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科技熱詞來啦!|嫦娥五號|月球樣品實驗室|深空探測|月球...

2021-01-08 騰訊網

2020年12月的科技圈什麼最火?「596科技熱詞」告訴你

「596科技熱詞」是「596雲網」利用全球主動發現技術發現的十個科技熱詞,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月內科技領域最受關注的熱點信息,幫助創新主體方便、快捷地掌握科技動態。

12月十大科技熱詞已出爐,快來圍觀~

本文約19000字,閱讀時間30-40分鐘。

NO.1 月球軟著陸器

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等在降落過程中,逐漸減低降落速度,使得太空飛行器在接觸地球或其它星球表面瞬時的垂直速度降低到很小,最後不受損壞地降落到地面或其他星體表面上,從而實現安全著陸的技術。

【相關機構】

1.企業

SpaceX

藍色起源(Blue Origin)

Dynetics

Astrobotic

SpaceIL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特能集團華豐公司

2.研究機構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

中山科學與技術研究院

華中科技大學自動化學院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三十五所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六研究院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

北京航天動力研究所

【相關專家】

胡浩,歷任中國航天總公司科研局系統工程處處長,國防科工委系統工程一司處長、副司長。2008年3月任國家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防科技工業局月球探測工程中心主任(正局級)、法定代表人。2008年3月當選第十一屆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甘肅)。

彭兢,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副總設計師。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力學專業。畢業後2005年來到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主要工作是設計深空探測器。攻克多項關鍵技術難題,為確保嫦娥五號圓滿落月返回提供技術支撐。

王徵,現任中國航天科工三院三十五所導航總體技術研究室主任設計師。γ關機敏感器研製團隊技術負責人。

【相關資訊】

1.嫦娥五號實現月面軟著陸,成為中國第三個成功實施月面軟著陸的探測器

中國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在太空中飛行一周後,肩負「落月挖土」重任的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於12月1日深夜歷經主動減速、快速調整、接近、懸停避障、緩速下降和自由下落等步驟後,成功實施在月面預定區域的軟著陸。

2.嫦娥五號成功落月,航天科工「γ指令員」立功

當嫦娥五號從環月飛行轉到月面著陸工作階段時,通過開啟發動機控制自身向月球緩慢下降,隨著落月過程的開始,置於嫦娥五號底部的γ關機敏感器便實時測量嫦娥五號與月面的距離。當γ關機敏感器探測到距月面不到5米高度時,發出關機指令關閉軌控和姿控發動機。這個關機指令的發出,是實現「嫦娥落月」的關鍵動作,這一瞬間,決定著「落月」任務的成敗。隨著發動機反推力的撤離,探測器減速慢行「軟著陸」,嫦娥姿態優美地「翩然」落月。

3.到底由誰來造載人月球著陸器?NASA將於2021年2月三選一

12月28日,埃隆·馬斯克旗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傑夫·貝索斯旗下太空公司藍色起源以及總部位於美國阿拉巴馬州亨茨維爾的創企Dynetics,都在等待美國宇航局在2021年初做出一項重大決定,即從三家公司中選出一家來建造月球載人著陸器。這三家太空公司是在2020年4月份被選中的,他們已經於12月初提交提案。NASA已經表示,它可能會挑選其中的一到兩個設計方案。這關係到美國月球探測和重返月球「阿耳忒彌斯」計劃的未來。該機構的目標是到2024年將人類再次送上月球。

NO.2 月壤

月球土壤(lunar soil)是指月球上所特有的土壤,研究發現,月壤中存在天然的鐵、金、銀、鉛、鋅、銅、銻、錸等礦物顆粒。

【相關機構】

1.高校

中國科學院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2.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月球樣品實驗室

國家天文臺月球與深空探測研究部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

國家航天局

【相關專家】

肖龍,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行星科學研究所所長。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副主任,行星地質探測與研究分中心主任、我國深空探測科學目標論證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南極隕石專家委員會委員。「礦物巖石學」國家級教學團隊骨幹成員,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嫦娥三號科學應用研究核心科學家團隊責任科學家。長期從事巖石學、礦物學和月球與行星地質的教學與科研,牽頭創建了國內第一個「行星地質與化學」博士點,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和國防科研項目30餘項,開展了月球和火星隕石樣品的研究、月球和火星地質研究、月球著陸區選址和嫦娥探測數據的分析處理工作、研製了多種模擬月壤用於月面取樣試驗。在Science, Nature Geosciences,Earth-Sciences Reviews等國際、國內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

歐陽自遠,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被譽為「嫦娥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簡稱UIC)榮譽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國際院士聯合體第一主席,長期從事地球化學、天體化學、比較行星學、地外物體撞擊地球誘發生態環境災變與生物滅絕等研究,其學術成果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等。

李春來,國家天文臺副臺長、月球與深空探測研究部主任;中科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副總設計師;探月工程一期、二期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兼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理事,中國宇航學會深空探測專業委員會委員,多種學術雜誌編委等職。2019年5月16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宣布,由該臺研究員李春來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嫦娥四號探測數據,證明了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存在以橄欖石和低鈣輝石為主的深部物質。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布了這一重大發現。

【相關資訊】

1. 「嫦娥」歸來 ,「月壤」入新家

12月17日晚上,嫦娥五號返回器回到了它的誕生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12月19日上午,國家航天局局長、探月工程總指揮張克儉向中科院院長侯建國移交了嫦娥五號樣品容器,交接了樣品證書,標誌著嫦娥五號任務由工程實施階段正式轉入科學研究新階段。這之後,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被送入位於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的月球樣品實驗室——這也是我國首個月球樣品實驗室。至此,嫦娥五號任務採集月球樣品正式「安家落戶」。

2.嫦娥五號計劃採集2000克月球樣品,為何只帶來1732克

探月與航天總局對此稱,當嫦娥五號著陸器成功著陸月球表面後,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地形勘探、鑽取和表取、封裝等工作,雖然設定了2000克的採樣量(為了提高採樣的可靠率及樣品的多樣性,嫦娥五號計劃通過鑽取和表取來採集樣本,表取是指通過機械臂和機械爪的配合來獲取月壤,鑽取是通過特殊的鑽頭鑽到月表一下兩米的位置把深層的月壤取回,初步的計劃是鑽取500克、表取1500克)。雖然本次任務採回了1732克樣本,但這個數字並不能作為衡量任務成敗的一個標準。嫦娥五號到達的位置是在月球表面最大的月海,其形成年齡不到20億年,是一個相對比較年輕的地區。與其他國家之前的採集位置不同,他們所採集的月壤位置都是來自月球正面中低緯度的月海區域,其形成年齡集中在32-46億年前,採擷歸來的月壤少了這麼多也可能是因為月壤不同地區的密度不同,和地球上一樣,形成的時間越長,土壤的密度越大,反之,形成的時間越短密度越小。

