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飛彈一發射,為什麼就無法攔截?
為什麼說核彈一旦發射就無法攔截?首先要明確一件事核武器只是一種爆炸裝置,人們可以使用多種運載工具來運載它,能做成彈頭,然而用彈道飛彈、巡航飛彈運載,還能做成航彈用飛機運載潛艇及水面艦艇發射等。
奇怪的是似乎無論是用飛機發射還是水面艦艇發射等,都會被對方國家的雷達提前探測到,提前開啟飛彈防禦系統。若是在近海位置用潛艇突然發射核彈,會讓對方感到措手不及,同時還會增加擊中目標的成功率。但問題是這種攔截真的有用嗎?
雖說核彈在發射後也能攔截,這裡有個前提,也就是核彈還沒有爆炸,此時人們確實有機會將核彈拿下。
但這也是分情況的,如果說這個人用的是轟炸機投擲這枚核彈的話,攔截它的可能性應該會大一些,因為這種轟炸機一踏進領空就很容易被雷達檢測到,倘若再加上攔截機對其進行圍堵,另外再搭上反導系統,這些大動作最足以攔截核彈的投擲。
如果說你動用的是B-2隱身轟炸機,這情況就得另當別論了,因為美國的這架B-2隱身戰略轟炸機在隱身性能上基本能獨當一面,可想而知,如果人們無法防範隱身戰略轟炸機的行動,就會導致攔截空機核武器的機率基本停在了零。原因很好理解,畢竟這戰略轟炸機發射空對地飛彈的時候,飛行時間十分短,以至於被攻擊國家的反導系統根本來不及反應,核彈就已經爆炸了。
洲際彈道飛彈速度快,有反攔截能力
終其原因後,人們注意到一件事,普遍情況下核飛彈指的就是搭載了核彈頭的洲際彈等等。但相比之下,各國裝備的各型號的反導系統也就只能有效地攔截那些常規的巡航飛彈或火箭彈等,主要原因就是常規飛彈的飛行速度約為三馬赫,這恰好是反導系統攔截的最大極限。但是搭載了核彈頭的洲際彈道飛彈格外出眾,它在打擊低近目標的時候,最高速度能達到幾十馬赫以上,試問有哪個防空系統可以在這種速度下反應過來?
可以說這種情勢下反導攔截系統完全無法構成威脅,說白一點就是這核飛彈的飛行速度太快,從而導致敵方的反導系統直接「懵了」。而且洲際飛彈在設計的時候,人們都會想到讓它具備一定的反攔截性能。例如俄羅斯的白楊洲際飛彈,它就擁有變軌的功能。退一步來說,反導攔截系統攔截到了,它就真的完事了嗎?從理論上來看,核彈被攔截後,它內部的爆炸裝置也就損壞了,所以誕生核爆炸的機率就顯得非常小,按理說只會對墜落區域造成核汙染。
從另一方面來看,攔截核彈的難度係數有多高,主要是看核武器的投放方式,其次就是被攻擊國的搜索能力和攔截能力。尷尬的是,如今洲際飛彈加強了不少,它不僅有著一定的機動突防能力,它還有著「投放假誘餌」的能力,想攔截這樣的洲際飛彈可謂是困難重重。
以美國現役的民兵-3為例,人們發現這種飛彈的戰鬥部分能搭載三枚分導式彈頭,這些彈頭有著「各自的想法」,它們的飛行軌跡也不相同,可以對三個目標進行突防打擊。其實俄羅斯現役的RS-24也採用了這技術,它的戰鬥部能攜帶四枚當量為二十五萬噸的核彈頭,後來竟改造升級,使得它最高能攜帶十枚分彈頭。
那個時候人們還詫異地發現RS-24彈頭還擁有空中機動變軌能力與抗幹擾能力,這些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被敵方反導系統攔截的概率。
我國東風系列也有反攔截能力
在座的各位應該都知道我國火箭軍裝備的東風41洲際飛彈吧,它也採用了分導式彈頭技術。東風41洲際飛彈運用的這一技術,使得它的戰鬥部能根據實際情況攜帶三枚、六枚、十枚分彈頭,這些分彈頭在飛行末端能攻擊不同的目標,以此讓敵方的反導系統「感到迷茫」。
除了東風41,我國的東風5系列洲際飛彈也用上了相關技術。據悉,東風5C使用了「一彈十頭」技術,它的打擊覆蓋面積約為一千六百平方公裡。以至於有軍事專家表示,為了應對中國戰略飛彈的威脅,美國政府承受的壓力似乎越來越大。
其實就算人類真的研發出了能夠攔截之類核飛彈的反導系統,在通常情況下,該系統也不敢貿然地對敵方發射的核飛彈進行攔截,因為這反導系統的攔截原理十分離譜。簡單來說就是它自己會發射一枚飛彈,讓其在空中撞擊或在附近爆炸,從而引爆來襲的飛彈。
雖說這樣一來能大大減少地面設施與人員的損失,但如果將這樣的攔截方式用在了核飛彈身上,就要出大問題了,一旦它在空中將核飛彈攔截引爆,屆時產生的後果相較於它在地面爆炸產生的破壞力來看還要大得多。
可以說無論是在己方領空,還是在他國領空,這種做法造成的破壞力是人類無法想像的,也難怪誰都不敢開這「第一槍」,畢竟核彈一旦發射幾乎不能攔截,可想而知的是,最終看到的只會是「世界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