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哈勃發現河外星系的光譜紅移量可能與距離正相關,由此得出了宇宙膨脹的哈勃常數:遙遠星系的退行速度與距離正相關。
這裡存在的一個關鍵性問題是:遙遠星系的紅移是否真的由退行造成?對此問題目前網絡上爭論最多的是:紅移並不一定是由星系退行造成,而是由其他因素造成。對於許多紅移猜測筆者雖然不敢苟同,但紅移完全由星系退行造成,這個結論多少存在著問題。
要探究真相,還得從頭說起。
一、虛空光媒介質的來源
光是能量揮發通過介質靜態光子的接力傳遞形式。因此,要探索光速問題,首先需要探索虛空介質是什麼?以及介質的來源問題。
光子,能量粒子的最小單位。其本質為虛空態熱性體;其結構為陽性大於陰性的正5性體,為洛書9-4組合體;其屬性為洛書離性能量體;其本源為零性空間1-6~9-4坎離分化的產物。請大家注意:古老的極性對應學對質量與能量的表述不用代數,而是直接用偶數表示負性質量,用奇數表示正性能量。原始0性態空間分化質能兩性的分化組合式為:
0(10-10)=1-6~9-4
表述0的(10-10)的前一個10象徵一對組合體的正性能量奇數之和,後一個10象徵一對組合體的負性質量偶數之和。因此:
質量的生成式:0(10-10)-(9-4)=1-6質量
能量的生成式:0(10-10)-(1-6)=9-4能量
宇宙質能的分化結果是:1-6坎性質量形成核心實體;9-4離性能量則形成包裹實體核心的周圍虛空。
無論層次大小,質能組合都是內實外虛、內質外能的質能結對組合。質能的正向極化,就是質量從分散到聚合星球的過程,也是能量從核子層次向星球層次揮發融合轉移的過程。形成的個體就是以實體為核心,周圍包裹大範圍能量虛空的星球質量實體與周圍能量虛空的組合體。
因為1-6坎性質量與9-4離性能量源於0的分化,所以坎離性體既互相對立又相輔相成,既互相分化又互相吸引,既互相獨立又互相結合。
坎離性體互相吸引互相結合的作用力,表現於核子層次,就是目前物理學發現的弱力;坎離極性作用力表現於宇宙層次,則是物理學還沒有清晰認識的星系凝聚力,其實就是物理學猜測的暗物質作用力。
要問表述這個分化式的數字組合是哪裡來的?
回答是:源於七千年前的人文始祖伏羲皇帝、也有人說他是外星人使者——傳承下來的八卦與河圖洛書中的數字組合。
八卦與河圖洛書是表述原始太極零性空間分化與組合的四個層次中的兩個層次。上述1-6~9-4坎離分化,實際只是0性態空間三維分化的其中一維。只是這一維十分重要,表現重力質量與熱性能量。
零的三維分化產生:一維乾坤5~5-10、二維坎離1-6~9-4、三維震巽艮兌3-8~7-2。因為坎離極性源於零的分化,所以坎離極性既互相生成、又互相約束。因此,離性能量的揮發導致坎性體的生成,與坎性輻射——對離性能量牽制約束力——的產生。
星球的能量的揮發源於質量體的聚合集結;質量體的聚合集結則源於質量中心的乾性剩餘;乾性剩餘則源於中子衰變。三句話已經將前面的一篇專題文章一筆帶過,還望讀者朋友能夠理解這三句話。
能量體的揮發首先表現的是虛空膨脹。原始星球經過億萬年的質量收縮與虛空膨脹,就形成為核心實體質量,周圍虛空能量的恆星與虛空組合體。光媒介質,就是宇宙星球億萬年膨脹揮發的光子能量體,經質量坎性輻射的平衡牽制形成的、圍繞在星球周圍的虛空靜態能量。光,就是揮發光子的外向性擴張,對介質靜態能量子的接力驅動表現。
因為虛空能量體與實體質量體源於零的分化,所以,質量體揮發的全部能量形成的虛空能量體,能夠對恆星的核心重力質量中和歸零。請大家務必不要懷疑這句話的價值,其實,這就是破解宇宙難題的關鍵。
對虛空光媒介質的來源做出的結論是:源於零性態空間的虛空與實體分化,即:1-6~9-4分化產生的虛空熱性能量體經充分膨脹擴散以後的靜態存在形式。對質量實體透光性能的解釋則是:電子層結構7-2巽兌電磁性能量與9-4離熱性虛空能量構成的光媒介質。
