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安迪斯晨風 物種日曆
乳香(frankincense)和洋乳香(mastic)是兩種容易混淆的香料。
《聖經》記載,耶穌基督降生時,東方三博士送來了三種禮物:、和黃金。這裡講的乳香(frankincense)是一種由橄欖科乳香屬(Boswellia)植物產出的含有揮髮油的香味樹脂,原產於阿拉伯半島,在我國古代典籍中記載的乳香一般都是指它。
我們今天要講的洋乳香(mastic)則是從漆樹科乳香黃連木(Pistacia lentiscus)裡提取的樹脂,中國古代叫「南乳香」或音譯為「馬思答吉」。
雖然它們看起來都是半透明的塊狀顆粒,也都可以拿來當薰香和藥物,但就像是鯨魚和魚一樣,關係不算近。
乳香。圖片:Lupus in Saxonia / Wikimedia Commons
洋乳香。圖片:Wikimedia Commons
能夠產出洋乳香的乳香黃連木是黃連木屬(Pistacia)的一員,我們大多數人可能都沒見過這個屬的植物,不過經常見到(和吃到)其中一種植物的種子——阿月渾子(P. vera),或者說開心果。
乳香黃連木和阿月渾子一樣,最初也生長在地中海沿岸地區。乳香黃連木是一種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可以長到2到3米高,羽狀複葉,小葉呈卵狀披針形。花謝以後會結出紅彤彤的漂亮小果子,不過人們最關注的還是樹幹中流淌出的樹脂。
乳香黃連木的果實。圖片:Pistacia lentiscus / Flickr
令人神往的異國奇香
1492年10月,克里斯多福·哥倫布的探險船隊經過長達兩個月的長途航行,終於在中美洲加勒比海域的巴哈馬群島登陸了。這位大航海家以為自己到達了夢寐以求的印度,便在回到西班牙後給自己的資助者——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和國王費迪南德二世發回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信中說:「那裡有大量的金子和其它貴金屬,等待人們去開採。那裡的棉花、洋乳香(mastic)、香料和奴隸全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範德林(John Vanderlyn)的油畫《哥倫布的登陸》(Landing of Columbus)。圖片:Wikimedia Commons
哥倫布先生的心態很像是現在的網際網路創業者,在給天使投資人的PPT裡面恨不能把一分成績誇張成十二分。這封信裡面提到了很多令當時歐洲人心馳神往的物產,大多數都是他忽悠後續投資的小手腕,比如說他在美洲無論如何也發現不了洋乳香。因為這種名貴的香料出產範圍極窄,幾乎只有愛琴海上的希俄斯島(Chios)能夠生產。歷代歐洲旅行家都津津樂道於在希俄斯島上的見聞,就連哥倫布都曾在1475年左右上島觀摩過收割洋乳香。
在今天,洋乳香是「歐洲特產」的香料。然而希俄斯島距離希臘本土頗為遙遠,距離對岸的土耳其卻僅有7公裡,所以在1566年被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佔,直到1912年希臘重新獨立建國之後,才重新回到了歐洲人的懷抱。
希俄斯是洋乳香的最重要產地。圖片:Katsiaryna Naliuka / Wikimedia Commons
對於面積僅有831平方公裡的希俄斯島來說,產出洋乳香的乳香黃連木無疑是最重要的財源,也是這座小島的驕傲。當地還流傳著一個故事,說著名的天主教聖徒聖依西多祿吉伏(St. Isidore of Chios)在希俄斯島上傳教時,被人告發,面對殘暴的羅馬士兵,他堅貞不屈。羅馬軍官便下令把他的舌頭割去,再把他斬首,屍體扔在井裡,後來才被人收斂安葬在了乳香黃連木下。在他的意志感召下,島上的乳香黃連木都流出了晶瑩的淚珠,所以洋乳香也被稱為「希俄斯之淚」(Tears of Chios)。
實際上,這種歐洲原產香料的歷史比天主教本身都要古老得多,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希羅多德、希波克拉底等名人都曾經提到過它。不過更準確的記載是在古羅馬作家、博物學家老普林尼(Gaius Plinius Secundus,23~79年)的著作《自然史》(又譯《博物志》)中,書中提到一種劣質的黑色乳香的價格是洋乳香的五分之一。可見至少在當時洋乳香就已經名聞遐邇,摻假有利可圖。