3.月壤會贈給美國嗎?中方正面回應:不是中國不給,而是NASA要不了

日前,對於中國是否會將嫦娥五號從月球上「挖」過來的月壤樣本部分贈與美國一事,中國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對此予以公開答覆稱,在《外空條約》下,中國願意積極將月壤樣本與世界各國志同道合的機構和科學家共享。遺憾的是,在美國政府於2011年通過的「沃爾夫條款」失效前,包括NASA、美國國務院科學委員會等美國官方機構與中國在航天上的往來合作遭到了美國法律的限制,中美雙方在研究月壤上的阻力來自美方。

NO.3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一種碳氧化合物,化學式為CO₂,化學式量為44.0095 ,常溫常壓下是一種無色無味或無色無嗅而其水溶液略有酸味的氣體,也是一種常見的溫室氣體 ,還是空氣的組分之一(佔大氣總體積的0.03%-0.04% )。在物理性質方面,二氧化碳的熔點為-56.6℃,沸點為-78.5℃,密度比空氣密度大(標準條件下),溶於水。在化學性質方面,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不活潑,熱穩定性很高(2000℃時僅有1.8%分解),不能燃燒,通常也不支持燃燒,屬於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因與水反應生成的是碳酸,所以是碳酸的酸酐。

【相關機構】

1.企業

湖南凱美特氣體股份有限公司

中糧生物化學(安徽)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川化股份有限公司

無錫威孚高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制氧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國家電投集團遠達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華特氣體股份有限公司

2.研究機構

四川省二氧化碳礦化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中科院低碳轉化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

中國石化-四川大學CCU及二氧化碳礦化利用研究院

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二氧化碳地質埋存及儲氣庫建設研究中心(東北石油大學)

南化集團研究院氣體淨化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北京大學清潔能源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3.學會、協會

中國化學會

中國工業氣體工業協會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

中國製冷學會

ICE智慧環保協會

【相關專家】

陳建東,能源經濟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省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特聘顧問(第一屆),四川省人大財經委特聘諮詢專家。2012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5年入選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2018年入選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018年四川省社會科學高水平研究團隊立項(省部級團隊,主持),2019年入選西南財經大學「光華英才工程」特聘教授。以第一作者《自然》旗下期刊《科學數據》(Scientific Data)雜誌發表了名為《1997-2017年中國縣級二氧化碳排放和陸地植被固碳測算》(County-level CO2 emissions and sequestration in China during 1997–2017)的文章,該文章首次系統測算了中國1997至2017年縣級二氧化碳排放和陸地植被系統固碳量的數據,彌補了當前基礎數據的不足,對於當前中國國家層面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等目標和制定更加微觀的減排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文章關於植被固碳的研究開啟了中國植被固碳研究的新領域。該研究的學術價值還在於研究的視角和方法對於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和植被固碳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王獻紅,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科院生態環境高分子材料重點實驗室主任,二氧化碳基塑料研究組組長。目前擔任「高分子學報」副主編,同時擔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學科委員會委員。榮獲「國家自然基金委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基金委創新團隊負責人」等。

Richard J. Chalaturnyk,加拿大艾爾伯塔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巖土力學系資深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兼任能源模擬巖石力學板塊主席(原Foundation CMG)和阿爾伯塔工業研究院非常規能源開發主席。主要致力於非常規能源開發、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研究。Richard教授負責了多個全球領先的重點實驗室工作,如高溫高壓油藏巖石力學研究中心、加拿大第一個高速離心機實驗室、用於研究裂縫中多相流的3D和4D巖心列印實驗室。Richard教授同時也是二氧化碳封存技術的先驅,曾以主席身份參與制定了加拿大二氧化碳封存標準,並主持IEA GHG Weyburn-Midale以及Aquistore二氧化碳封存項目。Richard教授還是加拿大頁巖氣開發與研究項目的專家組成員之一。

【相關資訊】

1.牛津大學:將二氧化碳轉化為航空燃料

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使用新型鐵基催化劑將二氧化碳轉化為航空燃料,他們希望這種方法最終可用於減少航空旅行的碳足跡。該最新研究結果論文,題為:「使用有機燃燒合成的鐵-錳-鉀催化劑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噴氣燃料」,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2.科學新技術:捉住空中的二氧化碳,每年減少23億噸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實際功用可能比它所產生的負面影響要多。西班牙《世界報》在報導中寫到,二氧化碳能被應用於工業領域,它能被加工整合成燃料,也可以被製成可再生產品。人類若能管住自己,控制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實現「淨零排放」指日可待。報導稱,負排放技術(NET)能夠幫助人類。從理論角度來看,採用這一技術能有效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如此能減輕森林、海洋的壓力。對此,研究人員指出,推廣使用負排放技術存在兩大難點,一是成本問題,大家都想實現雙贏,但如何進一步精簡成本是我們目前所面臨的一大難題。此外,能被投入使用的時間也很重要。目前,負排放技術並不是很成熟,何時投入、如何投入成為科研人員十分關心的問題。

3.抓緊啟動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

12月22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莊國泰表示,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以制訂實施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為抓手,強化能耗總量和強度雙控,推動部分地區碳排放率先達峰。具體將採取以下舉措,包括: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實施終端用能清潔化替代,鼓勵推行國際先進的能效標準,加快工業、建築、交通等領域清潔低碳能源替代,加大綠色低碳改造力度;深化低碳試點示範,推進近零碳排放示範工程和零碳示範區建設,引導居民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強氣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加強氣候變化風險評估與應對,制定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主動適應氣候變化;加快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立法;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全面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

NO.4 核聚變

核聚變(nuclear fusion),又稱核融合、融合反應、聚變反應或熱核反應。核是指由質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在一定條件下(如超高溫和高壓),只有在極高的溫度和壓力下才能讓核外電子擺脫原子核的束縛,讓兩個原子核能夠互相吸引而碰撞到一起,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如氦),中子雖然質量比較大,但是由於中子不帶電,因此也能夠在這個碰撞過程中逃離原子核的束縛而釋放出來,大量電子和中子的釋放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巨大的能量釋放。這是一種核反應的形式。原子核中蘊藏巨大的能量,原子核的變化(從一種原子核變化為另外一種原子核)往往伴隨著能量的釋放。核聚變是核裂變相反的核反應形式。科學家正在努力研究可控核聚變,核聚變可能成為未來的能量來源。核聚變燃料可來源於海水和一些輕核,所以核聚變燃料是無窮無盡的。人類已經可以實現不受控制的核聚變,如氫彈的爆炸。

【相關機構】

1.企業

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新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美國通用原子能公司(General Atomics)

英國託卡馬克能源公司(Tokamak Energy)

美國勞倫斯維爾等離子體物理公司(LPPFusion)

2.研究機構

國家原子能機構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

3.學會、協會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

中國核協會

中國核學會

【相關專家】

鍾武律,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現任中國環流器二號A物理實驗協調人、中國聚變工程試驗堆總體組學術秘書,長期從事磁約束核聚變等離子體物理研究與診斷研發工作,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Nuclear Fusion》等國際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SCI論文40餘篇,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會議上作大會特邀、邀請和口頭報告10餘次。曾獲亞太等離子體物理「傑出青年科學家獎」,第十八屆「蔡詩東」全國等離子體物理獎、第十四屆四川省青年科技獎、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各一項、中核集團科學技術一等獎和三等獎各一項。

