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最小?由一次破壞性地震揪出背後四大「幫兇」,看中國地震帶...

2021-01-12 網易

  2012年6月30日5時7分31秒,在新疆新源縣、和靜縣交界發生6.6級地震,震源深度28千米,極震區烈度為Ⅷ度,包括烏魯木齊市在內的多個市、縣有強烈震感。這次地震造成3.86萬人受災,3.43萬間房屋受損,部分基礎設施遭到不同程度破壞,直接經濟損失近20億元,社會影響很大。

  

  新疆新源—和靜6. 6級地震等震線圖

  實際上,這次地震所在區域的大地並不安分,在這次地震之前,震中周圍地區在歷史上曾發生過多起大地震,例如1906年瑪納斯7.7級地震、1944年新源7.2級地震等,發震的頻度比較高,而且震級很大。經過科學家的研究,這次地震的震區內就有多條斷裂穿過,其中的喀什河斷裂就是這次地震的發震構造,這條斷裂的中段曾在1812年發生過尼勒克8級地震。

  

  新疆新源—和靜6. 6級地震震中附近地震構造示意圖

  這次地震還在當地引發了許多地震地質災害,包括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縫等。我們可以通過下方的圖片來想像一下當時這場地震的威力。

  

  震區附近的巴州鞏乃斯林場山體滑坡群

  

  國道 G217 獨山子至喬爾瑪方向道路遭受的崩塌

  

  阿熱勒託別鎮卓勒得溝泥石流

  

  G218 國道路基邊坡地震裂縫

  看到這裡,有的小夥伴就會問了,難道每次有破壞力的地震都會帶來這些地震地質災害嗎?答案肯定不是的。能夠造成這些地震地質災害的原因,地震觸發是一方面,還有一些非地震因素的「幫兇」也是造成災害的原因,畢竟有句話就是這麼說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那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去探尋下造成這些地震地質災害的「幫兇」們吧~

  

  新疆新源—和靜6. 6級地震地質災害分布圖

  首先,讓我們看看震區所處的地理地貌位置。從地貌上看,地震所在區域屬於博羅科努山、阿吾拉勒山和那拉提山交匯部位的高山區,這裡山勢陡峻挺拔,山區裡面有許多的「V」字型河谷、衝溝,兩岸的邊坡相對較陡,甚至有的邊坡的坡面近乎直立,如此陡峭、起伏的地形,給滑坡、崩塌等災害的發生創造了條件。

  此外,地層巖石性質是產生崩塌和滑坡的物質條件。在一定條件下,各種巖性都有可能構成崩塌和滑坡,只是所形成崩塌和滑坡的規模大小不同。通常,巖性相對較硬的巖體,形成的崩塌體的規模較大;而抗風化能力弱,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質能發生變化的鬆散巖、土等所構成的斜坡,則較易發生滑坡。此次地震引發的地質災害中,發生崩塌的山體巖性主要為堅硬的砂礫巖、灰巖等,而發生滑坡的巖性則是以結構鬆散的黃土為主。

  再者,滑坡、泥石流等地震地質災害與降水量也有極大的關係。這次地震的震區位於天山西部,降水量相對較多,距離震區較近的新源縣年降水量在260~880 mm之間,主要分布在4~9月;而新源—和靜6. 6級地震發生時,又正好處於天氣多雨的季節,在某種程度上加強了地震地質災害的隱患。

  最後一個重要的誘因就是——人類的活動。一般來說,地震崩塌、滑坡等災害往往發生在地震烈度至少為Ⅷ度的地區,但是在人類活動地區,例如採掘礦產資源不規範、修建公路、依山建房、採石放炮,堆填加載、亂砍亂伐等人類活動都是誘發地震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因素。例如這次地震中,在新源縣阿熱勒託別鎮卓勒得溝內的一個採礦場發生的泥石流災害,就有人類活動的原因在其中。人類在開礦時進行開溝挖渠、炸石修路,以及砍伐林木、破壞山體植被的同時,也破壞了山體本身具有的穩定性,當地震來臨時,造成了巖體的鬆動,再加連續幾日的暴雨,最終造成邊坡失穩,形成滑坡和泥石流。

  在上面的這四大「幫兇」中,地理地貌位置、地層巖性等為我們預判地震地質災害容易發生的位置提供了幫助;天氣(降雨)的因素,為滑坡、泥石流等地震地質災害發生的臨界條件提供了判斷依據。雖然對於上述三大「幫兇」我們人類不能很好的去掌握和控制,但是對於我們人類自身來說,我們也應該反思怎樣在不破壞大自然規律的同時,不給自己的生活環境帶來破壞影響,減少人為災害的發生。

