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出現在天文紀錄片中的現代科學家(第二期)——亞歷克斯·菲利彭科
亞歷克斯·菲利彭科(Alex Filippenko)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天文學教授(加來道雄的同事),主要研究方向為超新星和活動星系核。
一、人物簡介
菲利彭科1958年7月25日出生在美國奧克蘭的一個烏克蘭家庭。他在多斯·普艾布羅高中畢業後,便先後入讀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和加州理工學院。他於1979年在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獲得物理學文學士學位,並於1984年在加州理工學院獲得天文學博士學位。後來,他更成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教授並專注於研究工作,其研究範圍包括超新星和活動星系核,並且常利用光學、紫外線和紅外線的波長分析。
二、科學研究
菲利彭科曾參與超新星宇宙學計劃研究小組,該小組在是應用來自Ia超新星的紅移資料研究加速宇宙和因此宇宙常數是正值可能性的兩個研究小組之一,成員都是來自澳大利亞、智利、法國、西班牙、瑞典、英國和美國的重量級天文學家,後來菲利彭科參加了高紅移超新星搜索團隊,該團隊是利用託洛洛山的維克多·布蘭科望遠鏡來發現紅移高於z=0.9的Ia型超新星,成員包括美國、歐洲、澳大利亞和智利的天文學家,該小隊還率先發現了宇宙加速膨脹的證據。菲利彭科是唯一一位同時在超新星宇宙學計劃和高紅移超新星搜索團隊工作過的成員,這兩個研究團隊的領導者索爾·珀爾馬特、布萊恩·施密特和亞當·裡斯曾在2011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足以證明菲利彭科在這個領域的重要性和權威性。
菲利彭科也是卡茨曼自動成像望遠鏡計劃的創辦人及總負責人,卡茨曼自動成像望遠鏡是一個位於利克天文臺的機器人望遠鏡,是最成功的超新星搜索望遠鏡之一,至今已發現超過878個超新星。他也是核團隊的成員,核團隊旨在透過使用哈勃太空望遠鏡測量超大質量黑洞,並找出星系中央黑洞的質量和速度色散的關係。在1996年至2006年期間,菲利彭科獲路透社列為在空間科學中最常被引用的研究者。
三、斬獲榮譽
菲利彭科於1992年獲得牛頓拉齊皮爾斯天文學獎,並在2009年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除此之外,菲利彭科在教學領域亦獲贊頗多,其中包括2007年美國物理教師協會的裡克特邁耶紀念獎、以及2004年Wonderfest的卡爾·薩根科學普及獎,2006年,菲利彭科獲得年度美國教授獎,2010年,菲利彭科獲太平洋天文學會頒發理察·H·埃蒙斯獎。
四、媒體露面
菲利彭科經常在歷史頻道紀錄片《宇宙》中亮相,是紀錄片中最常出現的專家。除此以外,他還在《宇宙是如何運作的》、《新星》、《探索時間》等多部紀錄片中出現。經常看天文紀錄片的朋友們一定會記得這個長著大鼻子、「地包天」牙齒的可愛教授滔滔不絕地闡述各種物理學、天文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