二、影響光譜頻率的有三種因素
目前的物理學認為電子只是圍繞原子核旋轉的一種粒子。極性對應學結論是:電子是圍繞原子核的一個能量囊。
為什麼電子能夠在同一時間中出現在上億個位置上?原因就在於電子本來就存在於能量囊囊括的任意空間位置上。由於一個微小電子能夠同時出現在上億個位置的認識完全不可理解,所以才有了量子世界不符合宏觀世界的論調。其實,只要準確認識電子的形態,量子世界與宏觀世界是完全相同的。而且,還能夠利用對量子世界的認識啟發對宏觀世界的認識。
極性對應學揭示:電子是包裹原子核的、能夠中和3-8正電磁極性的7-2能量層;圍繞星球的虛性斥力空間,則是能夠中和星球1-6坎性質量的9-4離性能量層。原子的電子層與星球能量層只是能量的種類與屬性不同,其能量層的形態與作用則是相同的,都是中和質量性體的斥力空間。其實宇宙只有三種空間形式:一是原始太極零性態空間,二是質量空間,三就是能量空間;宇宙根本不存在沒有能量的真空。因此,所謂空間,就是質能存在距離尺度。
由於電子並不是粒子圍繞原子核的高速旋轉,而是包裹原子核的能量囊,所以,粒子說無法用形象思維去理解電子;而應用電子是能量囊這個概念,則能夠用形象思維去解開電子與光的所有關係問題。
1. 電子折射光波。因為電子的密度與頻率正相關。所以在電子的振蕩頻率與入射光波頻率相差不大的情況下,電子層就會被外界光波同步驅動而表現透光性能。因為介質的密度與波長反相關,所以光進入到電子空間,就會因能量密度的增加而波長變短。光的彎曲折射,就是電子能量空間與光的來源空間存在著能量密度差而造成的波長變短效應。電子折射光波,就是電子不吸收光能而直接通過波動透射光波的現象,所以電子折射光波只是因介質的能量密度差而使光的波長變短。結論是:透射能夠改變波長,但並不能改變光波頻率。
2. 介質對光的折射率由介質在單位時間中通過光波數大於本身固有頻率的比率決定。即:單位時間中通過的光波數大於固有頻率的比率與折射率正相關。電子層介質的屏蔽光線現象,就是折射率超過百分之五十的結果。因為星球的離性能量層受到坎性輻射的影響而能量密度呈梯度自內向外下降,所以從星球近距離空間透射的光線,也會產生彎曲折射現象。因為地球大氣層的能量密度高於大氣層以外的虛空環境,所以,地球大氣層對光也具有折射率。地球大氣層表現的蔚藍色天空,就是對紫外光的折射率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表現。我們早晚看到的太陽是紅色的,則是底層大氣的紅光折射率最小,而只有紅光還能夠直接反映太陽輪廓的表現,對紅光以上波段的光則因折射率大而只能成為大陽光暈和霞光了。
3. 電子吸收光能。電子吸收光能就是電子吸收了波動衝擊進入電子能量囊的虛空態離性能量。在電子波動頻率與入射的光波頻率存在較大差異的情況下,電子就會表現屏蔽吸收光能。
4. 電子躍遷。電子吸收外界波動衝擊的光能,就是吸收了因波動衝擊而進入電子能量囊的虛空態離性能量,所以會膨大電子體積。當電子體積膨大到不能包容虛空態離性能量時,就會釋放能量而收縮體積。這個周期就是電子躍遷和釋放光波。電子躍遷,其作用只是將一種頻率的光波轉化為另一種頻率而已。因為虛空離性能量體是呈光子態一個一個進入或逃出電子能量囊的,所以電子躍遷是從一個臺階到另一個臺階的,所以表現的光波頻率變化也是不連續的。
介質能夠折射、反射、或吸收光線,都是由構成介質的能量密度決定的。即:無論介質的能量密度是大是小,光在單位時間中能夠接力推動的靜態光子數量是固定的,所以介質的能量密度愈大光速愈慢,即介質的能量密度與光速反相關。註:介質的質量密度與能夠透光的表層能量密度其相關性並不是正比關係。所以並不是質量密度大就一定光速慢。
原子的電子層,屬於洛書巽兌電磁性能量體,但同時也結合著大量離性能量體;宇宙虛空則屬於純粹的洛書離熱性能量體。