  

  從中國地震帶分布圖上可以看出,中國的地震帶和山脈走勢密切相關,山脈是地殼板塊運動互相擠壓形成的,地震是地殼運動釋放能量自然現象,板塊之間的消亡邊界,形成地震活動活躍的地震帶。了解中國地震帶分布,可以從我國山脈走勢找到關聯。

  中國地震帶處在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相互作用區域,再加上歐亞板塊深部地球動力作用的影響,巨大的晚第四紀活動斷裂十分發育,而這些斷裂又正是大地震的溫床。有歷史記載以來,中國大陸的幾乎所有的8級和80%-90%的7級以上的強震都發生在這些斷裂的邊上。

  中國四大地震帶

  李四光說的中國四大地震帶:1、東南部的臺灣和福建沿海;2、華北的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4、西部的新疆,甘肅和寧夏。

  中國地震帶可劃分為:一、東南沿海及臺灣地震帶;二、燕山南麓,華北平原兩側與太行山東麓、山西中部盆地和渭河盆地地震帶;三、賀蘭山、六盤山,向南橫越秦嶺,至滇東地區地震帶;四、喜馬拉雅—滇西地區,是地中海—南亞地震帶經過中國的部分;五、從西崑侖至祁連山和河西走廊地震帶;六、新疆帕米爾至天山南北地震帶。

  中國四大地震帶區域分別是:青藏高原地震區、華北地震區、東南沿海地震帶和南北地震帶。

  

  中國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

  中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國佔世界7%的土地,佔全球33%的大陸強震,是世界上大陸強震最多的國家。中國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分布廣。1900年以來,中國死於地震的人數達55萬之多,佔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3%;1949年以來,100多次破壞性地震襲擊了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涉及東部地區14個省份,造成27萬餘人喪生,佔全國各類災害死亡人數的54%,地震成災面積達30多萬平方公裡,房屋倒塌達700萬間。

  中國地震帶分布

  中國地震帶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臺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

  中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五個地區是:①臺灣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中國的臺灣省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雲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於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於相關的地震帶上。中國地震帶分布和震中分布是制定中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重要依據。

  01、青藏高原地震區

  「青藏高原地震區」包括興都庫什山、西崑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喜馬拉雅山及橫斷山脈東翼諸山系所圍成的廣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肅、寧夏、四川、雲南全部或部分地區,以及原蘇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緬甸、寮國等國的部分地區。

  青藏高原地震區是中國最大的一個地震區,也是地震活動最強烈、大地震頻繁發生的地區。據統計,這裡8級以上地震發生過9次;7-7.9級地震發生過78次。均居全國之首。

  02、華北地震區

  華北地震帶是中國華北地區最大的地震帶,東起渤海之濱的唐山地區,往西經華北北部燕山地區至五臺山,然後轉向西南往山西汾河流域、過黃河向西經渭河流域至寶雞市附近,全長1500多公裡,該地震帶歷史上發生過多次8級大地震。

  「華北地震區」。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江蘇、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在五個地震區中,華北地震區的地震強度和頻度僅次於「青藏高原地震區「,位居全國第二。歷史上有據可查的8級地震曾發生過5次;7-7.9級地震曾發生過18次。

  華北地震區位於中國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經濟、文化、交通都很發達的地區,地震災害的威脅極為嚴重。

  華北地震區共分四個地震帶

  ⑴郯城-營口地震帶。包括從宿遷至鐵嶺的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區。是中國東部大陸區一條強烈地震活動帶。1668年山東郯城8.5級地震、1969年渤海7.4級地震、1974年海城7.4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地震帶上,據記載,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60餘次。其中7-7.9級地震6次;8級以上地震1次。

  ⑵華北平原地震帶。南界大致位於新鄉-蚌埠一線,北界位於燕山南側,西界位於太行山東側,東界位於下遼河-遼東灣拗陷的西緣,向南延到天津東南,經濟南東邊達宿州一帶。是對京、津、唐地區威脅最大的地震帶。1679年河北三河8.0級地震、1976年唐山7.8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據統計,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級地震5次;8級以上地震1次。

