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元野自然,了解更多自然
本來這篇想聊一聊泰國鬥魚的品種,分類等等,但是整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這些,被太多的人分享過,尤其是還有一些大佬,所以乾乾脆脆的,聊一聊關於迷鰓魚,泰鬥,可以說是觀賞魚中迷鰓魚的代表性品種。
什麼是迷鰓魚迷鰓魚是攀鱸目和合鰓目下多種魚類的總稱,它們有著區別於大多數魚類的特化器官,迷鰓類器官,能夠讓此類魚直接從空氣中獲取一定的氧氣。其位於魚鰓的上方,為魚的第一鰓弓特化而成,鰓弓,就是我們平時殺魚的時候,從魚頭裡面掏出來的紅紅的類似弓狀的東西。
絕大多數魚類,獲取氧氣是通過布滿微血管的鰓絲從水流中獲取氧氣,進行氣體交換,而迷鰓魚為了適應渾濁,低氧的水質環境,第一鰓弓逐漸特化成可以直接從空氣中獲取氧氣的器官,進化,有時候其實就是對大自然的妥協。
迷鰓魚的飼養泰國鬥魚是迷鰓魚的代表性品種,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水族店,或者一些精品店裡,泰鬥被分裝在一個個的鬥魚杯,或者是飼養在錐形景觀瓶中,很好養很耐活的樣子,但是卻不代表所有的迷鰓魚的飼養難度都很低,有些迷鰓魚,比如一些原鬥品種,對水質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
所以不管是養什麼魚,良好的水質是首要條件,能夠忍耐渾濁骯髒的水質,卻不代表它們喜歡。
不同的迷鰓魚,它們所適應的水質和環境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在飼養的時候,首先便是要去了解它們的原生環境的水質條件,最不濟也要了解一下,看看別人是怎麼養的。
還是以泰國鬥魚為例,它們偏好的是微酸性水流緩慢的陰暗環境,所以,鬥魚杯這種真的適合飼養泰鬥嗎?
一些常見的迷鰓魚類很多人對迷鰓魚的了解,僅限於泰國鬥魚,或者還有中國鬥魚,但是,其實還是有很多其他的觀賞魚品種是屬於迷鰓魚的。
我們常說的黑魚,就是鱧科魚的一種,叫做烏鱧,在觀賞魚中,鱧科魚又被稱為雷龍,或者是蛇頭魚,是一個較偏冷門的小圈子。別看,在日常生活中,黑魚只是一道菜,但是到了觀賞魚缸中,卻有著獨特的魅力。
親親魚,是沼口魚科下一屬一種的吻鱸,以其獨特的頗具浪漫氣息的「接吻」行為,受到很多人,尤其是情侶的喜愛,但是其實這是它們在相互示威,爭奪地盤的一種表現。
這三種也是市面上很常見的觀賞魚,價格也比較低廉,屬於性價比較高的觀賞魚,但是要注意的是它們的性情都相對比較暴躁,混養需注意。
這個很常見,但是兩者雖然都叫鬥魚,但是分類地位卻相差較遠。
我們通常稱泰國,印尼等地區原生的鬥魚為原鬥,比如熊貓戰狗,林開二線鬥魚,和平原鬥等等。
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迷鰓魚。
屬於大型迷鰓魚類。
擬態能力超強的一類魚,之前寫過一篇枯葉虎的文章,但是在分類上有些錯誤,已經撤回,近日編輯改正後會重新推送。
關注元野自然,了解更多自然
長按二維碼關注本公眾號
感謝您的支持和關注
觀賞魚的入門品種,泰國鬥魚的日常飼養
中國圓尾鬥魚,低調卻不失奢華
「原鬥」來自雪蘭莪沼澤地的藍眼精靈,利維達鬥魚
雷龍魚,冷門觀賞魚,蒙塵的珍寶觀賞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