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河區舉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先進事跡報告會,集中學習先進典型。黨的十九大代表、天河區華陽小學黨總支部書記、校長周潔,廣東省黨代表、天河區啟智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李森,廣州市天河好人尚丙輝關愛外來人員工作室負責人尚丙輝,天河區人民法院民四庭審判員、二級法官葉漢傑受邀到現場講述他們的初心和使命故事,中山六院宣傳科科長簡文楊受邀講述了今年6月因病去世的中山六院原副院長王磊的先進事跡,共300餘人聽取了報告會。
周潔:保護孩子的興趣愛好
黨的十九大代表、天河區華陽小學黨總支部書記、校長周潔是全國優秀小學校長、全國社區教育先進個人、2017廣東教育口碑人物、廣東省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她的11項教育教學成果先後獲全國和省、市一、二等獎。周潔講述了自己向著「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目標奮鬥的故事。她帶領華陽小學師生大膽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將過去完全由老師主宰的講堂變成孩子自主的學堂。學生在課堂上成為了自學者、思考者、探索者和互助者,小課本與大閱讀環環相扣,小課堂與大社會融為一體,將華陽小學打造成全國課改先鋒學校、生本教育的一面旗幟。01屆畢業的葉泉志,作為他的班主任,周潔記得他小學時就酷愛天文,至今已發現100多顆小行星。華陽小學重視個性的教育,讓他的興趣愛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他成為第一個獲得了「蘇梅克近地天體獎」的亞洲人。同時,周潔帶領華陽小學開設了「美德成長銀行」,鼓勵孩子們做精神的富翁,同時高度重視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孩子們不斷增強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
二十年的生本教育實踐,培養出一大批在閱讀、音樂、足球、時政領域富有特長、出類拔萃的學生,周潔帶領下的學校用事實證明了每一個孩子都能擁有適合自己的成長方式。
李森: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是看它有多少志願者
廣東省黨代表、廣州市天河區啟智社工中心黨支部書記李森,積極參加社會志願服務,19年來累計志願服務超3.5萬小時,引導10萬多名市民參加志願服務。李森首先回顧了自己服務中風癱瘓的老人和特殊兒童的故事,為了發動更多的人參與志願服務,他在2001年創建了華南地區第一個志願者網站——廣州青年網,用「網際網路+」培育志願服務力量,網站註冊用戶超過20萬人。
2012年,李森辭去電信的工作,註冊成立啟智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並申請成立黨支部,積極創建服務型黨支部,將黨建工作和家綜各領域的服務相融合,形成一體化服務格局。啟智黨支部通過響應天河區「兩新」組織創建基層服務型黨組織試點,形成了「四個一」發展新模式:即「一個平臺」,通過家庭綜合服務中心搭建一個與群眾溝通交流的平臺;「一員幫扶」,在社區形成「1名黨員義工+1名服務對象」幫扶形式;「一支隊伍」,在社區形成「黨員社工+黨員義工」的愛心黨員服務隊;「一體服務」,將黨建工作和家綜各領域的服務相融合,形成一體化服務格局。以天河區員村街為例,街道服務社區居民20多萬人,而政府購買服務只有20名專業社工,能服務的層面也是有限,但啟智社工中心擁有大量以商務區白領和在校大學生為主的高素質的志願者資源,再通過「社工+志願者」聯動的方式,服務的層面就大大拓寬了。