  ⑶汾渭地震帶。北起河北宣化-懷安盆地、懷來-延慶盆地,向南經陽原盆地、蔚縣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靈丘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中國東部又一個強烈地震活動帶。1303年山西洪洞8.0級地震、1556年陝西華縣8.0級地震都發生在這個帶上。1998年1月張北6.2級地震也在這個帶的附近。有記載以來,本地震帶內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級地震7次;8級以上地震2次。

  ⑷銀川-河套地震帶。位於河套地區西部和北部的銀川、烏達、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區。1739年寧夏銀川8.0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1996年5月3日內蒙古包頭6.4級地震也發生在這個地震帶上。本地震帶內,歷史地震記載始於公元849年,由於歷史記載缺失較多,據已有資料,本帶共記載4.7級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級地震9次;8級地震1次。

  03、東南沿海地震帶

  中國東南沿海地震帶的分布情況:東南沿海地震帶地理上主要包括福建、廣東兩省及江西、廣西鄰近的一小部分。這條地震帶受與海岸線大致平行的新華夏系北東向活動斷裂控制,另外,一些北西向活動斷裂在形成發震條件中也起一定作用。這組北東向活動斷裂從東到西分別為:長樂—詔安斷裂帶,政和—海豐斷裂帶、邵武—河源斷裂帶。沿斷裂帶發生過多次破壞性地震,如沿長樂詔安斷裂帶,曾發生過1604年泉州海外8級大震和南澳附近的一系列強震;沿邵武—河源斷裂帶曾發生過會昌6.0級(1806年)地震、河源6.1級(1962年)地震和尋烏5.8級(1987年)地震,政和—海豐斷裂帶也曾發生過破壞性地震,但總的強度比較低。

  04、南北地震帶

  從中國的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西部、直至雲南,有一條縱貫中國大陸、大致南北方向的地震密集帶,被稱為中國南北地震帶,簡稱南北地震帶。該帶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內,向南可到緬甸。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級的大地震就發生在這一地震帶上。

  05、其他震區

  「新疆地震區」、「臺灣地震區」也是中國兩個曾發生過8級地震的地震區。由於新疆地震區地震經常發生人煙稀少或者無人居住的區域,儘管強烈地震較多,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與中國東部幾條地震帶相比,要小許多。

  另外,「華南地震區」的「東南沿海外帶地震帶」,這裡歷史上曾發生過1604年福建泉州8.0級地震和1605年廣東瓊山7.5級地震。但從那時起到現在的300多年間,無顯著破壞性地震發生。

  地震專家強調:「地震最可怕的是它在你毫無準備的時候給你致命一擊。所以最重要的還是提高人們的防震意識、建築物的抗震能力,這兩方面工作到位,就算遭遇大地震也不會造成慘痛的後果。」

  

  我國地震在時間分布上有什麼規律性?

  1.頻度高。20世紀,我國大陸每年發生5級地震20次左右,6級地震3.8次,7級地震0.6次。我國大陸面積佔全球大陸面積的1/15,而地震卻佔全球大陸地震的1/3左右。

  2.強度大。21世紀以來,全球發生13次8級以上特大地震。發生在中國大陸的有兩次,分別為2001年崑崙山8.1級和2008年汶川8級地震。

  3.分布廣。公元前780年至今,在我國大陸,所有的省份都發生過5級以上地震。有30個省市區曾經發生過6級以上地震,有19個發生過7級以上地震,有12個發生過8級以上地震。

  從文字記載以來,3個至今未發生過6級以上(不包括6級在內)地震的中國省份是:浙江省、黑龍江省、江西省。

  根據近十年地震速報結果統計:

  我國地震最多的五個省區是依次新疆、四川、雲南、臺灣和西藏,

  地震最少的五個省是湖南、浙江、湖南、黑龍江、陝西,

  為什麼很多大城市建在地震帶上?

  了解了地震帶的分布後,我們不禁思考,為何還有很多大城市建在地震帶上?是地震帶分布太過密集,導致大城市無法躲開,還是因為某些特殊的因素,就像河水會引起洪災泛濫,但平時可以提供水源和方便的交通一樣?

  這是因為,在斷層經過的地方,巖石比較破碎,容易在河流的作用下形成河谷。而河流的側向侵蝕作用又會使河谷變寬變平,形成階地,適於人類在此耕作生活。小階地有小村莊,大的階地就會有城市。所以,斷層、河流、階地和城鎮是一體的。斷層給人類營造了生產的空間,也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我國哪個城市發生地震可能性最小?