王豐,國際聚變能組織(ITER)項目核心物理模擬研究團隊成員。主要從事聚變等離子體中高能粒子與磁流體不穩定性相互作用的數值模擬研究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了一項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一項中國博士後基金;作為主要參與人,參與完成了科技部973、國家磁約束聚變能發展研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項目。

段旭如,現為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長,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核聚變堆技術首席專家。曾為國際託卡馬克物理研究(ITPA)協調委員會、國際磁約束核聚變專家委員會等多個學術組織成員。長期從事磁約束核聚變研究,在託卡馬克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及診斷等領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發表論文100多篇,多次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做大會及邀請報告。

【相關資訊】

1.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在成都雙流的中國環流器指揮控制中心裡,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裝置正式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新建成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於2009年由國家原子能機構批覆立項,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設計建造,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在我國核能發展實施「熱堆-快堆-聚變堆」三步走戰略中,將聚變能作為解決能源問題的最終一步。開發核聚變能不僅是解決我國能源戰略需求的途徑,對我國未來能源與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2.英國向全球首座核聚變電站邁進

12月2日,英國政府邀請全國各地的社區自願為核聚變反應堆原型選址,這將是第一個將電力投入電網的反應堆。這個名為「能源生產球形託卡馬克」(STEP)的項目於去年啟動,最初5年投入2.22億英鎊用於設計開發。負責監督這項工作的英國原子能管理局(UKAEA)表示,STEP最早可能在2032年開始建設,2040年開始運營。

3.韓國KSTAR核聚變裝置在1億度下運行20秒,打破世界紀錄

KSTAR被稱為「韓國太陽」,該裝置此前於2019年能夠在 1億度下運行8秒。韓國KSTAR採用了特殊的超導電磁鐵,能夠長時間約束等離子體。KSTAR研究中心主任表示,「1億度超高溫等離子體的長時間運行技術是實現核聚變的核心課題,此次KSTAR 將超高溫等離子體保持20秒,是人工核聚變長時間運行的重要轉折點。」

NO.5 阿雷西博

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正式名稱是阿雷西博天文臺(英文:Arecibo Observatory),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單面口徑射電望遠鏡。位于波多黎各。由史丹佛國際研究中心、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與康奈爾大學管理。該望遠鏡直徑達305米。阿雷西博望遠鏡是固定望遠鏡,不能轉動,只能通過改變天線饋源的位置掃描天空中的一個帶狀區域。2020年12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確認,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的平臺一夜之間坍塌,沒有人員傷亡報告。

【建設、運行單位】

史丹佛國際研究中心

康奈爾大學

美國國際斯坦福研究協會(SRI)

宇宙空間研究組織(USRA)

波多黎各城市大學(UMET)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

【重要成就】

1.脈衝星的行星

在另一恆星周圍發現的第一顆行星是三顆小的巖石行星,它們圍繞著脈衝星PSR B1257+12運行。1990年,阿雷西博正在維修,所以它只能盯著天空的一個地方。在觀測過程中,地球的自轉使PSR B1257+12掠過瞭望遠鏡的視野。脈衝星射電脈衝到達時間的小波動表明,這顆恆星是由於看不見的行星引力拖拽而抖動。此後,數千顆系外行星被發現圍繞其它恆星運轉,包括類太陽恆星。然而,最近對系外行星的調查表明,圍繞脈衝星運行的行星非常罕見。

2.時空漣漪

引力波在2015年首次被直接探測到,但天文學家在幾十年前第一次看到了時空漣漪的間接證據。這一證據來自於第一顆圍繞另一顆恆星運行的脈衝星,PSR1913+16,阿雷西博在1974年首次發現了它。經過數年的追蹤,天文學家能夠繪製出它的軌道,並發現PSR1913+16正朝著它的伴星盤旋而去。當這兩顆恆星的軌道收縮時,雙星系統的能量損失速度與激起的引力波的速度相當。這種對引力波的間接觀測獲得了199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3.重複的無線電射線暴

快速射電暴(FRBs)是一種來源不明的短暫而明亮的無線電波爆發。已知的第一個多次爆發的FRB是FRB 121102,阿雷西博在2012年和2015年發現了它。發現一個重複出現的FRB排除了這些爆發是由一次性的災難性事件(如恆星碰撞)產生的可能性。由於FRB 121102不斷重複出現,天文學家能夠追蹤到它的老家:一個大約25億光年遠的矮星系。這證實了長達數十年來的懷疑,即FRB來自銀河系之外。

4.給外星人發信號

1974年11月,阿雷西博天文臺向外太空發射了第一個無線電信號。這條著名的信息是有史以來從地球發出的最強大的信號,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證明天文臺的新大功率無線電發射機的能力。這條信息向一個約有30萬顆恆星的星團發出,距離地球約2.5萬光年,包含1679位信息。這串二進位代碼詳細說明了DNA成分的化學公式、人體的簡圖、太陽系的示意圖和其它科學數據。

5.給小行星畫像

阿雷西博已經記錄了許多近地小行星的特徵。1989年,阿雷西博天文臺拍攝了4769 Castalia小行星的雷達圖像,解釋了太陽系中已知的第一塊雙段巖石。從那以後,阿雷西博發現了成對的互相環繞的太空巖石和三體巖石組。其它奇怪的發現還包括一塊太空巖石,其陰影使阿雷西博認為它像是頭骨,以及一顆形狀酷似狗骨的小行星。了解近地小行星的特徵和運動有助於確定哪些小行星可能對地球構成威脅,以及如何安全地使它們偏離軌道。

6.水星的旋轉

1965年,阿雷西博的雷達測量顯示水星每59天繞軸自傳一次,而不是每88天。這一觀察澄清了長期以來關於該行星溫度的一個謎團。如果水星像之前認為的那樣,每88天自轉一次,那麼水星的同一面將永遠面對太陽。這是因為這顆行星繞太陽公轉周期需要88天。因此,對著太陽一側的溫度會比它的黑暗面高得多。59天的自轉周期更符合水星表面溫度相當均勻的觀測結果。

7.揭開金星面紗

金星被厚厚的雲層籠罩著,但阿雷西博的雷達波束可以穿透這層薄霧,從這顆巖石行星的表面反射回來,讓研究人員能夠繪製出地形。在20世紀70年代,阿雷西博的雷達第一次獲得了金星表面的大尺度圖像。它的雷達圖像顯示了過去的地質構造和火山活動的證據,比如山脊和山谷和古熔巖流。

8.水星上的冰

阿雷西博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的觀察暗示,冰潛伏在水星兩極永久陰影的隕石坑中。NASA的信使號飛船隨後證實了這些觀測結果。在水星上發現冰並提出了一個問題,即冰是否也存在於月球上的陰影環形山中—最近的太空飛行器觀測表明它確實存在。

