紹一下測量體積的工具——量筒和量杯。
雖然量筒和量杯都是測量體積的工具,但是從實物上我們就非常容易看出兩者的區別。從形狀上來看:量筒是粗細均勻,而量杯是上粗下細;從刻度上來看:量筒的刻度均勻,量杯的刻度上密下疏。從用途上來看:量杯適合粗略測量體積大的物體,量筒適合測量體積小的物體。
為什麼量筒和量杯的刻度線不同呢?我們先從它們測量體積的原理說起。其實這裡面利用了等效替代法,固體(不吸水)沉入液體中會排出與固體體積相同的液體。因此將固體放入盛有適量水的量筒(量杯)中,固體自身體積會佔據原來量筒(量杯)中水的體積,那麼這部分水自然會沿著內壁上升。造成水的體積增加的表面現象,其實增加的體積就是固體的體積。
正因為量筒的形狀粗細均勻,因此其刻度也是均勻的,相同的體積就會有相同的高度;而量杯的形狀是上粗下細,因此刻度也是上密下疏的,相同的體積,因為下面細因此升高的高度大,而上面粗因此升高的高度小。
如圖,同樣是V=10ml,根據公式V=Sh,則h=V/S,越往上,底面積越大,則同樣體積對應的高度就越來越小,因此就呈現為刻度線上密下疏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用量杯測量體積較大的物體時,液面越往上升,液面的面積越大,讀數誤差也越大;而量筒無論測量物體的體積大小,讀數誤差基本是一樣的。因此,在物理中,我們重點學習的是量筒的使用。
一、測液體體積
這個沒有什麼難度,將待測液體沿內壁緩慢倒入量筒中,然後將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進行讀數。
需要大家注意的是,量筒中液體的液面並不是水平的。液體可分為兩種,一種叫做浸潤液體,一種是不浸潤液體。
浸潤液體能跟容器壁很好地吸附,像水和酒精就是浸潤液體,因為吸附好,所以液體與容器接觸面總是比中間液面要高,我們看到的液面就是凹液面了。對於凹液面,讀數時,視線應與凹液面最低處齊平。
不浸潤液體,如水銀(汞液),基本不會吸附在容器壁,它在容器中存在形式取決於其受力,由於表面張力使得其中間高,周圍低,就是我們看到的凸液面。對於凸液面,在讀數時,視線應於凸液面最高處齊平。
讀數時,視線應也液面齊平,如果俯視讀數或者仰視讀數就會帶來讀數誤差。原理咱們講解一下,如下圖,很明顯可以看出,如果讀數時是仰視讀數,那麼讀取的體積與真實值相比偏小,如果讀數時是俯視讀數,那麼讀取的體積與真實值相比偏大。
二、測固體體積
1、下沉的固體
方法:排水法
步驟:
(1)現在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讀出水的體積為V
(2)用細線拴好固體,慢慢浸沒在量筒裡的水中,讀出水和固體的總體積為V
(3)固體的體積為V=V-V
在這裡,適量的水的含義是指:以待測體積的物體放入量筒後能完全浸沒,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過量筒的最大刻度值為準。一般是加到量筒量程的一半左右。
2、漂浮的固體
方法一:沉墜法
步驟:
(1)用細線拴好鐵塊(重物),放入盛有適量水的量筒中,記下讀數V
(2)再將被測固體和鐵塊(重物)拴在一起,放入量筒中,記下讀數V
(3)被測固體體積V=V-V
方法二:針壓法
步驟:
(1)在量筒內倒入適量的水,讀出水的體積V
(2)用一根細長針刺入被測固體,將被測固體壓入量筒裡的水中,讀出水和待測物體的總體積為V
(3)被測固體體積V=V-V
3、較大的固體
方法:排水法(溢水杯)
步驟:
(1)在溢水杯中裝滿水
(2)把固體浸沒在水中,同時,用另一容器(也可直接用量筒)承接溢出的水
(3)將溢出的水倒入量筒中讀數,記為V
(4)固體的體積即為V
4、溶於水的固體
用細沙代替水進行測量
總結
以上就是對規則物體體積的計算和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從本文可以看出,數學和物理的聯繫是非常普遍的,數學對物理的學習幫助也非常大,希望大家能夠重視數學在物理上的應用。最後希望本文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