  地震的級別有大有小,如果把3-5級地震也算在內的話,那麼我國每一個省份都發生過地震,不過地震通常要達到六級的規模,而且震源較淺的情況下,才會形成大的破壞力,如果以發生六級地震為評判標準的話,我國只有一個省份在有記載的歷史中沒有發生過六級以及以上規模的地震,這個省份就是浙江省了。

  

  那為什麼浙江省沒有發生過六級以上的破壞性地震呢?這和其所處的板塊和地層情況構造比較特殊是有很大的關係的。大級別地震都是板塊運動碰撞導致的,是斷層應力調整的結果,浙江省所處的板塊地層情況決定了這裡的地震發生機會少,地震級別小和破壞力小的情況。

  浙江位於揚子板塊和華夏板塊等的交接地帶,這兩個板塊的對衝性並不強,相對而言這裡更容易受到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作用的綜合影響,但是又由於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距離浙江省比較遠,很難使得這裡的板塊積蓄能量產生大級別地震,通常也就是和臺灣的地震活動有一點聯動作用,所以浙江省就很少會發生大地震了。

  據專家介紹,我國地處東亞季風帶,從氣候角度來說雨季裡三天兩頭下雨是常態。如果地震恰好發生在當地的雨季,地震後幾天內出現降雨是氣象條件所致。九寨溝地震就剛好正值5至9月降水頻繁的雨季,尤其8月,常年降雨量最多。

  

  專家認為,地震和下雨之間沒有必然因果關係,一起來看三個方面的解惑釋疑:

  疑問1:地震衝擊波會向空中釋放大量能量,強烈擾動空氣產生降雨嗎?

  首先地震是一種瞬時、突發性的現象,持續時間往往僅有幾秒、幾十秒,最多1-2分鐘。目前還沒有研究證明地震發生時刻震中附近地區大氣層結、大氣環流、氣象要素會發生異常變化。因此,地震衝擊波會強烈擾動震區上空的大氣層沒有事實依據。

  

  疑問2:地震會導致空氣中產生大量粉塵和微粒,給雨滴形成提供凝結核嗎?

  地震導致山體滑坡、房屋倒塌,會讓空氣中產生粉塵和微粒,但應注意到,這些增加的粉塵是在極其局地且小範圍的近地面層,而產生降雨的雲層一般在幾百米至一千米以上的空中,需要強烈的上升氣流,塵粒才能輸送到雲中成為雨滴的凝結核,而這種情況通常不會發生。

  

  疑問3:地震能使地面溫度升高,水分快速蒸發,導致空氣中水汽增多形成降雨嗎?

  觀測結果表明,震源附近地區並未出現地震時溫度突然增高的現象,不會導致地面水分蒸發突然增加。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此外,蒸發導致空氣中水分增加是需要時間的,而地震是瞬時現象,空中水分突然大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因此,地震會帶來降雨的說法並沒有科學依據。

  

  看來,地震後下雨是一種特殊性,不具有普遍性。震後下雨只不過是恰當的事件遇見了恰當的季節!相信科學,尊重科學,心中才能雲開霧散!

  最近在六安地區內發生了幾次很小的地震,弄得大家人心惶惶,一有什麼風吹草動都讓大家緊張萬分,其實地大地震的來臨都是有預兆的,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來看看地震雲。

  關於地震雲,在我國古代就已經對其有所了解並記載於書中。但由於地震雲對地震的預測準確性不高且沒有完善的理論知識支撐地震雲的預測,所以現在只有中國、日本和印尼對地震雲稍有研究,但中國民間卻對地震雲有較強的興趣。

  通過地震雲預測地震的方位、時間和強度,在我國古已有之。早在17世紀中國古籍中就有「晝中或日落之後,天際晴朗,而有細雲如一線,甚長,震兆也」的記載,1935年我國寧夏的隆德縣《重修隆德縣誌》中記載有「天晴日暖,碧空清淨,忽見黑雲如縷,婉如長蛇,橫臥天際,久而不散,勢必為地震」。

  什麼是地震雲?地震雲指的是非氣象學中雲體分類的一種預示地震的雲體。現在國際上對於地震雲的研究還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由於沒有找到任何準確的證據證明地震雲和地殼運動之間的聯繫,所以全世界對於地震雲的科學性還存在不可信的態度。目前只有中國,日本,印尼等部分民間愛好者對地震雲進行探索。

  