9.重生脈衝星

1982年,阿雷西博探測到一顆脈衝星,稱為PSR 1937+21,每1.6毫秒閃爍一次,取代了蟹狀星雲中子星,成為已知速度最快的脈衝星。這個發現一開始讓人很困惑,因為PSR 1937+21比蟹狀星雲脈衝星要老,而脈衝星被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旋轉的更慢。然後,天文學家意識到老脈衝星可以「自旋」,從伴星吸取質量,並每1到10毫秒閃一次。納格拉夫計劃現在正使用這種快速發射的無線電信標作為極其精確的宇宙時鐘來尋找被稱為引力波的時空漣漪。

10.蟹狀星雲脈衝星的旋轉周期

最開始天文學家認為,那些1967年發現的,不停閃爍的被稱作脈衝星的星體,可能是脈動著的白矮星。但是在1968年,阿雷西博發現,在蟹狀星雲中央每33毫秒閃爍一次的脈衝星,比白矮星能脈動的節奏要快。這意味著脈衝星實際上是快速旋轉的中子星,是恆星死去後的屍體,在宇宙中不停旋轉,將無線電波像燈塔一樣掃過整個宇宙。

【相關資訊】

1.被譽為地球「兩隻大眼睛」之一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徹底崩塌

2020年12月1日,美國方面傳來了噩耗。已運行57年,曾經世界第一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徹底崩塌。據悉,阿雷西博望遠鏡坍塌是因為3個支撐塔遭受過地震和颶風,設備逐漸出現老化,再加上自然天氣的原因,經歷過搖晃和動蕩,導致全部斷裂,重達900噸的接收平臺直接墜落到望遠鏡的反射盤上。天線被砸壞,受損程度已經達到了無法修復的地步。其實,這次坍塌並非毫無徵兆。2020年8月,阿雷西博塔架上的一根輔助鋼纜脫落,被迫提前退役。

2.失去阿雷西博望遠鏡,人類將更容易受到太空巖石的傷害

軌道靠近地球的更大行星需要對它們進行進一步的研究,這是阿雷西博望遠鏡的一項重要工作。阿雷西博望遠鏡配備了強大的雷達發射器,發射的光束可以從地球附近的天體表面反射回來,該望遠鏡的大型蝶式天線然後可以捕捉到信號的回波。根據這些數據,科學家可以解密出小行星的位置、大小、形狀和表面狀況等精確細節。失去阿雷西博望遠鏡之後,僅存的雷達發射器位於 NASA 噴氣推進實驗室在加州運營的金石深空通信中心,金石的雷達系統靈敏度也比阿雷西博的低了20倍左右,而且兩個系統的觀測空間也不一樣。眼下,阿雷西博望遠鏡的雷達能力仍無法被輕易替代。

NO.6 量子計算機

量子計算機(quantum computer)是一類遵循量子力學規律進行高速數學和邏輯運算、存儲及處理量子信息的物理裝置。當某個裝置處理和計算的是量子信息,運行的是量子算法時,它就是量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的特點主要有運行速度較快、處置信息能力較強、應用範圍較廣等。與一般計算機比較起來,信息處理量愈多,對於量子計算機實施運算也就愈加有利,也就更能確保運算具備精準性。

【相關機構】

1.企業

埃森哲Accenture

阿里巴巴Alibaba

百度Baidu

亞馬遜Amazon

谷歌Google

美國AT&T

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

英特爾Intel

微軟Microsoft

空中巴士集團Airbus

霍尼韋爾Honeywell

東芝Toshiba

2.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

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

深圳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南方科技大學量子科學和工程技術中心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量子科學研究所

阿里巴巴量子計算實驗室

谷歌量子人工智慧實驗室(QuAIL)

3.協會、學會

中國計算機學會

中國計算機行業協會

【相關專家】

郭光燦,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量子光學、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擔任國際刊物《International J. of Quantum Information》 的Managing Editor;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學術帶頭人;國家科技部中長期規劃「量子調控」重大項目《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的物理實現》、中科院B類先導專項項目《基於固態系統的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和基金委重大儀器專項《多功能固態量子存儲器》的首席科學家。2001年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二等獎,200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3年獲「梁何利」科技進步獎,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6年獲安徽省自然科學一等獎,2007年獲安徽省重大科技進步獎,2009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13年當選「CCTV科技創新人物」。在包括Nature子刊(13篇)、Phys. Rev. Lett(31篇)在內的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700多篇,他引超過10000次。

潘建偉,現任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潘建偉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量子信息研究的創新者。2019年1月31日,美國科學促進會宣布,「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研團隊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2019年4月26日,榮獲2019年度「墨子量子獎」;2020年12月4日,《科學》雜誌公布了中國「九章」的重大突破。這臺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學者研製的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推動全球量子計算的前沿研究達到一個新高度。

陸朝陽,四次刷新並至今保持著光子糾纏的世界記錄;首次實現單光子多自由度的量子隱形傳態和高維度量子隱形傳態 ;首創量子點脈衝共振螢光技術,製備了國際上綜合性能最優的單光子源,成功研製世界上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原型機。2019年底,在光學量子計算四大關鍵指標上大幅刷新世界紀錄。2020年10月15日,榮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並參與「九章」量子計算機的研製。

【相關資訊】

1.中國「九章」問世!比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一百萬億倍

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該校潘建偉等人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要用6億年。這一突破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該成果牢固確立了我國在國際量子計算研究中的第一方陣地位,為未來實現可解決具有重大實用價值問題的規模化量子模擬機奠定了技術基礎。

2.新型二維量子點陣列:朝著通用量子計算機邁出重要一步

據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尼爾斯·玻爾研究所官網近日報導,該研究所與法國研究機構CEA-Leti採用晶圓鑄造工藝打造了一個二維量子位平臺,朝著通用量子計算機邁出了重要一步。研究結果表明,目前控制單個電子是可能的,並可以在沒有磁場的情況下進行實驗。因此,下一步將是在存在磁場的情況下尋找自旋(自旋籤名)。這對於在陣列中單個量子位之間,實現單個和兩個量子位門至關重要。理論表明,少數的單個和兩個量子位門(稱為量子門完整集)足以實現通用的量子計算。

3.量子計算機破解密碼誰能防?國內首份量子安全白皮書發布

12月15日,由中國信息協會牽頭舉辦的「2020量子安全應用開發論壇」12月15日在南京召開,《2020量子安全技術白皮書》(下簡稱《白皮書》)在論壇上發布。這是國內首部以「量子安全」為主題的白皮書,由中國信息協會量子信息分會牽頭,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量子通信與信息技術特設任務組、中國電子學會量子信息分會聯合組織編寫,執筆專家來自國內企業、大學和研究所等 9 家單位,涉及經典信息安全和量子技術領域。這意味著,基於量子物理的「量子密碼技術」(包括量子密鑰分發QKD和量子隨機數等)與基於新型數學難題的「抗量子計算密碼技術」(PQC)這兩種技術路線探索融合發展已經邁開腳步。

NO.7 複合材料

複合材料是人們運用先進的材料製備技術將不同性質的材料組分優化組合而成的新材料。複合材料的基體材料分為金屬和非金屬兩大類。金屬基體常用的有鋁、鎂、銅、鈦及其合金。非金屬基體主要有合成樹脂、橡膠、陶瓷、石墨、碳等。增強材料主要有玻璃纖維、碳纖維、硼纖維、芳綸纖維、碳化矽纖維、石棉纖維、晶須、金屬。