玻璃、水之類的介質能夠透射可見光,是可見光使此類介質的能量體能夠產生同步波動實現的;此類介質不能透射紫外線,則是由此類介質不能與紫外線光波產生同步波動決定的。也就是說:光波能夠使介質產生同步波動,就是能夠透射該頻段光波;光波不能使介質產生同步波動的,則是屏蔽轉化該頻段的光波。宇宙的虛空介質屬於純粹的離性能量體,其密度由星球的坎性輻射約束力決定,屬於最低能量密度的介質。因為介質的能量密度與光速反相關,所以,坎性約束力最低、能量密度最低的宇宙虛空光速最快。
由於介質的能量密度與波長反相關,而光的來源空間與電子空間存在一定的能量密度差,所以光進入玻璃、水之類的高密度能量空間會使波長變短。電子吸收光波、並把入射光改變為自己的固有頻率,則是折射率超過百分之百而表現的屏蔽光源,也就是通過吸收能量、電子躍遷,而表現自身的固有頻率。因此:大多數可見光進入玻璃、水之類介質中只是直接透射,只是改變波長降低速度表現光的折射而已,而不是轉化次生光;但紫外光進入玻璃、水之類的介質,的確是被吸收、並轉化為次生光的。
能夠透光的宇宙空間,雖然介質密度可能影響波長,但波長的改變只意味著光的傳遞速度的改變,影響的只是光的傳遞時間,而並不能改變光的頻率。實際上,光在路途上無論經歷多少距離,只要能夠直接穿透介質,光的頻率就不會變,也就是沒有一種空間介質在不吸收屏蔽光線的前提下能夠改變光波頻率;而能夠改變光波頻率的空間,如某些電子層空間,則必須表現屏蔽這個波長的光波。所以,凡能夠直接顯示光源的介質不會改變頻率。
三、天體的光譜紅移究竟是由什麼原因造成?
光譜紅移由天體退行造成,這個認識看似合理,實際上並沒有考慮到還有其它改變光譜頻率的因素。
原子的固有頻率,在同一環境條件下,是由電子的能量密度決定的。即:電子的能量密度與頻率正相關。但是,環境條件又會改變原子的固有頻率,即:溫度的增加能夠使原子增加頻率;環境坎性約束力則會使原子頻率變慢。因此,影響原子光譜的實際有三種要素:
一是作為光譜振蕩源的電子能量密度,電子能量密度與產生的光譜頻率正相關。電子能量密度的決定因素是內部坎性約束力,即:電子能量密度與內部坎性約束力正相關。
二是環境溫度。即:環境溫度與光譜頻率正相關。
三是環境坎性約束力。環境坎性約束力與光譜頻率反相關。
因此,環境坎性約束力與內部坎性約束力的作用結果是相反的。
因為哈勃常數的發現是在沒有認識到上述影響光波頻率的三種要素前提下推出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原子在不同條件下輻射的光譜頻率具有差異這一點去說明哈勃定律存在的問題。
星系光譜的「紅移」,如果檢測的是氫元素譜線,則完全有可能是在不同坎性約束力環境中,由氘元素譜線取代氕元素造成,或者把氫的B譜線當作A譜線造成。我們目前認為構成太陽大多數元素是氕氫,而極性對應學揭示:氕氫沒有其它元素的參與,在太陽的高溫環境中是不能聚集的,氕氫也是不能夠產生熱核聚變的,所以構成太陽的基礎元素應該是氘氫無疑。那麼氘氫譜線為什麼又會變成氕氫譜線呢?原因就是:由太陽不同於地球的坎性約束力環境造成的氘取代於氕的光譜頻率下降現象。
環境坎性約束力是星球質量體輻射的對離性能量的約束力。也就是零性態空間揮發9-4離性能量的同時生成1-6坎性質量的作用力輻射。
坎離極性作用力表現於核子層次,其實就是決定電子能量密度的作用力;坎離極性作用力表現於宇宙層次,則是還沒有清晰認識的環境坎性約束力,其宏觀體現就是星系凝聚力。
為什麼原子鐘在人造衛星上走的比地球上快?實際就是太空環境坎性約束力低於地球表面,導致能量揮發輻射加快造成的波動頻率增加。環境坎性約束力作用於原子的電子層,其效果是增加環境能量密度而阻隔電子的能量揮發而使電子的振蕩頻率變慢。因此,在不知道環境坎性約束力的前提下,其實無法定義元素光譜的向著哪個方向變化!