  輻射狀地震雲

  中國研究地震雲者也不乏其人,其中,瀋陽軍區某部幹部董振海尤突出。他從小就跟父親學會了看雲識天的本領。1975年海城地震後,他開始看雲測震,堅持不懈。1978年7月6日,他發現了地震雲,指出9天內「地震可能發生在東南沿海或臺灣一帶」,9天後臺灣果然發生了7.4級地震。

  現在關於地震雲的研究也是最近這十年的事情,其中以中國和日本處於領先地位。我國對地震雲的研究始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後,成功的例證有十餘個,日本利用地震雲預報地震成功的例證有上百個。

  地震雲有時候出現在地震之前,也有出現在地震之後的。通常,我們把地震前出現的地震雲叫「前兆雲」或「震前雲」;把地震後出現的地震雲叫「震後雲」。震前雲與震後雲都具有地震雲的形態,但兩者是有區別的,主要區別:震前雲的結構厚實,有力度。

  

  

  多條地震雲

  震後雲的結構鬆散,無力度,給人的感覺是有形無實:即有地震雲的外形,但沒有震前雲的力度。震前雲多出現在高空,震後雲多出現在低空。當我們看見地震雲時,首先要識別它是震前雲還是震後雲。

  地震雲的特點有五種:

  1、地震雲外形呈細長條帶狀,有時如一直線,有似飛機的尾跡;有時為輻射狀,數條地震雲交於一點,如一把沒有扇面的扇骨鋪在空中;有時為幹涉紋狀,形似人的兩排肋骨。

  2、地震雲邊界清晰,此點有別於傍晚出現的輻射狀高積雲,也是幾條長條形雲延長交於一點。

  3、地震雲出現的時間以凌晨或傍晚居多。

  4、地震雲多為無端橫出。

  5、地震雲因色彩可怕而感到恐怖。

  地震雲分類

  地震雲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單條震雲

  為橫條狀的雲,一般都是單條出現,條帶深淺分明,現有觀點認為淺的一端為震中。這種雲很像飛機飛過之後留下的痕跡,所以又有人叫做飛機雲。一般預示著2周以後有地震。

  多條震雲

  成平行或者放射狀的雲,對於平行的多條雲,又稱「排骨雲」,現觀測多為本地地震;而現有觀點認為放射狀雲的震中是其成弧指向的圓心。這兩種雲一般預示著2~6天以後的地震。

  

  單條地震雲

  卷震雲

  垂直的像龍捲風一樣,或者像無風時垂直向上的煙柱一樣的雲。

  魚鱗地震雲

  由大塊雲團在幾小時內形成的鬆散成魚鱗狀的雲團,多與「多條震雲」同時出現,雲團深淺分明,現有觀點認為淺的一端為震中,預示著2~6天以後的地震。

  

  魚鱗地震雲圖片

  團塊地震雲

  是地震時震中出現的固體形狀的大塊的或者團狀的雲。現有觀察記錄很少且認為定義為地震雲較為牽強。

  天裂雲

  一條長長的裂縫把整片雲分割成兩大塊。其裂縫的形成:有一股突然出現的能量作用於雲,把整片雲一分為二,這股突然出現的能量直接或間接來自天裂雲所對應的未來震中。力度強的天裂雲對應較大或大級別地震,它是一種可信度高的地震雲。

  總的來說,由於對地震雲的研究不足,對其認識不夠,所以導致現在對地震雲的作用不是很了解,對地震雲與地震之間的關係認識還不夠深,相信隨著對地震雲的研究逐漸加深,我們會更好的將地震雲運用到地震預測上。

  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一時間,關於地震的消息在我們的微博、微信中的刷屏。但在這些消息中,有些「未卜先知」的神秘微博開始突然走紅——

  ↓在鄭州↓

  

  ↓在西安↓

  

  ↓在綿陽↓

  

  ◆ ◆ ◆

  如此密集的攻勢

  就算不信的人也未免心裡打鼓——

  莫非,看雲真的可以預測地震?

  據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官方公眾號

  科普中國的消息:

  地震雲並不存在!

  也沒有什麼雲能預報地震!