【相關機構】

1.企業

中國複合材料集團有限公司

江蘇恆神股份有限公司

威海光威複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江蘇九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西部金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中航航空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重慶國際複合材料有限公司

哈飛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2.研究機構

哈爾濱工業大學複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所

浙江大學功能複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所

西安航天複合材料研究所

中南大學粉末冶金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複合材料研究中心

美國普渡大學複合材料製造與仿真中心(CMSC)

德拉瓦大學複合材料中心(UD-CCM)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碳纖維複合材料研究所(LCC)

英國國家複合材料中心(National Composite Center)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複合材料研究中心

諾丁漢複合材料課題組

加拿大康考迪亞大學複合材料中心(CONCOM)

3.學會、協會、聯盟

中國複合材料學會

中國複合材料工業協會

中國碳纖維複合材料應用技術創新聯盟

中國玻璃纖維與複合材料產業發展聯盟

國家樹脂基複合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上海複合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相關專家】

杜善義,力學和複合材料學家,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致力於力學和複合材料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發展了太空飛行器典型複合材料與結構的性能表徵與評價等方面的理論體系與研究方法;解決了熱防護材料與結構中的若干關鍵理論與技術問題,突破了材料超高溫力學性能測試技術,提出「非燒蝕」防熱材料概念;開展了智能複合材料與結構研究,為推動其在航空航天和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應用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在國家多項重大工程與研究計劃中擔任專家,在論證和實施中發揮重要作用。發表論文200餘篇,撰寫了《複合材料細觀力學》、《智能材料系統及結構》等著作10部。

戴蘭宏,現任中國科學院力學所副所長,中國複合材料學會常務理事、《複合材料學報》編委。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和「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入選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要從事衝擊動力學、新型材料力學、結構安全評估、材料加工製造和工藝力學等多學科交叉領域的研究。發展了廣義自洽Mori-Tanaka方法等細觀複合材料力學方法。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中科院知識創新重要方向項目等多項課題。發表SCI論文80餘篇。

黃爭鳴,現同濟大學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教授,出版專著3本,合著4本,論文150餘篇,專利16項。在近年的研究中,提出和發展了一種原創性、普遍適用於一般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微觀力學三維(包括線性、非線彈性、彈塑性)本構理論-橋聯模型(Bridging Model),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種控制複合材料強度的有效、通用判據。

【相關資訊】

1.複合材料損傷破壞與強度研究領域取得系統性突破

近日,複合材料力學知名期刊《複合材料結構》(Composite Structures)在線發表了同濟大學黃爭鳴教授的最新代表性長文:「連續纖維、短纖維及顆粒增強複合材料的本構、變形、破壞與強度」。黃爭鳴建立的理論皆為解析公式,其分析所需的複合材料輸入數據不僅降到最低,而且這些數據都可依據現有實驗標準預先獨立測定。這對複合材料的工程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2.福州大學近期發布新型量子點複合材料研究成果

近日,福州大學至誠學院孫磊教授為第一作者、物信學院陳恩果副教授為通訊作者、郭太良研究員為第三作者,在材料工程領域國際權威期刊《陶瓷國際》上發表的題為「Al2O3過渡層優化對ZnO量子點與CuO納米線複合結構的場發射增強作用」的論文,被全球工程領域著名科技媒體機構「工程進展」遴選為關鍵科學文章,並於12月17日進行了專題報導。

3.科學家開發「橡膠+碳化矽」低成本散熱複合材料

近日,高分子期刊發表了一個由俄羅斯國立科技大學(NUST)的MISIS團隊開發的低成本散熱元件成果,其以橡膠和碳化矽進行複合而成,重要的是它既可以用於粗放的工業生產中,也可以用於精細的電子元件導熱中。然而,正如科學家所指出的,他們的主要成就甚至不是創造這種特殊的材料,而是計算出可以用上述製備方法創造的材料的機械性能(強度、抗裂性、塑性等)。因此,如果碳化矽被碳纖維或氮化硼取代,這種複合材料將在其他技術領域得到應用。

NO.8 高超音速

高超音速,指物體的速度超過5倍音速(約合每小時移動6000公裡)以上。

【高超音速風洞】

中國JF12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姜宗林以創立高超聲速復現風洞技術,研製成功JF12復現風洞,榮獲2016年度美國航空航天學會地面試驗獎(AIAA Ground testing Award for 2016),成為該獎項設立四十多年來首位獲獎的亞洲學者。JF12被國際上稱為「高超巨龍」(Hyper Dragon),是世界最大的激波風洞,也是國際首座可復現飛行條件的高超聲速風洞,成就了我國獨立自主研究先進空氣動力學試驗裝備的先例。復現風洞理論和技術解決了困擾高超聲速地面試驗六十年的世界難題,實現了風洞試驗狀態從流動「模擬」到「復現」的跨越,引領了國際先進風洞實驗技術的發展。

美國LENS-XX

它是以LENS X膨脹管為原型建立起來的,它能模擬從較低的高超音速軌道返回到行星返回等任何真實高超音速飛行條件。試驗氣流速度超過30馬赫,有效試驗時間可達4毫秒。

俄羅斯AT-303

1999年新西伯利亞理論與應用研究所建造的AT-303風洞,風速超過20馬赫,數量眾多的各類型風洞也讓俄羅斯在高超音速武器研製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印度

印度國防研究與研究組織(DRDO)於12月19日在海得拉巴市揭幕了一座最新型的高超音速風洞設施,該風洞設施可以模擬5-12馬赫的超音速氣流。在印度未來的高超音速武器和MACA先進中型戰鬥機的研發中,這座風洞也將起到較為關鍵的推動作用。

【高超音速武器】

中國

Wu-14高超音速滑翔式飛彈、東風-17高超音速飛彈、D18-1S、D18-2S……

美國

X-51A、利爪a、利龍a、HTV-2、「曙光女神」高超聲速偵察機、 SR-71「黑鳥」戰略偵察機、「黑燕」高超聲速偵察機、B-3轟炸機……

印度

HSTDV……

俄羅斯

3M22「鋯石」高超音速巡航飛彈、「匕首」空射高超聲速飛彈、「先鋒」高超聲速戰略洲際飛彈……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高超聲速空氣動力學課題組

哈爾濱工業大學高超聲速技術研究中心

空氣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航空工業空氣動力研究院高超聲速氣動技術團隊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高溫氣體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相關專家】

俞鴻儒,中國科學院院士。在中國首先開展激波管研究,建成高性能激波風洞和配套的瞬態測量系統;提出方案並參與實現對激波管流動和有關瞬態測量的關鍵難點的突破;開創了在太空飛行器研製中廣泛應用激波風洞的實踐,為中國高超聲速流實驗開創出一條節省資金的獨具特色的新途徑,並促進了國內激波管事業的發展;提出了一種利用普通激波管產生完整爆炸波的構思,已成功地用於衝擊傷試驗裝置中;提出並採用爆轟驅動新方法建成爆轟驅動激波風洞,為提高實驗氣流焓值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致力於將氣體動力學原理和方法應用於改善和革新與氣體流動有關的生產工藝研究。

