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與防震減災小知識

2020-11-23 央視網

  1.地球內部結構如何:

  答:地球內部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

  2.什麼是地震:

  答:地球內部緩慢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或人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振動叫地震。

  3.什麼是震源:

  答:地球內部發生地震的地方。

  4.什麼叫震中?什麼叫震中距?

  答: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點稱為震中。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點的距離稱為震中距。

  5.什麼是震源深度?何為淺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

  答:從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離叫震源深度。

  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公裡以內,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過300公裡,震源深度在70-300公裡的為中源地震。

  6.世界上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有多深?那些地方深源地震多?

  答:1934年6月9日的印尼蘇拉西島東的地震,震源深度達720公裡

  深源地震在環太平洋深海溝地區最多,我國東北部有深源地震、臺灣以東海域有中深源地震活動。

  7.根據成因可將地震分為幾種?

  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三類。人工地震有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動,水庫蓄水引起的地震等。

  8.何為構造地震?有何特點?

  構造地震是由地球內部構造運動導致巖層斷裂而引起的天然地震,與地質構造體系關係密切,多分布於地下5—30公裡的地殼內。其特點是地震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破壞力強,並且有重複性。構造地震佔全球地震的90%以上。

  9.何謂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爆發而引起的天然地震,火山地震的持續時間短,影響範圍小,震源深度不超過10公裡。

  10.何謂陷落地震?

  天然原因形成的地下巖洞頂蓋支撐不住巖層的重壓甭塌形成的地震。

  11.何謂地方震、近震、遠震?

  震中距在100公裡以內,為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裡—1000公裡為近震,震中距在1000公裡以上的為遠震。

  12.震級為尺度,何謂有感地震、破壞性地震、大地震、微震?

  震級小於3級稱微震,震級在3級以上的稱有感地震,震級在5級以上的稱破壞性地震,震級超過7級的稱大地震。

  13.什麼是震級?

  震級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級,它與震源釋放能量多少有關,能量越大,震級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震級相差一級,能量相差33倍。

  14.何謂地震烈度?影響地震烈度的因素有那些/

  地震對某一地區的影響和破壞程度稱烈度。一般而言,震級越大,烈度就越大。同一次地震,震中距不同烈度就不一樣,影響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級、震中距外,還與地址構造,地面建築物抗震性能等因素有關。

  15.中國地震烈度表表述的各烈度的判別標準是什麼?

  16.何謂地震波?

  地震波是地震發生時產生於地球內部的彈性波,是地震釋放能量的方式。

  17.地震波的種類?有何特點?

  地震波有體波和面波,體波有分為縱波和橫波

  橫波的振動方向與波前進方向垂直,在地面上表現上表現為左右搖晃,縱波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一致,在地面上反映了上下跳動(顛、簸)的振動。二者相比,縱波傳播的速度比橫波快,所以,一般地震發生後感覺到上下跳動,其次才是左右搖晃。另外,橫波振幅比縱波大,破壞力大。橫波的水平晃動力是造成建築物破壞的主要原因。

  18.震級和烈度的含義有何不同?

  震級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跟地震釋放的能力多少有關,而烈度反映是地面受到的影響和破壞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烈度則各處不同,烈度不僅同震級有關,同時還跟震源深度、震中距的遠近以及地震波通過介質條件等多種因素有關。

  19.一年中地球上發生多少次地震,破壞性地震有多少?

  全球每年有五百多萬次,其中破壞性地震一千多次,七級以上的大地震十幾次。

  20.世界那些地方地震多?

  世界地震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帶:

  (1)環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經千島群島、日本列島南下經我國臺灣再到菲律賓轉向東南,達紐西蘭。

  (2)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從印度尼西亞西部經緬甸至我國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脈,越過帕米爾高原,經中亞細亞到達地中海及其沿岸。

  21.地震帶發源於多深的地方?

  世界上大多數地震的震源多分布在地下5---30公裡這一帶。

  22.世界上最大的地震是那一次?

  目前記錄到最大的地震還沒有超過8.9級地震,,1960年5月22日南美智利發生的8.9級地震,1906年1月31日南美厄瓜多----哥侖比亞邊界附近近海中和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陸東邊海中也曾發生8.9級地震。

  23.我國發生過多少次8級以上的大地震,試舉三例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據現有資料統計發生8級以上地震17次,1679年9月發生在河北省三河的8級地震;1920年12月發生在海源的8.5級大地震;1927年5月發生在甘肅省古浪的8級地震;1950年8月發生在西藏察隅的8.5級地震,1972年1月發生在臺灣東邊海中的8級地震。

  24.我省發生過幾次7級以上的地震,舉出四例

  共發生過5次。1679年發生在三河的8級地震;1830年發生在磁縣的7.5級地震;1966年發生在邢臺的7.2級地震;1976年發生在唐山的7.8級地震;1976年發生在灤縣的7.1級地震.