十八世紀的洋乳香繪圖。圖片:Biodiversity Heritage Library / Flickr
「包治百病」的神奇香料
洋乳香如此珍貴,不僅是因為產地狹窄,也是因為在古代,它被認為是一種神藥。老普林尼就認為,洋乳香可以作為利尿劑,還可以用於治療咳嗽、嘔吐和胃部不適;他還推薦用這種樹脂來治療牙病。再後來,洋乳香更是被賦予各種各樣的神奇療效,有人聲稱它對治療狂犬病有效,甚至可以治療毒蛇咬傷和禿頂。當然,這些說法大多是無稽之談。
土耳其人佔領時期,還發明了咀嚼洋乳香清新口氣、保護牙齒的用法,當地人用它來充當口香糖。土耳其人還把洋乳香加入到以澱粉與砂糖製成的土耳其軟糖中調味,可以帶來一種奇妙的口感。
在《納尼亞傳奇》裡,邪惡女巫用土耳其軟糖引誘孩子。圖片:Phillie Casablanca / Wikimedia Commons
歷史上中國與洋乳香的接觸,主要發生在元朝。蒙古帝國疆域橫跨歐亞,暢通的驛站交通使得許多西域的稀奇產品湧入中原,其中就包括從歐洲進口的洋乳香。不過因為它產量不高,流入量也不是很大,基本只在蒙古貴族的宮廷中使用,一般稱為「南乳香」,以與大名鼎鼎的乳香區分。元朝之後流入的洋乳香就很少了,後人基本將其等同為 「乳香」。
明代人謝肇(zhào)淛(zhè)的《五雜組》中記載: 「又有馬思答吉者,似椒而香酷烈,以當椒用。」所謂「馬思答吉」,其實也是指洋乳香,應該是阿拉伯語mastaki的音譯。
以稀為貴,寧缺勿濫
雖然乳香黃連木在地中海沿岸很多地方都有種植,也都可以分泌乳香,但只有希臘希俄斯島南端生長的乳香黃連木,分泌的乳香形如淚珠,瑩白如玉、香氣撲鼻,是最正宗的「希俄斯之淚」。人們曾多次嘗試把能生產洋乳香的小灌木移植到其他地方,但幾乎都失敗了,有些地方的植株雖然成活了但卻再也沒能分泌樹脂。
這也跟當地的文化傳統有很大關係。這種名貴的香料從中世紀開始就被當地24個「洋乳香村」組成的種植者協會控制,一直延續至今,他們肯定不願意讓自己家的搖錢樹種得滿世界都是。直到現在,除了希俄斯島外,洋乳香也只在鄰近的土耳其切什梅半島有少量生產。
洋乳香口香糖。圖片:Paul Sableman / Flickr
乳香黃連木5到10年後就可以生產洋乳香,可以活200多年,但是50年後無法出產了。一般來說,小樹生產的洋乳香比大樹多。中世紀的希俄斯人一般在2~3月份採集天然滲出的洋乳香,他們直接在樹皮中尋找凝結好的樹脂。不過這樣產量十分低,後來人們慢慢才學會了一整套收割手法。18世紀的法國著名植物學家約瑟夫·德圖內福爾(Joseph Pitton de Tournefort)曾這樣描繪洋乳香的收穫季節:
「他們從8月1日開始切割乳香黃連木,用一把特殊的長刀在樹皮上斜切幾下,但不碰嫩枝。切開後的第二天,觀察到滋養的汁液滴出來,逐漸凝結成乳香的淚珠。它們在地面上變硬:這就是為什麼樹的根部必須保持乾淨的原因。如果天氣乾燥而晴朗,最大的收穫季節是8月中旬。」
洋乳香的採收:切開樹皮,樹脂流出,收集落到地上細沙中的洋乳香。圖片:TRT World / youtube
不過現在的收穫季節比德圖內福爾說的要早一點,切口一般是在6月,收穫則是在7月。除了要把地面清理乾淨之外,當地人還會在地上撒上乾淨的砂礫,這樣可以更容易讓樹脂聚合凝結,又不會汙染。到了9月初,收穫完全結束之後,人們還要把砂礫揀出來扔掉,然後對洋乳香進一步清洗、篩選,才能得到成品。
洋乳香種植協會既是生產者,也負責對產品進行分級。什麼樣的洋乳香才是上品呢?首先個頭要大,一般要比花生米大才行,摸起來要柔軟,看起來晶瑩剔透,略帶淺黃色為佳。洋乳香的產量被種植者協會嚴格控制在每年大約160~170噸,多餘的樹脂會被轉結到下一年度或者直接焚燒掉。這是為了保證「物以稀為貴」,提高價格。
乳香黃連木樹皮中滲出的樹脂。圖片:Aggelos1357 / Wikimedia Commons
時光荏苒,昔日低賤如泥土的東西,可能今日貴重如黃金,昔日的「黃金」也可能貶為塵土。洋乳香卻以其獨特和稀少,一直保持著非凡的地位。這是因為它緊跟時代,把自己包裝成市場上的寵兒,還是因為它故步自封,保留了古代的氣息?我沒有答案。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6年第179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安迪斯晨風。
原標題:《它貴若黃金,治不了禿頂……但能做軟糖》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