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HIFI這詞相信大家現在都不陌生,一段時間裡手機廠商都以自己的設備達到了HIFI標準為賣點。時至今日,伴隨著耳機口的消失,目前還在做手機HIFI的只剩下VIVO等個別廠家了。但這不意味著HIFI就消失了,相反這幾年的專業國產HIFI播放器和HIFI耳機銷量猛增,還出現了不少的新廠,音源正版意識的普及,不難看出人們對音質的要求正在提高。那麼究竟何為HIFI?有HIFI就是意味好嗎?我們真的需要它嗎?這次我們就來聊聊HIFI。
Hi-Fi是英語High-Fidelity的縮寫,直譯為「高保真」,其定義是:與原來的聲音高度相似的重放聲音。能稱得上HIFI器材的國際上有一個技術標準。一般評測標準有頻率(高,中,低頻),靈敏度,失真,信噪比等。這個標準給能稱之為好的音樂設備一個門檻,但看到目前市面上有如此多的音樂設備都掛上了HIFI,也不難看出這個標準也並不是非常難達到。所以要稱之為好的HIFI設備,還需要一些玄學的東西。
要做到完全還原聲音是很難的,這就使HIFI廠商們需要對設備進行調音。不同家的調音不同,有的還原,有的耐聽,其中不乏走火入魔的(某B耳機)。好的調音能符合更多人的審美,能使音樂更好聽。反之,差的調音會使許多音樂變味。比如把低頻拉的很低,造成不懂的小白乍一聽很帶感,但既不耐聽,適合的樂種也少。目前許多堆配置的HIFI廠家不入流,就是在調音上比不過森海,索尼,鐵三角,拜亞動力等大廠。雖說好的配置是好聲音的前提,但光有配置肯定是遠遠不夠的。不同人對聲源的感知也不同。所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設備,最好的還是耳朵收貨。
那麼我們真的需要HIFI設備嗎?筆者遇到不少朋友,借了HIFI耳機聽後,說感覺跟自己的蘋果小白差不多,燒友們把這些人稱為木耳。但其中不少在使用了一段時間後,就回不去了。所以差距還是有的,是否能感受到也只是時間問題。而更好的音質不止是讓你聽的舒服,相比於差的設備,他對你的聽力損害更小,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保護你的聽力的。如今HIFI的入門門檻也在降低,國內HIFI播放器素質也是位於世界前列,外形上也開始擺脫了當初傻大黑粗的形象。其中代表的有,飛傲,山靈,HIFIMAN等。當然,一般都是推薦買播放器前,先入手一條好的耳機。在手機取消耳機口的大趨勢下,藍牙素質還不夠的情形下,一個入門級的HIFI播放器來聽音樂,筆者認為是個不錯的選擇,而要是燒HIFI的話,那就要另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