張涵信,中國科學院院士。用攝動法成功地解決了當時國際上難以解決的鈍頭體高超聲速繞流及其熵層問題,發展了鈍頭細長體繞流的熵層理論,提出了高超聲速流動中第二激波形成的條件。首次提出判定三維流動分離的數學條件揭示了渦旋沿其軸向的分叉演化規律及分離流場的拓撲結構規律和飛行器動態穩定性及其分叉演化的判則。發現三階色散項和差分解在激波處出現波動的聯繫提出建立高解析度差分格式的物理構思,並建立了無波動無自由參數的耗散(NND)差分算法及高精度算法(ENN)。建立了雲粒子侵蝕、真實氣體實驗模擬的相似準則。為航天飛行器研製了大量數值計算軟體。

陳堅強,自2000年以來,已在國內外期刊、會議上發表高超聲速氣動力數值模擬技術與應用研究方面的學術論文近100篇,此外,還取得了各類科技成果獎10餘項、完成了100餘項的研究項目。

【相關資訊】

1.美軍高超音速武器試射失敗

12月24日,美軍「B-52發射高超音速飛彈」的試驗,由於原型機沒有從B-52H機體成功分離,以失敗告終,打亂了美軍的全盤計劃。此次參與實驗的是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發的原型機。由於試驗失敗,美軍本應在2020年底完成的計劃將不得不推遲到2021年。美軍高超音速武器試射暫時失敗了,不過美國飛彈防禦局卻另闢蹊徑,推出了一項新計劃。據美國「防務新聞」網站12月24日報導,美國國會將為美國飛彈防禦局(MDA)批准一項1.3億美元的預算,用於研發一個能夠跟蹤高超音速武器的衛星星座。

2.目標中國?日本發布全新高超音速飛彈研製計劃,不容忽視

日前,日本媒體再次展現了日本目前計劃研製的兩種陸基高超聲速飛彈信息,且還展示了相應陸基發射平臺及飛彈飛行彈道的概念圖。從日媒披露的信息分析,日本目前研製的兩種陸基高超聲速飛彈均採用機動發射方式,且其發射車和相應的指揮車都採用了機動性能良好的八乘八軍用輪式卡車底盤。而對於飛彈自身,其中之一搭載的是普通的旋成體高超聲速滑翔彈頭,另外一種則搭載了技術上更為先進的乘波體高超聲速滑翔彈頭。

3.取得航空史上裡程碑式進展,國產高超音速發動機亮相,超越美國

以姜宗林為首的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科研人員11月28日在《中國航空學報》發表文章,介紹了他們研發的「站立式斜爆轟衝壓發動機」,這一革命性的發動機利用了高超聲速燃燒過程中的「爆轟效應」實現高超音速推進,能夠達到音速的十六倍,每秒飛行5.44公裡。英國媒體發表文章表示:美國在此之前已經研究出了性能比普通的噴發機優秀的高超音速無人機。美國雖然在高超音速研發這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但是也存在著推力不足,燃燒不穩的問題。而中國研發的這款高超音速發動機,則突破了美國存在的設計缺陷,取得了航空史上的裡程碑式進展。

NO.9 鐵礦石

鐵礦石是鋼鐵生產企業的重要原材料,天然礦石(鐵礦石)經過破碎、磨碎、磁選、浮選、重選等程序逐漸選出鐵。鐵礦石是含有鐵單質或鐵化合物能夠經濟利用的礦物集合體。

【相關機構】

1.企業

巴西淡水河谷公司 (CVRD)

澳大利亞必和必拓礦業集團(BHP Billiton)

英國力拓礦業集團(RioTinto)

山東金嶺礦業股份有限公司

海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

山東地礦集團有限公司

中潤資源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方大特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西部礦業股份有限公司

內蒙古包鋼鋼聯股份有限公司

本鋼板材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中鋼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

2.研究機構

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

長沙礦冶研究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昆明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

化工部長沙設計研究院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地質研究院

礦物加工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3.協會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

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

【相關專家】

餘永富,中國工程院院士。研製成功中國國內外獨特的選礦新工藝,解決了長期制約包鋼鐵及稀土生產的白雲鄂博多金屬礦選礦難題;針對中國鐵礦山及煉鐵現狀,首次提出在中國鐵礦山開展「提鐵降矽」建議及研究,指出降低鐵精礦中矽含量的重要意義,對中國高爐實現「精料方針」有指導作用。2000年,針對中國鐵礦山鐵精礦質量差,影響高爐煉鐵效益的現狀,他研究提出中國鐵礦山選礦應以提高鐵精礦質量(提鐵降矽)為發展方向,使中國鐵礦山選礦出現了新局面,使國產鐵精礦質量普遍提高到一個新的標準,為中國煉鐵工業產生了經濟效益。

印萬忠,東北大學和福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州大學紫金礦業學院副院長,兼任紫金礦業集團紫金礦冶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發明了一種「分步浮選」新工藝,為低品位難選鐵礦資源提供了一種開發利用方法,使無法處理的難選鐵礦資源得到了利用,對國內約50億噸含碳酸鹽鐵礦石的利用具有很好的指導和借鑑意義;提出了「分步浮選」消除礦物間交互影響、提高分離選擇性的技術路線,並在工業上成功應用。

孫傳堯,礦物加工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俄羅斯聖彼得堡工程科學院院士,礦物加工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孫傳堯長期從事礦物加工及複雜多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研究與設計工作。在鋰鈹鉭鈮、鉛鋅、銅鎳、鎢鉍鉬,鐵及黃金領域承擔了多項科研任務,領導並參加柿竹園十年國家科技攻關全過程,採用主幹全浮流程和自主工業開發的高效螯合捕收劑,攻克黑白鎢和硫化礦物及多種含鈣礦物浮選分離的難題,使中國獨創的鎢鉍鉬複雜礦選礦新技術柿竹園法獲得成功。利用礦物等可浮原理首創異步混選法並在工業推廣應用;鉛鋅浮選分離技術有多項創新推動中國鉛鋅選礦技術進步,電化學控制浮選工程化研究獲優秀成果,率先工業浮選鈹精礦和引進慣性圓錐破碎機開發均獲成功,領導研製成功BK301捕收劑填補中國國內空白並在中國國內外選廠應用。

【相關資訊】

1.山東省十年來新增鐵礦石資源量28.17億噸

從山東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獲悉,2011年至2020年,山東省組織開展了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十年來,在自然資源部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山東省科學謀劃、精心組織,累計投入地質勘查資金81.22億元,新發現大型鐵礦產地4處、中小型鐵礦產地35處,新增鐵礦石資源量28.17億噸,形成了淄博、萊蕪、蒼嶧、東平-汶上等大型鐵礦資源基地,萊蕪張家窪鐵礦成為全國最大的矽卡巖型富鐵礦,在齊河-禹城整裝勘查區新發現了最厚達97.45米、平均品位55.95%的富鐵礦體,開創了我國在深覆蓋區尋找富鐵礦的先河。

