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17時07分在山東濟南市長清區(北緯36.47度,東經116.64度)發生4.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從震級來看,這是一次有感地震,一般我們將震級大於3級到小於4.5級的地震稱為有感地震,這一類地震人們能感覺到,但一般不會直接造成人員重傷和死亡以及顯著的財產損失。
視頻顯示地面出現裂縫,部分玻璃出現裂縫。
濟南長清地震震中位置。來自中國地震臺網
本次地震的官方分析報告尚未得出,但從該地震的震中位置來看,應屬於聊城—蘭考斷裂帶(聊考斷裂帶)影響下的,發生在周邊區域靠近長清孝里舖斷裂的一次能量釋放活動。聊考斷裂帶北起山東聊城茌平,向南經莘縣、東明方向,進入河南蘭考,大致呈北北東向延伸,全長達270多公裡。濟南主城區距離聊考斷裂帶仍有一定距離,斷裂帶對濟南主城區的影響有限。
中國華北-東北地區的斷裂帶,其中F8即為聊考斷裂帶,F2為郯廬斷裂帶。圖片來源:豐成君, 張鵬, 孫煒鋒. 日本Mw 9.0級地震對中國華北-東北大陸主要活動斷裂帶的影響及地震危險性初步探討[J]. 地學前緣, 2013, 020(006):123-140.
聊考斷裂帶的歷史上地震分布,可見該地震帶的主要活動區域在山東菏澤一帶,稱為「菏澤地震巢」。此次發生地震的位置,地震帶北部的禹城東南方向並不是一個最為活動的地區。
據地質資料研究,聊考斷裂帶可能從晚侏羅世開始活動,早第三紀時期最為活躍。新第三紀以來,仍表現出強烈活動性。據聊城市地震局方面的研究,其自1976年投入微震儀觀測以來,聊城市內年均發生5次左右的地震(多數為無感地震)。據史料記載,斷裂帶及周邊發生過13次五級以上地震。較大的有1983年11月7日菏澤5.9級地震、1948年5月29日菏澤5.5級地震、1937年8月1日菏澤7級地震。本次地震震中位置的長清區在歷史上不屬於地震異常活躍區。山東省地震局的分析研判也認為,該區域再次發生4級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目前對該地震帶的研究傾向於地震帶南段較北段的地震風險更大(一般以莘縣朝城為界分斷裂帶為南北兩段)。據山東省地震局趙興蘭在1984年的研究,3級以上地震存在南遷現象,在河南蘭考以南區域有一個地震圍空區,3級以上地震的風險較高。
由趙興蘭等研究認為蘭考以南存在一個地震圍空區
據山東地震局劉方斌在2017年的研究,南段屬於高應力積累區,未來100年內發生5-6級的可能性較大。
聊考斷裂帶相較於其他斷裂帶來講,並不屬於主斷裂帶。據王端田在1992年的研究,結合地震周期,聊考斷裂帶下次發生7級地震約有七、八百年。未來一百年以內發生7級地震的可能性僅有0.033,50-100年間該區域可能有一次6級左右的地震。
山東省地震帶峰值加速度圖。地震峰值加速度(peak acceleration)指地震震動過程中,地表質點運動的加速度最大絕對值。圖片來源:山東省地震局
山東省境內有多條地震斷裂帶穿過,除西部的聊考斷裂帶,東部縱貫南北的郯廬斷裂帶更為著名。1668年7月25日曾發生過8.5級的郯城大地震。膠東半島北部沿海有燕山-渤海地震帶,半島東南近海有南黃海構造帶。全省28.7%的面積和48.3%的人口處於全國和省級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