  25.我國有那些主要的地震帶?

  我國東部的主要地震帶有城—廬江地震帶,河北平原地震帶,汾渭地震帶,燕山---渤海地震帶,東南沿海地震帶等;西部有北天山地震帶,南天山地震帶、祁連山地震帶、崑崙山地震帶和喜馬拉雅山地震帶;中部為南北地震帶,貫穿中國;另外還有臺灣地震帶,它是西太平洋地震帶的一部分。

  26.華北地區有那些地震帶?

  地震帶是地震發生較多的又教強烈的地帶,華北地區的地震帶有河北平原地震帶、汾渭地震帶、燕山---渤海地震帶、廬地震帶。根據地質力學的觀點,我國大致可分為20個地震帶。

  1.臺灣帶;2.閩粵沿海帶;3.東北深震帶;4.營口-郯城-廬江帶;5.河北平原帶;6.海原-松潘-雅安帶;7.山西帶;8.渭河平原帶;9.銀川帶;10.蘭州-天水帶;11.河西走廊帶;12.馬邊-巧家-通海帶;13.冕寧-西昌-魚?帶;14.騰衝-瀾滄帶;15.哀牢山帶;16.爐霍-乾寧帶;17.花石峽帶;18.拉薩-察隅帶;19.西藏西部帶;20.天山帶。

  27.世界上第一臺地震儀是誰發明的?簡述地震儀的發展概況?

  世界上第一臺地震儀是在公元前132年,我國科學家張衡發明的,叫做侯風地動儀。

  近代的地震儀在18世紀90年代才製作成,其原理與侯風地動儀基本相似,地震儀發展很快,種類繁多,現有長、短周期等各種類型,並已實現了無線遙測、磁帶記錄、數位化等。靈敏度從放大幾倍到千倍、萬倍、十萬倍乃至百萬倍不等,周期範圍從0.05秒到100秒.

  28.什麼是地震預報?分幾種?

  地震預報是對未來破壞性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及地震影響的預測,預報分長期預報、中期預報、短期預報和臨震預報。

  29.地震長期預報的內容是什麼?

  地震長期預報是指幾年到幾十年或更長時間內的地震危險性及其影響的預測。包括全國或區域性的地震區劃;建設規劃及工程場地的地震烈度,地震地面運動參數、地震小區劃和震害預測;全國或區域性的地震活動趨勢大預測。

  30.什麼是地震中期、短期和臨震預報?

  地震中期預報是指幾個月到幾年內將要發生破壞性地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的預報;

  地震短期預報是指幾天到幾個月內將發生破壞性地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的預報;

  臨震預報是指幾天之內將要發生破壞性地震的預報或警報;

  31.我國成功的預報了哪幾次地震?

  曾成功的預報了1971年3月23日、24日新疆烏恰縣的兩次地震;1975年2月4日遼寧海城7.3級地震;1976年5月29日雲南龍陵、潞西7.5級地震、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平武7.3級地震。尤其是海城7.3級地震,全世界公認,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5年7月12日雲南孟漣發生7.3級地震,雲南省地震局7月11日向地、縣幹部會匯報,並請地方政府採取措施,大大減輕了損失,受到雲南省政府及國家地震局的嘉獎。

  32.我國地震預報的法規由那一級領導批准,何時批准,國家地震局何時發布的?

  確由國務院1988年6月7日批准,1988年8月9日由國家地震局發布。

  33.我國地震預報的法規的意義是什麼?

  為了加強對地震預報的管理,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和國家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

  35.地震有前兆馬?

  有、巖體在地應力作用下,在應力應變逐漸積累、加強的過程中,回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質發生物理、化學、生物、和氣象等一系列異常變化。我們稱這些與地震孕育、發生有關聯的異常變化現象為地震前兆。自1966年邢臺地震以來,我國已在70次中強地震以上地震前記錄到1000條前兆異常。

  36.地震前兆異常分幾類?