星球的坎性輻射所表現的坎性約束力是與星球距離反相關的。但由於虛空態能量對坎性凝聚力輻射具有中和作用,所以,坎性輻射的衰減不遵守距離平方反比率。環境坎性約束力的變化對電子能量的揮發具有直接的相關性,而電子吸收能量則由環境能量輻射與溫度決定。所以,決定了在不同坎性約束力的環境中,即使給予的溫度條件相同,同一原子電子層的波動頻率也會有所不同。人造衛星上的原子鐘比地球上的原子鐘走的快一點,就是由離開地球表面的太空環境中坎性約束力下降造成的。
因為星球的坎性約束力直接造成星球周圍的能量密度的梯度變化,所以,光通過星球近距離空間會產生彎曲折射現象。太陽近距離空間的光線彎曲折射現象,就是由此原因造成的。
因為地球以外的恆星環境中的坎性約束力我們無法確定,甚至難於想像,恆星的溫度又是千變萬化,所以我們目前看到遙遠星系光譜的紅移,完全有可能是較重元素在不同環境中的頻率接近造成。因此,遙遠星系究竟是紅移退行還是藍移靠近很難確定。
三種影響光譜頻率變化的因素,不但理論上沒有瑕疵,而且也符合已知的事實證據。我們的學術界如果不能否認這些事實證據,則必須接受這個事實證據。由此得出的結論是哈勃常數存在不確定性,由哈勃常數造成的一系列疑問則必須正視。
我們目前的天文學已經把光譜的紅移量當作了衡量距離的唯一因素,目前定義的遙遠天體距離,基本上是由這個紅移量決定的。如果確定這種紅移是本文給出的三種因素造成,那麼對這種距離的「確定」,就會毫無意義。這就是說:在同一距離上,有的天體可能表現最大紅移,有的天體也可能表現最小紅移、甚或表現藍移。因此,體積巨大的盾牌座UY,完全有可能是弄錯了距離得出的錯誤結論。
根據哈勃常數得出的:距離越遠的星系退行速度越快的結論。目前有人認為最遙遠星系的退行速度甚至達到或超越光速,這些說法顯然是十分荒唐的,如果不加澄清,就有可能反而擾亂了對宇宙真相的了解。
宇宙因繁衍發展而膨脹空間,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宇宙的膨脹速度究竟有多快,我們可以根據月球遠離地球,地球遠離太陽的速度去比較、去計算。而應用光譜的紅移去計算宇宙的膨脹就有點離譜了,原因就在於其速度根本不在同一個數量級。
後記
本文只是應用極性對應學推導的基本原理,而並非應用技術的精細研究,比如,星球的坎性輻射密度與距離反相關函數肯定不是距離平方反比率,也肯定不是與距離反相關的直線函數,原因就在於虛空離性靜態能量對坎性輻射有中和能力,所以,坎性輻射的實際函數曲線是很難確定的,況且,數學也是筆者的短板。因此,筆者只能給出一個不確定曲線函數的反相關。因為諸如此類的應用技術的精細研究需要投入大量人才物力,所以並非筆者業餘愛好所能及,請物理學專業工作者不要求全責備。本文價值就在於給出了不容置疑的、能夠隨處獲得佐證的基本原理。
周慶和
2020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