2017年10月,李森正式在員村街道設立李森黨代表工作室。兩年來,李森黨代表工作室積極參與到員村街道轄區內黨員志願服務隊伍服務開展、社區議事平臺議事等工作中,逐步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黨支部書記,他還帶動了一批批黨員志願服務骨幹,並通過他們帶動更多的志願者,把愛心和陽光散播開去。
王磊:用一生踐行醫者使命
中山六院原副院長王磊於6月23日因病去世,他仁心仁術,用一生詮釋了堅守初心、踐行醫務工作者「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初心和使命。簡文楊講述了王磊從事臨床科研20餘年奮鬥史,甚至在已是癌症晚期的情形下,王磊仍然奮力付出:術後兩個月,在病床上躺下十個小時儲存體力,他走向第53屆芝加哥美國臨床腫瘤大會,向來自世界近萬名腫瘤前沿領域的專家學者作消化道領域唯一一項來自中國的口頭報告,這項關於局部晚期直腸癌新輔助治療的對照研究,對世界各國晚期直腸癌治療指南有重要的價值;前一夜還在吸氧搶救,次日便如常出現在廣東科技獎的初審會上,向評審專家闡述放射性腸炎的創新性治療研究成果。王磊說:「我已經知道自己的生命期限了,我就倒著生長,把每一天都當作最後一天,讓每一天都過得有意義。」
簡文楊說,王磊一切以病患為重,一直致力於改善腸癌患者術後生活質量的提高。經他診治的門診、住院患者,大部分是疑難雜症,每年都超過了4000名以上,他創立了國內規模最大的放射性腸炎診療中心,放射性直腸炎住院病人數國內名列前茅。王磊在科研上不斷探索創新,將「冷門」研究領域做到世界聞名。他一直致力於改善腸癌患者術後生活質量的提高,不僅幫助患者切除病灶,更協力為患者重建新生。在過去的20年裡,王磊和他的老師——中山六院首任院長汪建平等人做了大量研究,在結直腸腫瘤治療領域成功建立了一個標準、兩項技術和一個方案,寫入第七版國家統編教材《外科學》和衛生部《結直腸癌診療規範》《直腸癌臨床路徑》;創立的多項直腸癌治療新技術,切切實實地提高了患者術後的生活質量,也因此榮獲201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以人才培養為己任,他一直堅持為八年制、七年制等學生授課。所培養的11位博士生和5位碩士生都成為各自領域的佼佼者。
尚丙輝:用愛回報愛
被稱為「最美破爛王」的尚丙輝,曾先後榮獲中國好人、廣東省道德模範等榮譽稱號,成立了以個人命名的工作室。在其號召下,越來越多的志願者行動起來,幫助失散家庭團圓,為自閉症孩子、孤寡老人帶來關愛、為流浪者築起愛的家園。尚丙輝講述了自己「感受愛、回報愛」的心路歷程。
初來廣州時他遭遇困難,得到陌生人的無私幫助。在條件稍稍好轉以後,他便儘可能幫助別人,2014年,他成立了工作室,越來越多的志願者加入進來,工作室組建了關懷露宿者分隊、關愛孤寡老人分隊、關愛「星星孩子」分隊、交通指引分隊等等,2205名志願者累計開展了1629次志願活動,尚丙輝說,20年前,在我最無助的時候,有人幫了我,如今我有能力了,我也要學著去幫助別人,我想盡我自己的能力,讓身邊的人知道互幫互助,將愛傳播得更遠,讓角落的人看到春天。
葉漢傑:平均下來每個法官每年要辦案八百多件
天河區人民法院審判員、二級法官葉漢傑,近五年審結案件一千餘件,曾妥善審理多起涉軍停償案件、天河生豬交易市場場地回收案件及重點信訪督辦的「潮流站」系列案件,獲全國涉軍停償工作表現突出個人榮譽稱號、廣東省法院個人專項三等功等。
葉漢傑講述了自己審理涉軍停償案件的工作經歷與從中總結的寶貴經驗,以及解決群體糾紛的案件。在審判工作之外,他還擠時間進行學術研究,曾在全國法院學術討論會獲全國一等獎一次、二等獎兩次、三等獎一次。
葉漢傑說,法院工作確實很累,短短五年間,天河法院受理案件達10萬件,平均下來每個法官每年要辦案八百多件,「我和我的同事基本上每天都在加班,五加二、白加黑是我們法院幹警的工作常態。但我願意為此付出更多。因為我的付出有意義,我的付出有助於推進依法治國,我的付出是踐行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秦松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林傳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