  可歸為10大類,分別是:地震學前兆、地殼形變、重力、地磁、地電、水文地球化學、地下流體(水汽、氣、油)動態、應力、應變、氣象異常以及宏觀前兆異常。

責編:周忠孝

相關焦點

  • 防震減災實用知識 - 防震減災實用科普
    防震減災實用知識 來源: 南通市建設局 發布時間:2018-05-21 字體:[ 大 中 小 ] 防震減災實用知識讀本 前 言 一、認識地震 1.
  • 防災減災宣傳周丨防震減災小知識,你get到了嗎?
    防災減災宣傳周丨防震減災小知識,你get到了嗎? 文章推薦進賢縣「在彰顯省會擔當中,挑重擔、勇爭先、我們怎麼幹」有獎徵集「金點子」活動截止時間為6月底,歡迎您的踴躍投稿,詳情連結:(點擊查看)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
  • 防震減災實用知識
    防震減災實用知識 來源: 南通市建設局 發布時間:2018-05-21 字體:[ 大 中 小 ] 防震減災實用知識讀本 前 言 一、認識地震 (二)學校開展防震減災科普教育活動的重要性 增強民眾防震減災意識,是減輕地震災害影響的重要和有效途徑。長期以來,我國缺乏必要的防震減災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公眾防震減災意識很淡薄,中小學校舍抗震能力薄弱,學生缺乏地震應急知識和能力,這些問題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帶給了我們沉痛的教訓。
  • 通州:新華街道開展普及防震減災知識講座
    近日,為進一步推動「防震減災 全民參與」理念深入人心,完善災情預報體系,健全防震減災機制由通州區地震局與防災科技學院聯合主辦的防震減災科普知識講座在新華街道如意社區活動室如期開展。如意社區「防震減災 全民參與」知識講座現場講座由防災科技學院資深老師進行講解,圍繞「認識地震」、「地震災害」、「減輕地震災害」三大板塊進行,分別向居民講解了中國地震的特點、地震災害和特點以及如何減輕地震災害。講座中還介紹了地震監測預報、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建築物抗震設計以及地震應急演練的防震減災3+1工作體系。
  • 防震減災 從我做起
    ——烏魯木齊市自然資源局「訪惠聚」工作隊與新東街社區共同開展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活動 給小學生講解防震減災知識。 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為切實普及防災減災和避險互救知識,烏魯木齊市自然資源局駐天山區勝利路片區新東街社區「訪惠聚」工作隊與新東街社區共同在轄區開展了主題為「防震減災 從我做起」的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活動。 活動中,社區幹部通過宣講防災減災知識、發放防震減災科普畫冊等多種方式,普及推廣暴雨洪澇、地震及家庭火災等常見災害預防、自救、互救的防災減災知識。
  • 四川防震減災宣傳報導工作
    多年以來,四川新聞廣電部門組織協調全省報刊出版單位、廣播電視播出機構,採取有力有效措施,通過多種形式,紮實開展地震災害預防和防震減災宣傳工作。印發《關於做好防震減災宣傳報導的通知》,要求省內報刊、媒體協同當地宣傳部門將防震減災宣傳納入宣傳工作內容整體推進,充分發揮網絡、APP客戶端、微信等新媒體傳播渠道作用,通過門戶網站、重要新聞網站等進行廣泛宣傳。
  •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承擔本級人民政府抗震救災指揮機構的日常工作。  第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增強公民的防震減災意識,提高全社會的防震減災能力。  第八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依法參加防震減災活動的義務。
  • 再添防震減災 科普示範學校
    本報訊 近日,在海南省地震局與省教育廳共同組織開展的海南省2020年度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的申報認定工作中,海口市第二中學、五源河學校、瓊山椰博小學、美蘭實驗小學、蒼西小學被認定為海南省2020年度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截至目前,海口市共有20所學校被認定為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
  • 廈門2020年初建成專業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
    在由廈門市地震局主辦、萬舜匯·誠毅科技探索中心承辦的是次啟動儀式上,主辦方稱,廈門市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已於今年啟動建設,將在誠毅科技探索中心建設一個專業化的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基地將於2020年初對外開放,成為廈門民眾認識地震、學習應急避險技能的專業場所。廈門市曙光救援隊受邀到場分享搶險救災經歷,教授青少年自救技能。
  • 防震減災 為你守候——地震系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微電影(微視頻...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防震減災 為你守候》通過回顧近十年陝西省防震減災事業取得的長足發展和地震部門日常工作點滴,反映地震系統幹部職工,特別是基層一線幹部職工奮發圖強、積極進取、愛崗敬業同時,從不同角度展現防震減災工作的主要內容,向公眾傳遞地震科學知識,提高社會防震減災關注度,弘揚科學防震減災意識。本片由陝西省地震局報送。
  • 斜體大樓4D影院 防震減災開放日讓你感受地震那一刻
    齊魯網濟南5月9日訊今年的5月12日是汶川8.0級地震十周年紀念日,也是我國第10個「防災減災日」,為普及防震減災和自救互救知識,提高社會抵禦地震災害的能力,山東省地震局將在5月12日當天開展防震減災科技園開放日活動。5月9日,記者提前探館,身臨其境感受模擬地震帶給人們的直接感。
