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到底有多可怕?十五級地震是否可以毀滅地球?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震是一種極其普通和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但由於地殼構造的複雜性和震源區的不可直觀性,關於地震特別構造地震,它是怎樣孕育和發生的?其成因和機制是什麼的問題,至今尚無完美的解答。
但目前科學家也比較公認的解釋是,構造地震是由地殼板塊運動造成的。據統計,全球有百分之八十五的地震發生在板塊邊界上,僅有百分之十五的地震與板塊邊界的關係不那麼明顯,而地震帶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帶,在地震帶內地震密集,在地震帶外地震分布零散。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包,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南下至中國臺灣省,在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紐西蘭。這裡是全球分布最廣,地震最多的地震帶。所釋放的能量約佔全球的四分之三。
歐亞地震帶從地中海向東一至今中亞至喜馬拉雅山,然後向南京、中國橫斷山脈,過緬甸呈弧形,轉向東至印度尼西亞兩。外一支從中亞向東北延伸至勘察加,分布比較零散,大洋中及地震活動帶自地震活動帶蜿蜒於各大洋中間,幾乎彼此相鄰,總長約六萬五千公裡,寬約一千到七千公裡,其軸部寬一百公裡左右,大洋中及地震活動帶的地震活動性較之前兩個帶要弱得多,而且均為淺源地震,尚未發生過特大的破壞性地震。
據統計,地球上每年發生大大小小的地震大約有五百萬多次,並非世界上所有的地區都會發生地震。其中絕大多數太小或太遠,以至於人們感覺不到,真正能夠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地震,大約有十幾二十次,能夠造成特別嚴重災害的地震大約有一兩次,他被公認為地球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
一九六零年五月二十一號下午三時,智利發生了九點五級大地震,又稱為瓦爾迪維亞大地震,是迄今地震觀測史上,由儀器記錄到的震級最大的地震,從這一天到五月三十號,該國連續遭受數次地震襲擊。地震期間六座死火山重新噴發,三座新火山出現,這次大地震還引發了二十世紀最大的一次海嘯,掀起的浪潮高達二十五米,跟日本和菲律賓的東部沿海地區造成了嚴重的損害。如此大範圍的災難造成的死亡人數和經濟損失是無法估計的。
經過智利海岸線下的斷層帶出現了長約一千千米的斷層,斷層兩側的構造板塊互相交錯,滑移了二十到三十米,短短幾分鐘內釋放出來的能量已經接近地球在單獨一次地震中可以釋放能量的上限。震級是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根據地震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由級來表示。震級的標度最初是美國地震學家裡克特在一九三五年研究加利福尼亞地方性地震時提出,的規定以震中至一百公裡處標準地震儀的常用對數為該地震的震級,後來發展為遠臺及非標準地震儀記錄經過換算也可以用來確定震級。
震級分面波震級、體波震級、近震震級等不同類別,彼此之間也可以換算。用裡克特的測算方法計算,到兩千年已知的最大地震沒有超過八點九級的,最小的地震則可以用高倍率的威震夷威特到負三級,按震級的大小又可劃分為超威震、威震、弱震或稱小震、強震或稱中震和大地震等。弱震震級小於三級,如果震源不是很淺,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察覺,有感地震震級等於或大於三級,小於或等於四點五級。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中強震震級大於四點五級,小於六級,屬於可造成破壞的地震,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強震震級等於或大於六級,其中震級大於等於八級的,又稱為巨大地震。一般情況下,僅就烈度和震源震級間的關係來說,震級越大,震源越淺,烈度也越大,一般震中這個破壞最重烈度最高,這個烈度稱為震中烈度。
從震中向四周擴展,地震烈度逐漸減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他所造成的破壞在不同的地區是不同的,即一次地震可以劃分出好幾個烈度不同的地區,就像一顆炸彈爆炸後近處與遠處破壞程度不同道理一樣,炸彈的炸藥量好比是震級,炸彈對不同地點的破壞程度好比是烈度,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夠引起巨大的波浪成為海嘯,在大陸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會引發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對於同樣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樣,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範圍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壞性地震如一九七六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十二公裡,地震釋放的能量決定地震的震級,釋放的能量越大,震級越大,地震相差一級,能量相差約三十倍,震級相差零點一級,釋放的能量平均相差一點四倍。
一九九五年,日本大阪神戶七點二級地震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一千顆二戰時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放的原子彈能量。據測算八級地震大約相當其釋放的能量相當於五千六百顆廣島原子彈爆炸所產生的能量。而十五級地震可能是真的可以毀滅地球,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