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報·新湖南客戶端8月18日訊(記者 黃京 通訊員 高媛)WiFi只能無線上網?不,它的餘能還可以為電動車充電;垃圾分類有點難?沒關係,把垃圾掃一掃,智能垃圾桶可自動實現分類……今日,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可再生能源科技競賽總決賽在長沙理工大學進行,全國58所高校108件「腦洞大開」的可再生能源作品在現場展出。比賽為營造可再生能源領域的良好科技氛圍,促進創新型人才培養和能源技術創新搭建平臺。
可再生能源為媒,推動綠色生活
比賽現場展出的作品均緊扣「綠色能源、創新引領」主題。比如,在大多數人眼裡,WiFi只是一個可以無線上網的熱點。但在天津大學張琦、徐程程等同學看來,除了上網,WiFi信號還有著很多餘能,但現在被閒置了。為此,他們提出了一種「無限續航」的WiFi餘能利用方案——將WiFi信號發出的餘能集中起來,併合理高效利用,可以實現電動汽車在城市裡「無限」續航。張琦告訴記者,為實現這一目標,一方面要對車輛天線結構改進;另一方面要提高能量轉化收集率,同時還將建立汽車3D模型,利用專業軟體模擬並尋找整流天線的最優分布。「特別是在5G時代,這種設計能進一步釋放射頻能量收集的發展潛力。」
一些當下的熱點問題,也為大學生們設計作品帶來靈感。最近,垃圾分類在多座城市推廣,但困擾市民的是如何區分「幹垃圾、溼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等。青海師範大學多維者團隊設計了一款智能垃圾桶。這個垃圾桶由智能識別系統、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語音播報等組成。團隊成員介紹,只要市民在使用時將垃圾對準掃描頻「掃一掃」,系統會在信息庫中找到與之對應的垃圾種類並呈現在顯示屏上,同時會有語音播報提示。隨即相應的垃圾桶蓋會自動打開,這樣既能快捷準確實現垃圾分類,也普及了分類常識。
長沙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設計的一種「超低風速啟動高能效仿生風電葉片」也受到評委關注。而這個產品的誕生,源自團隊成員們觀察到的一個現象。「現在風電發電塔被廣泛應用,但在城市中心,如果風速達不到要求,葉片轉不起來,風電發電塔並不能很好地實現其功能。」有沒有辦法對葉片進行改裝,使其在超低風速的時候也能轉動?大家通過努力,對風電葉片進行改造,設計了基於海豚運動特徵仿生的高能效風電翼型。據測算,這款葉片可以在風速即使只有2米/秒的時候也能轉動,從而收集風能。目前,該設計正在申請專利。
培養可再生能源產業創新人才
據悉,近年來,隨著中國能源發展戰略調整和環境資源約束趨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越來越被政府部門、社會和研究者重視。可再生能源已成為實現能源多樣化、應對環境問題、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在本次競賽前夕,由全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聯盟主辦、長沙理工大學承辦的「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聯盟第七屆年會」在長沙召開。會議圍繞「新能源卓越工程人才教育」、「新能源雙萬專業和雙萬課程申請與建設」、「新能源行業人才培養」、「新能源國際化人才培養」、「新能源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新能源專業考研資訊建設」六大議題進行主題報告和廣泛研討。
長沙理工大學副校長蔣昌波表示,在資源和環境約束日趨嚴峻,能源產業和能源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加強新能源人才培養,促進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是擺在每一位新能源科技和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課題和光榮使命。「能源電力是長沙理工大學優勢特色學科專業,在2008年就開辦了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原名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是全國最早開辦該專業的學校之一,2011年獲評為湖南省特色專業。學校充分利用『能源系統與動力工程』國家示範教學中心、『電力生產與控制』國家虛擬仿真中心、可再生能源電力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在風力發電、太陽能利用、新能源材料和新型儲能技術等方面開展了深入研究,充分發揮了高校的科研優勢。」
「可再生能源相關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全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聯盟副理事長陳漢平教授介紹,在新能源產業需求推動下,新能源專業呈現持續增長態勢。開辦新能源專業高校的數量已經從2010年的11所增加到了今年的118所,近10年增加了十倍,專業聯盟在學科調研時發現,新能源相關研究生培養分布在16個一級學科大類,體現了新能源多學科交叉的特性,也表明亟待成立一個新的一級學科,在更高層面上培養人才。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秘書長祁和生認為,全國大學生可再生能源科技競賽旨在推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領域人才培養與技術創新的深度融合,通過科技競賽的形式加強可再生能源領域學術交流與科技創新,有利於強化大學生科技創新意識,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