  • 安遠縣九龍小學開展「5.12」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教育活動
    中國江西網贛州訊 通訊員杜曉紅報導:又是一年「5.12」,今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日,也是我國第十個防災減災日。為了讓全校師生掌握必要的防震減災知識,在遇到地震時更加從容的應對,近日,安遠縣九龍小學開展「5.12」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教育活動。
  • 「防震減災宣傳周」提高災害防治能力 構築生命安全防線
    新華街街道舉辦防震減災科普活動7月28-29日,新華街街道辦事處轄區內社區舉辦防震減災科普活動,在活動現場,社區黨員志願者向居民發放宣傳手冊300餘份,懸掛宣傳條幅6條,普及推廣暴雨洪澇、地震及家庭火災等常見災害預防、自救、互救的防災減災知識,減輕社區的災害風險,提升基層的減災能力,同時積極解答居民的疑惑,提醒他們多多關注「防災減災」小知識,學會保護自己。
  • 全國防震減災日,談談地震「冷」知識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5月12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今天是全國防震減災日,地震災害是重大自然災害風險防範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顛覆性因素。據統計,1900年以來的120年裡,全球共發生8.0級以上特大地震106次,造成超過220萬以上人員死亡,你一定知道地震,但可能不知道那些有關地震的冷知識,聽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非天然地震研究室主任蔣長勝來講講吧!「月震」、地震大不同蔣長勝介紹,不僅在地球上會發生地震,在月球上也會發生月震。
  • 滁州市地震局開展防震減災科普宣傳「進軍營」活動
    12月2日,市地震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陳傳慧、調研員周明權帶領局機關有關科室和二級機構負責人,來到三界某訓練基地,開展防震減災科普宣傳「進軍營」活動。 陳傳慧總工程師一行首先為訓練基地的官兵們送去了《城鄉地震應急避險手冊》、《前兆宏觀異常現象》、《地震科普知識300問》等地震科普資料,並仔細講解了地震產生機理、地震三要素、常見地震災害情況等地震科普常識。隨後,市地震臺負責人還就滁州市及周邊地質構造情況和我市歷史震情,向官兵們簡要分析了我市地震趨勢,科普了當前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工作和地震科技創新發展情況。
  • 北海市地震監測預報中心檢查指導市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開展運維...
    1月6日,北海市地震監測預報中心到市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檢查指導運維工作。檢查組聽取了教育基地2020年度組織宣傳工作情況的匯報,並對基地互動區和3D影視廳配套設施設備運行情況進行了檢查,同時調研科普展區宣傳知識內容,為下一步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知識點更新做資料收集。
  • 山東防震減災科普廣度深度不斷提升,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取得長
    在位於濟南市歷城區的山東省防震減災科技園內,來自山東省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的36名隊員正在省地震應急救援訓練基地進行訓練。山東省地震應急救援訓練基地隸屬於山東省地震局,是目前國內地震救援技能培訓三大基地(北京、蘭州、山東)之一,同時也是目前全國唯一的省級地震災害專業訓練接地,為省市縣三級培育和鍛鍊強有力的地震應急救援力量。園區佔地面積200餘畝,建築面積約30000平方米。
  • 市防震減災中心在全省2020年度市級地震業務考核中奪冠
    近日,從山西省地震局獲悉,在全省2020年度地震業務考核中,市防震減災中心榮獲綜合考核第一名,同時獲監測預報、震害防禦、公共服務3個單項工作先進。去年以來,市防震減災中心堅持黨建引領,聚焦主責主業,高質量推進防震減災各項工作。
  • 第四屆全國防震減災科普講解大賽決賽在廈門舉辦
    央廣網廈門7月28日消息(記者陳庚 通訊員陳暉 滕欽祥)作為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重點科普活動之一,第四屆全國防震減災科普講解大賽決賽28日在廈門市集美區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30名選手同臺競技,在激烈比拼中分享傳播防震減災知識。
  • 養正小學多措並舉開展防震減災安全教育
    講座現場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劉慧慧 通訊員 孫子涵 煙臺報導  為切實提高全校師生防震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近日,煙臺市芝罘區養正小學邀請煙臺市應急局一級主任科員宮秀春到校指導地震科普工作,並為全體師生開展了以「知識守護生命」為題的防震減災專題講座。
  • 樂山市「五著力一加強」謀劃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
    日前,樂山市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印發《樂山市 2021 年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工作方案》,以「五著力一加強」為重點任務,突出針對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積極謀劃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一是突出針對性提升薄弱環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