  

  上海市地震預測與分析中心主任馬欽忠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

  目前對地震還沒有準確的預測方法。「地震雲」只能作為宏觀異常的參考,不能作為地震預測的判斷依據。對於地震,必須依靠專業儀器的微觀監測為準。

  專家認為,天空出現條狀、肋骨狀、輻射狀、魚鱗狀等異常現象,都不能作為地震預測的判斷依據。目前尚未找到地殼運動與短時間氣象變化相關聯的理論證據。

  今天的果殼網微信號上刊登了一篇

  中國科學院氣象學博士後李汀的文章

  有力地解釋了所謂「地震雲」的來龍去脈

  一起來看一看

  儘管「地震雲學說」在中國曾廣為流傳

  但「地震雲學說」從未被主流科學界所接納

  地質或氣象方面的專業人士都曾

  或委婉或直接地加以反駁

  中國氣象局曾表示:

  沒有充分的事實證明

  地震與天氣二者之間有內在關聯性,

  也沒有證據可以通過衛星雲圖來預測地震發生。

  美國地質勘探局也曾明確表示:

  地震發生前的某種形態的雲出現,

  與地震沒有必然聯繫。

  

  傳聞中的地震雲

  但民間的「地震雲專家」們

  還提出了一些「理論依據」

  試圖從物理、大氣科學、地質學的角度

  來證明地震雲的「科學性」

  思路都差不多,大概就是說——

  在地震前的「孕震期」,大地積蓄很多能量,這些能量會以「地熱」「波動」「振蕩」「次聲波」「電磁輻射」「高能水汽」「帶電粒子」等形式,從「斷裂縫洩射出地表」「上逸到空中」,影響雲的形狀,出現怪異的地震雲,之後就會發生地震。

  

  像把天空分兩半似的「地震雲」

  這些專業詞彙乍一聽挺唬人

  其實經不起科學驗證和推敲

  現如今,地球上從地表到高空

  已經密布各種的監測儀器

  無論是能量、波動、振蕩

  還是水汽、次聲波、電磁輻射……

  都能被精準地監測到

  假如在地震前,

  它們真的從地下冒出來

  再到達天空、再體現到雲的形態上

  那所有這些儀器怎可能全都無動於衷

  反而要等它們折騰到雲上去,再由人眼來辨認?

  這些質疑已經被反覆提出過多次

  然而「地震雲專家」們永遠視而不見

  

  傳聞中的地震雲

  儘管漏洞百出

  但「地震雲」之說至今不乏擁躉

  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它們擁有「高命中率」

  (記得是打了引號哦)

  比如,他們說:

  中國512汶川大地震的前3天,在山東臨沂出現「繩紋狀的地震雲」

  中國四川雅安地震的一周前,杭州上空出現「地震雲」

  2008年6月1號巴士海峽地震前一天,合肥出現「地震雲」

  ……

  

  512汶川大地震

  說上三五個例子,一般人就被唬住了

  覺得是呀是呀,這麼多次都命中了

  就算不全信,也沒法全不信了

  那麼,為什麼能多次命中呢?

  其實說破了也沒什麼稀奇

  網上幾位知名「地震雲專家」

  他們的路子就是:

  先貼一張「怪異」的雲出來,宣布為地震雲

  之後,在短則幾天、長到一個月的時間範圍內

  全球任何一個地方地震了,都算「命中」!

  

  「地震雲專家」眼中的「地震雲」

  ……

  這個精度,未免也太粗獷了一點吧?

  在地球上,地震其實每天都在發生。

  據統計,光算≥5級的破壞性地震

  全球每年發生1000次

  差不多每天都得發生兩三次

  因此,以「地震雲」來測地震

  當然命中率高啦~

  

  當年拍攝的「條帶狀地震雲」

  如果說80年代的「地震雲研究」

  還試圖用一些科學方法對「地震雲」作出限制和區隔

  那麼現在,在「地震雲」已經徹底退出科學界後

  一切「怪異」的雲都被指為地震雲

  比如2016年2月17日下午

  江西婺源出現的這種雲,被說成是地震雲

  但這實際上是波狀層積雲

  

  江西婺源波狀層積雲

  2010年1月7日濰坊

  也說有地震雲

  這還是波狀層積雲

  

  濰坊波狀層積雲

  今年7月28日

  長春刷爆朋友圈的「地震雲」

  其實是透光高積雲

  

  長春透光高積雲

  現在你打開搜索軟體,搜一下「地震雲照片」

  將看到各種高積雲、各種層積雲、各種捲雲……

  而它們其實都是天空中再常見不過的雲

  甚至還有飛機噴出水汽形成的航跡雲

  (俗稱「飛機拉線」)

  也被指為「地震雲」

  難道飛機飛過也是地震徵兆?