2.中國在非洲贏了一仗,削弱澳洲鐵礦石霸權

據報導,位於中西非的剛果、喀麥隆近日收回澳洲企業對一個超大型鐵礦的開採權,並將部分礦場轉交中國企業。澳洲表明會提出訴訟,估計難以奪回開採權。中國目前在非洲的投資,暫時無法打破澳洲在鐵礦山市場的壟斷地位,但本次事件只是中國布局的第一步。避免受外界溢價影響,中國最大的鋼鐵生產商寶武集團亦正在籌謀開建位於非洲幾內亞、目前號稱世界最大的Simandou鐵礦。另外,一個受北京支持的財團,近日在幾內亞贏得140億美元的政府招標,2025年前能在Simandou開採。隨著中國陸續擴大與非洲鐵礦石企業的合作,可以想像發生在剛果和喀麥隆的事件,恐怕只是個開始而已。中國在非洲的布局,增加了用以對抗澳洲的籌碼。

3.澳洲鐵礦石價格瘋漲60%!中國正式出手

根據此前的統計結果來看,鐵礦石的價格在2020年已經出現了足足60%的上漲幅度,但讓人意外的是,鋼材的價格卻並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僅僅只有10%都不到的價格提升。中國作為現如今鐵礦石進口規模最大的一個國家,為了對鐵礦石價格進一步上升的趨勢進行抑制,中國已經展開了行動。我國最新的《再生鋼鐵原料》的國家標準此前已經對外發布,並且將會於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實行,而我國出臺這一標準,必定能夠對如今鐵礦石價格的上漲起到抑制作用。從我國出臺的新標準的具體內容來看,針對國內以及海外的再生鋼鐵原料進行利用,讓資源循環利用率得到一定的提高,在這樣的情況下,將能夠對於使用鐵礦石的規模起到抑制作用,而在這樣的基礎上,便能夠實現對於鐵礦石價格進一步提升的控制。

NO.10 降解塑料

降解塑料是指一類其製品的各項性能可滿足使用要求,在保存期內性能不變,而使用後在自然環境條件下能降解成對環境無害的物質的塑料。因此,也被稱為可環境降解塑料。現有多種新型塑料:光降解型塑料、生物降解型塑料、光、氧化\生物全面降解性塑料、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塑料、熱塑性澱粉樹脂降解塑料。

【相關機構】

1.企業

金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山東瑞豐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山東聯創產業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王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淄博齊翔騰達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江蘇華信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裕同包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億帆醫藥股份有限公司

江蘇德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銀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

山西省化工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工程塑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塑料製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美國生物分解塑料研究所(BPI)

3.協會、聯盟、委員會

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

重慶塑料行業協會

日本生物塑料協會(JBPA)

歐洲生物塑料協會

全國生物基材料及降解製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淄博可降解塑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相關專家】

王玉忠,有機高分子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化學學院副院長。提出和發展了新的阻燃原理和技術,有效解決賦予材料高阻燃性與其高性能化相矛盾難題,在不同高分子材料中得到廣泛應用,市場佔有率高,取得顯著經濟效益;提出發展可高回收率回收其單體的完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是解決一次性使用塑料製品廢棄物造成環境汙染和資源浪費的有效途徑,發明了可反覆循環利用並且可完全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新技術等。截至2018年4月,發表SCI論文560餘篇,近10年SCI引用1.5萬餘次,邀請英文專著章節和綜述13篇章,出版專著、教材、手冊6部,兩項基礎研究成果入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優秀成果選編》。

廖正品,高級工程師。歷任輕工業部塑料局技術處處長、中國輕工總會體改司企業管理處處長、行業管理司皮革塑料辦公室主任、中國輕工總會塑料辦公室副主任、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曾多年受聘為輕工業部、輕工總會國家級科技進步獎與部級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委員,現任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會長。

翁雲宣,北京工商大學高級工程師,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降解塑料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北京工商大學輕工業塑料加工應用研究所檢測中心副主任,國家塑料製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副主任、全國塑料製品標準化中心生物分解材料工作組常務主任。主要從事塑料製品的檢驗、標準和塑料加工研究,其中所研究的降解塑料測試方法處於國內領先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行業動態】

1.「最嚴限塑令」年底落地 可降解塑料市場巨大

隨著年底臨近,被譽為「最嚴限塑令」的落地實施也進入倒計時階段。該文件規定,到2020年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全國範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我國此次推動的全國範圍內的禁塑政策將拉動可降解塑料國內需求穩步增長。到2025年,快遞包裝、一次性塑料餐具、塑料購物袋和農用地膜等四個領域2025年對可降解塑料的需求空間將合計形成約250萬噸的市場空間,市場規模將達500億元左右。

2.成都「限塑令」進入倒計時:6毛錢一個!部分商超啟用可降解塑膠袋

12月16日,《成都市加強塑料汙染治理行動方案》出臺,被稱為成都版「史上最強限塑令」。紅旗連鎖、舞東風、家樂福、伊藤洋華堂、全家等商超已經開始使用可降解塑膠袋。相比2毛錢、3毛錢的普通塑膠袋,可降解塑膠袋看上去更小,但價格要6毛錢一個。

3.又一領域加快綠色轉型,可降解塑料迎來發展機遇

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快遞業務量達到了635.2億件,同比增長25.3%。截至11月16日,2020年中國快遞業務量已超700億件,國家郵政局預測,2020年全年我國快遞業務量有望超過800億件。經初步估算,我國快遞業每年消耗的紙類廢棄物超過900萬噸、塑料廢棄物約180萬噸。機構研究表明,在進一步推動塑料製品的禁限工作中,快遞包裝、一次性塑料餐具、塑料購物袋和農用地膜等領域有望率先發展可降解塑料,預計到2025年,上述四個領域對可降解塑料的需求空間分別達到100萬噸、70萬噸、50萬噸和30萬噸,合計形成約250萬噸。

