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一名男童打開冰箱取出冰凍可樂,在開啟瞬間發生爆炸,罐口部位直接劃到孩子臉上,最後在醫院外縫37針、內縫7針。
此前,巴西一兒童因在喝可樂的同時,食用一種薄荷味軟糖後死亡。網上還流傳有一種可樂噴泉的製作方法:將曼妥思薄荷味口香糖放入2升可樂中,衝出的可樂水柱高達半米。據說,有人因在家模仿此實驗受傷。
究竟從什麼時候起,我們熟悉的碳酸可樂變成了危險品?類似可樂的碳酸飲料,它們在與哪些東西混合時會變身「液體炸彈」?重慶晚報記者帶著這些疑問,進行了系列親身實驗。
實驗目的:將不同糖果加入碳酸飲料及啤酒中,看它們會產生什麼反應。
實驗場地:解放碑大世界酒店後牆下
實驗器材:500毫升可口可樂、七喜、美年達、山城1958啤酒以及350毫升宜簡含汽蘇打水;大白兔奶
糖、荷氏冰極原味薄荷糖、曼妥思薄荷充氣糖。
實驗步驟
可樂+曼妥思
放入曼妥思薄荷糖,一瞬間可樂迅速在瓶口集結了大量氣泡,形成了一朵小蘑菇,白色泡沫包圍瓶身,泡沫高達約7釐米。十分鐘後,表面浮有一層類似洗潔精油汙的泡沫。記者嘗了嘗,剩下的只有甜味和奶味,已經沒有汽。完全反應後,可樂僅剩下約一半。記者用手堵住瓶蓋,能感到一股氣流往外湧。
加入大白兔奶糖,氣泡緩慢向上冒,高度不如曼妥思。完全反應後僅剩三分之二液體。
吃了曼妥思後再喝可樂,會有什麼感覺?記者先將三顆曼妥思薄荷糖嚼爛吞下,再喝下一口可樂,不到十分鐘,就感覺肚子鼓脹,按壓腹部較硬。直到再過了十多分鐘打嗝之後,鼓脹的感覺才有所緩解,此後再無不適(此法不建議普通人使用)。
山城啤酒+大白兔奶糖
白色的啤酒泡順著瓶身不停往下流淌。十分鐘後顏色變白。
加入薄荷糖,反應與奶糖類似,但速度稍慢,完全反應後,啤酒僅剩三分之二。
加入曼妥思薄荷糖,白色泡沫迅速包裹住瓶身,完全反應後,啤酒還剩下一半。十分鐘後,啤酒顏色變白。
蘇打水+大白兔奶糖
每種糖果加入後,都會在瓶內形成許多小氣泡,但沒有冒出瓶外的現象。喝起來沒有加汽的感覺。
七喜美年達+大白兔奶糖
加入大白兔奶糖,反應強於薄荷糖。完全反應後,水的重量基本沒變。
加入曼妥思,反應最激烈,有泡沫溢出。
七喜反應與美年達類似,在曼妥思中反應最激烈。三種糖果反應後水都變白。
實驗分析
碳酸很「活潑」
糖果越多反應越強
巴蜀中學化學老師田博文認為,碳酸飲料中加入糖果會發生反應,是因為糖果溶於水後,使原本溶於水中的二氧化碳溢出,加上瓶內壓強高於外界,瓶內的二氧化碳就會迅速外湧。
西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講師蔡桂鑫稱,加工可樂過程中的高壓使二氧化碳溶於水,產生碳酸,碳酸本身並不穩定。當液體中加入可溶於水的物質後,會改變碳酸的溶解度。實驗中產生的類似清潔劑的油汙就可以說明這一點。碳酸再次發生改變,分解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大量二氧化碳就會外湧,形成噴泉。加入的糖果越多,反應會越劇烈。
「其實很多情況下碳酸都會發生改變。」蔡桂鑫說,氣溫的急劇降低或增加,甚至加入一般的糖或鹽,都可能引起碳酸的改變。哪怕是劇烈搖晃,都會導致這一變化,這也是喝前搖晃可樂會有氣泡冒出的原因。因此在喝碳酸飲料時,不建議冰凍或先食用薄荷糖等,這些行為存在潛在危險。
此實驗有一定風險,請勿模仿。
重慶晚報記者 鄒渝 任君 實習生 龍帆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