  
航跡雲

  ◆ ◆ ◆

  所以,千萬別再信什麼「地震雲」啦

  但除了「地震雲」

  在地震發生後,還有一些不實消息也隨之而來

  小編提醒大家千萬不要輕信來源不明的信息

  一切以官方信息為準

  1、網傳「震區房屋傾斜」照片?

  【傳聞】8日晚,一些地震現場圖片開始流出,其中,一張「大樓傾斜」的照片在網絡熱傳,有部分網民稱此圖系九寨溝地震現場照片。

  【真相】記者核實發現,網傳「大樓傾斜」照片的事發地為臺灣高雄,照片記錄的是2010年臺灣高雄地震場景。

  2、地震局援救中心向市民徵集救助金,承諾雙倍奉還?

  

  【傳聞】有部分網民表示收到地震局救援中心發來的呼籲捐款簡訊,簡訊中提到,請市民將錢打入某帳號,該款項將全部用於四川地震救災,同時,承諾災後將雙倍返還捐款金額。

  【真相】8月9日,多地網警對此信息進行闢謠,稱系騙子欲借地震災情騙取錢財,廣大網民請不要輕信來源不明的信息,尤其是涉及財物方面的信息,一定要仔細甄別,防止上當受騙。

  3、公路上鳥兒亂飛系成都震前異象?

  

  【傳聞】一網傳視頻稱,一群鳥兒在公路上亂飛,此現象系成都地震前的異象。

  【真相】8月9日,泉州網警回應,經查,該視頻實為2017年1月20日在美國休斯頓一段高速公路上拍攝的!

  小編在這兒要給你送上一份

  謠言辨別寶典

  

  歷史課堂內外

  我們立足中學歷史課堂,把握新高考方向,提高大眾歷史素養!課件和試題每天免費提供!

