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拍攝星軌時,最大的困惑就是到底是怎麼拍的,有的人一張一張拍的,還有的人從頭到尾只拍一張;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拍攝星軌有哪些方法。
從膠片時代開始,拍攝星軌是用一張的這種方式,拍攝時感光度(ISO)一般都是偏低的。在這種低感光度的情況下,亮星才會被感光,暗星(亮度不是很高的星星)在畫面裡頭是不出現,這種星軌它的線條是比較少的。
如果用高感光度、多張連續的拍攝方法,通過後期形成星軌的照片,這種片子星軌的數量就會偏多。因為,相機能夠感受到我們肉眼分辨不出來的星星,它用高感的感光元件,是遠遠的超出我們的肉眼。
所以,大家說攝影是一個所見即所得的藝術,其實並非如此,我們眼睛所看到的跟相機所感應出來的實際上是兩碼事。
我們把就從頭到尾只用一張長時間曝光出來的星軌照片,暫時管它叫「一張流」,一張流星軌的拍攝條件是非常苛刻的。
第一,沒有光害;第二,沒有光汙染的幹擾,就是說不能拍著拍著周圍突然有人打了個手電筒、或來了一輛車,辛辛苦苦拍了一兩個小時,那燈一照,全部都白忙活了。第三,溫度高的情況下,長時間拍下來的照片,會造成熱噪點特別多。
如下圖,當時拍攝的溫度是零下40度,曝光參數是ISO100、光圈2.8、拍攝時間52分鐘。這張照片的噪點不是很多,就是因為當時周邊的環境溫度相當低,熱噪點就不會產生。
如果在夏天用這麼長時間去拍這樣一張流的星軌,那上面的熱噪點己經慘不忍睹了,所以說一張流的星軌,它會受很多條件的限制。
而多張連續拍星軌的方法,比如說,快門速度是30秒,拍著拍著突然突然來一輛大卡車,燈車一照,這張照片廢了,在我們後期疊星軌時,只要把這張片子丟掉就可以了,剩下的全部都在,也就是說在我們疊起來的星軌上面,僅僅只上少了那麼一個小小段點;
還有可能拍著拍著,突然旁邊一個人打了個手電筒,把左邊星空給照亮了,我們在後期時,如果右邊還可以用的話,把左邊的天空用蒙版擦掉,這樣在畫面裡頭還是較為完整的。哪個地方過曝了,哪個造成了光害汙染,把這些地方遮住,它是不影響整個大局。
建議大家在拍攝星軌時,儘量採用這種多張連續拍攝的方式,如果有延時快門線的話,可以把它設置到B門上,所有的曝光時間通過延時快門來控制,包括間隔時間,拍攝曝光時間,拍攝張數等;
我們對相機進行設置時,首先設置成手動擋,拍攝模式調成連拍模式,曝光時間20秒或30秒,中間沒有間隔時間;如果沒有間隔時間,更是不能出現高感降噪,長時間降噪一定要關閉掉,不關閉的話,拍一張它在降噪一張,拍攝出來的全是一個個斷點,因為你拍30秒,它降30秒,一分鐘過去了,它只有30秒光軌走過的距離,所以會形成斷點,這是至關重要的。
像這種連續拍攝相比較而言,對機身的性能、對卡的要求比較高,千萬不要用低速卡,儘量用高速卡(如CF卡、SD卡)。相機處理性能要偏高點。在拍攝時,把所有的參數都設置完了以後,打到連拍模式,把快門線推死,相機就會30秒一張自動不停的拍。
多張連續拍攝還有個優勢,假如拍攝一張流星軌時,要拍個把小時,拍到一半正好電池沒電了,又得換了電池從頭再來。而多張連續拍攝可以隨時更換電池。
多張連續拍攝,還可以形成一個視頻的副產品,有很多朋友喜歡做延時視頻,喜歡看鬥轉星移的視頻效果。我們把連拍星空的照片一張張導出來,放到相應的視頻軟體(如AE、PR),就可以形成一個星空在移動的視頻畫面。所以採用多張連續拍攝會給我們帶來極大的便利性。
對於星空拍攝來說,要平衡我們的光比,比如說,在拍攝星空時往往會發現一個問題,如果天空曝光正常的話,地面就會偏暗,包括一些前景,它的光亮度一般都是不夠的。當然,在前景放一個發光的帳篷,或一堆篝火等是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