備註:熱詞排名由「596雲網」提供;詞條介紹來自網絡,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2020年12月科技熱詞來啦!
    2020年12月的科技圈什麼最火?「596科技熱詞」告訴你!「596科技熱詞」是「596雲網」利用全球主動發現技術發現的十個科技熱詞,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月內科技領域最受關注的熱點信息,幫助創新主體方便、快捷地掌握科技動態。
  • 2020年12月科技熱詞來啦!|月球|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太空探索...
    2020年12月的科技圈什麼最火?「596科技熱詞」告訴你!「596科技熱詞」是「596雲網」利用全球主動發現技術發現的十個科技熱詞,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月內科技領域最受關注的熱點信息,幫助創新主體方便、快捷地掌握科技動態。
  • 嫦娥五號成功發射,今日英語說月球探測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嫦娥五號任務的科學目標主要是開展著陸點區域形貌探測和地質背景勘察,獲取與月球樣品相關的現場分析數據,建立現場探測數據與實驗室分析數據之間的聯繫;對月球樣品進行系統、長期的實驗室研究,分析月壤的結構、物理特性、物質組成,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的研究。
  • 科技|中國探月16年,嫦娥五號或將改寫月球歷史
    1969年7月至1972年12月,美國共實施了7次載人登月任務,成功將12名航天員送上月球。儘管載人月球採樣返回技術更複雜、成本更高,但由於航天員可以到艙外活動,還能乘月球車漫步到比較遠的地方去採集月球樣品,所以用載人飛船從月球採樣返回,不僅採集量大、選擇性強,而且採集範圍廣。從阿波羅11號到17號,帶回的月壤和月巖樣品總計約381.7千克。
  • 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中國首次嘗試帶回月球樣本
    而無人探測器去月球採樣並返回,這樣的實驗之前在全球也僅進行過一次,那就是1976 年蘇聯月球 24 號(Luna 24)月面採樣。tOzEETC-電子工程專輯月球表面樣品極其珍貴,1969年7月至1972年12月,美國通過阿波羅11號到阿波羅17號載人飛船實施了7次載人登月任務,除了阿波羅13號遭遇失敗外,6次任務共帶回月壤和月巖樣品約381.7千克。
  • 今天凌晨「嫦娥五號」成功發射!出發,去月球「挖土」!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奔赴月球「挖土」
    嫦娥五號是繼我國探月工程第二步「落」完成之後,開啟的第三步「回」的探測器,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作。2007年,我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13天後進入月球環繞軌道展開科學探測,並成功獲取了全月球影像圖。第一步「繞月」順利完成。
  • 為何要去月球「挖土」?嫦娥五號的這次探測,或能改寫月球歷史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計劃於11月下旬擇機實施發射。本次計劃首次實現從月球的採樣返回。月球樣品中究竟有哪些奧秘值得我們如此費力去挖掘?回望歷史,人類在去月球「挖土」這件事上取得過哪些成就?本次我國嫦娥五號任務從取樣地點到採樣重量上會有哪些特別之處呢?
  • 嫦娥五號自述如何月球取土
    嫦娥五號成功落月,之後將在月球表面採集2公斤左右的月壤樣品,地點選擇在月球正面風暴洋西北部的呂姆克山脈附近。為什麼選擇這裡?採樣如何進行?採樣時會用到哪些新奇的工具?動畫短片,聽嫦娥五號說說自己的「挖寶套裝」吧!
  • 嫦娥五號月球樣品正式在國家天文臺「安家」
    IT之家12月19日消息 據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發布,12 月 19 日,國家天文臺迎來一位貴客,由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的月球樣品歷經近 20 天的星際跋涉來到北京,最終在國家天文臺安家落戶!在眾人見證下,這珍貴的月球 「土特產」安全進入國家天文臺的月球樣品實驗室。
  • 嫦娥五號成功發射!未來10年中國將在月球南極建立科研站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中國自2004年正式實施探月工程以來,歷經十六載,成功完成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和四號任務以及嫦娥五號高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實現了「五戰五捷」。 嫦娥工程共規劃為三期,簡稱「繞、落、回」,也就是繞月探測、月面探測、月球自動採樣返回。
  • 「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倒計時
    ——「落」,實現在月球上軟著陸及月球車探測月球(嫦娥三號/玉兔號、四號/玉兔二號);第三步——「回」,發射能返回地球的落月探測器,將月球樣品帶回地球。」圖塔蒂斯「小行星「落」的精彩:嫦娥三號/玉兔號、嫦娥四號/玉兔二號嫦娥三號於2013年12月2日發射,14日21:11在月面雨海地區成功軟著陸,成為繼1976年的月球24號後首個在月球表面軟著陸的探測器。
  • 我國將在11月發射嫦娥五號並帶回月球樣品,50年來首次
    圖片來源:CCTV據外媒報導,我國已經開始準備發射嫦娥五號,該任務旨在收集和返回自月球樣品。如果成功,將是1970年代以來的第一批月球樣品。&39;娥五號的目標是靠近月球近側西部邊緣Oceanus Procellarum地區的火山巖層MonsRümker。11月下旬的發射將使Chang娥五號進入定於11月27日發生的接近蒙斯·朗姆克日出的月球軌道,為降落做準備。
  • 中國探月16年,嫦娥五號或將改寫月球歷史 | 解讀
    1970年9月12日,蘇聯發射了世界第一個無人月球採樣返回探測器「月球16號」。它在月面軟著陸後,用自動鑽孔機採集月球樣品,然後把樣品封裝於返回艙內。接著,上升級從月面起飛返回地球,最終返回艙於1970年9月24日在蘇聯境內著陸。它從月球豐饒海取回了一塊101克的小樣本。
  • 嫦娥五號將獲取月球樣品返回地球
    嫦娥五號任務計劃於今年底實施發射,目標是獲取月球樣品返回地球。作為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屆時將圓滿完成探月工程重大科技專項「繞、落、回」三步走發展戰略。文章回顧了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戰略:2004年,我國探月工程立項實施,確定了「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任務的成功實施,已圓滿完成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
  • 國內首個「月球樣品實驗室」建成,嫦娥五號挖的「土」放這裡研究
    原標題:中科院14家單位承擔嫦娥五號探月任務 國內首個「月球樣品實驗室」建成目前嫦娥五號探測器正在繼續飛向月球。記者昨天從中國科學院獲悉,此次嫦娥五號探月任務,中科院14家單位承擔了地面應用系統、有效載荷分系統以及多項工程關鍵產品的研製。
  • 回顧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之旅
    在不到1個月的時間裡,嫦娥五號探測器多次刷新了中國深空探測技術的高度,完成了多項國內首次,包括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等。不僅如此,嫦娥五號完成的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動作,更是世界首次,書寫了世界探月歷史的新紀錄。
  • 嫦娥五號奔月在即,計劃帶回2千克月球樣本,或將改寫月球歷史
    1969年7月至1972年12月,美國共實施了7次載人登月任務,成功將12名航天員送上月球。儘管載人月球採樣返回技術更複雜、成本更高,但由於航天員可以到艙外活動,還能乘月球車漫步到比較遠的地方去採集月球樣品,所以用載人飛船從月球採樣返回,不僅採集量大、選擇性強,而且採集範圍廣。從阿波羅11號到17號,帶回的月壤和月巖樣品總計約381.7千克。
  • 嫦娥五號「奔月」在即:帶回2千克月球樣本,或將改寫月球歷史
    1969年7月至1972年12月,美國共實施了7次載人登月任務,成功將12名航天員送上月球。儘管載人月球採樣返回技術更複雜、成本更高,但由於航天員可以到艙外活動,還能乘月球車漫步到比較遠的地方去採集月球樣品,所以用載人飛船從月球採樣返回,不僅採集量大、選擇性強,而且採集範圍廣。從阿波羅11號到17號,帶回的月壤和月巖樣品總計約381.7千克。
  • 嫦娥五號成功落月 自述如何月球取土
    12 月 2 日消息 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2 月 1 日 23 時 11 分,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西經 51.8 度、北緯 43.1 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傳回著陸影像圖。▲嫦娥五號探測器動力下降過程降落相機拍攝的圖像  據央視新聞報導,12 月 1 日 22 時 57 分,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從距離月面約 15 公裡處開始實施動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