相關焦點

  • [地理知識點]中國地震帶分布(中國四大地震帶)
    [地理知識點]中國地震帶分布(中國四大地震帶) 2011-10-31 17:19 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
  • 看看你的城市是否在地震帶 中國地震帶分布圖
    看看你的城市是否在地震帶 中國地震帶分布圖 房天下綜合整理
  • 地震的破壞性有多強?十五級的超大地震地球能不能扛得住?
    據統計,全球有百分之八十五的地震發生在板塊邊界上,僅有百分之十五的地震與板塊邊界的關係不那麼明顯,而地震帶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帶,在地震帶內地震密集,在地震帶外地震分布零散。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包,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南下至中國臺灣省,在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紐西蘭。這裡是全球分布最廣,地震最多的地震帶。
  • 李四光預測中國的四大地震 揭秘預測背後的真相
    李四光是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一生為了中國現代地質工作奉獻出了一生,而李四光最廣為人知的就是網上流傳的預測了中國四次大地震,而這四次大地震的前三次均已實現了,只有最後一次還沒有應驗,此後關於李四光預測四大地震的說法就流傳出來了,但是事實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 中國地震帶分布
  • 2018山東臨沂地震最新消息今天 李四光預測四大地震真假
    按照時間尺度,地震預測分為四種,長期預測是指對未來10年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域的預測,中期預測是指對未來1到2年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域和強度的預測,短期預測是指對3個月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測,臨震預測是指對10日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測。目前為止,短臨地震預測幾無進展,中長期地震預測有一定的準確性,這對指導區域性地震災害防禦幫助很大。
  • 中國四大地震帶靠譜嗎?
    但是,地震帶不等於預測(更別提預報)。我不知道你所說的四大地震帶是指哪四大?網上流傳的李四光的版本?但不管這四大是誰提出的,我們都要以最新的研究成果為準,因為科技在不斷進步,我們不可能守著幾十年前的東西信奉,卻對最新的成果不管。
  • 中國地震帶分布圖
    青藏高原地震區是中國最大的一個地震區,也是地震活動最強烈、大地震頻繁發生的地區。據統計,這裡8級以上地震發生過9次;7-7.9級地震發生過78次。均居全國之首。1996年5月3日內蒙古包頭6.4級地震也發生在這個地震帶上。本地震帶內,歷史地震記載始於公元849年,由於歷史記載缺失較多,據已有資料,本帶共記載4.7級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級地震9次;8級地震1次。三、東南沿海地震帶中國東南沿海地震帶的分布情況:東南沿海地震帶地理上主要包括福建、廣東兩省及江西、廣西鄰近的一小部分。
  • 地震最新信息:李四光預言四大地震不是四個城市
    李四光預言的是四大地震帶而不是四個城市  李四光說的四大地震帶,是對京、津、唐地區威脅最大的地震帶。1679年河北三河8.0級地震、1976年唐山7.8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據統計,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級地震5次;8級以上地震1次。
  • 山東威海乳山發生3.0級地震 中國地震帶分布圖詳解
    新協作方案確定,在省內及周邊省發生破壞性地震後或國內發生嚴重破壞性地震後,省地震局應在獲得信息後20分鐘內向武警山東省總隊通報震情和初步災情;省內及周邊地區發生5.0級以上破壞性地震,武警山東省總隊將立即出動直升機運送武警救援隊指揮人員、地震專家到災區勘察災情,遇6.0級以上地震則同時運送先遣隊員開展救援。
  • 全球及中國地震帶分布 廣州在地震帶上嗎(圖)
    這個地震帶是地震活動最強烈的地帶,全球約80%的地震都發生在這裡。  2. 歐亞地震帶:該帶從歐洲地中海經希臘、土耳其、中國的西藏延伸到太平洋及阿爾卑斯山,也稱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這個帶全長兩萬多公裡,跨歐、亞、非三大洲,佔全球地震的15%。  3. 海嶺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嶺(海底山脈)。
  • 中國百年大地震概覽,中國地震帶詳細分布圖
    地殼就是地球表面覆蓋的一層巖石圈,地殼的平均厚度為17千米,地殼巖石圈厚度不一,最厚的地方在青藏高原,厚度約為70千米。最薄的地方在太平洋底的馬裡亞納海溝,只有幾千米。地震成因:地震主要是由地質運動,火山爆發及巖層塌陷等活動造成的。
  • 唐山連續地震三次,最大一次5.1級,還會有破壞性地震發生嗎?
    7月12日中國地震臺網信息,在唐山市古冶區(北緯39.78度,東經118.44度)發生三次地震,6時38分45秒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裡;7時2分45秒發生2.2級地震,震源深度15公裡;7時26分50秒發生2.0級地震,震源深度在12公裡。
  • 山東龍口附近海域發生4.0級地震 詳解地震帶分布圖
    據史料記載,1668年7月25日,山東郯城8.5級特大地震,是山東乃至我國東部惟一一次8.5級地震。專家推測,在山東境內發生8級地震的時間周期約在1000年左右。然而,1668年距今僅有340餘年,近期山東不存在發生大震的可能性。
  • 地震與防震減災小知識
    6.世界上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有多深?那些地方深源地震多?  由於火山爆發而引起的天然地震,火山地震的持續時間短,影響範圍小,震源深度不超過10公裡。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烈度則各處不同,烈度不僅同震級有關,同時還跟震源深度、震中距的遠近以及地震波通過介質條件等多種因素有關。   19.一年中地球上發生多少次地震,破壞性地震有多少?
  • 由唐山發生5.1級地震,看地震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2020年7月12日,早6時38分,唐山發生5.1級地震。震級中等,但也難免勾起對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的苦難記憶。1976年7月28日,也許看我文章的大部分人還沒出生,唐山遭受了7.8級地震的侵害。今天攻略研究院就來帶大家探討下地震的成因。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是首次解釋地震較為科學的理論。
  • 我國五大地震帶分布,你家在地震帶上嗎?看完要當心了
    地震的破壞力大,一旦發生就可能造成嚴重的人身財產損失。你知道,中國哪些地方處於地震帶上嗎?全球有三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全球80%的地震都發生在這些地區。歐亞地震帶,從地中海一路延伸到喜馬拉雅山脈,橫跨歐亞非,影響面積廣泛。
  • 中國地震帶-搜狐新聞
    地震帶基本上在板塊交界處。在地震帶內震中密集,在帶外地震的分布零散。地震帶常與一定的地震構造相聯繫。  中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
  • 蘇州平均每年發生十幾次小地震 沒有破壞性
    地震,像颳風、下雨、閃電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7級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災害的地震約十幾次,不過絕大多數地震發生在無人區,不會對人類造成災害。但是如果發生在人口密集區、經濟發達地區,會帶來巨大的人員、財產損失。蘇州會發生地震嗎?
  • 河北唐山4.8級地震 中國地震帶分布圖詳解
    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臺灣 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華北地震區"。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江蘇、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在五個地震區中,它的地震強度和頻度僅次於"青藏高原地震區",位居全國第二。由於首都圈位於這個地區內,所以格外引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