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生菜網絡熱傳 媒體闢謠:成本比真的還高

2020-12-06 搜狐網

特殊液體倒入水中,生菜葉子慢慢出來

一片菜葉誕生了

以此類推,一棵「生菜」製作成功

切開一看,裡面和真的生菜一模一樣

  最近,一篇名為「生菜都可以造假?還讓人活嗎?」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刷屏。文章還「有圖有真相」地演示生菜是如何造假的,不過文章中所說的生菜其實是「圓生菜」。

  假生菜、假雞蛋……很多人一看到「假」,就不敢吃了。那麼,市場上真有假生菜嗎?現代快報記者調查發現,不可能,因為製作成本比真生菜都高呢。而之所以被一些營銷公眾帳號瘋轉,是因為受利益的驅使。現代快報記者 胡玉梅 朱蓓 實習生 吳雯

  生菜造假事件

  網傳 生菜造假圖片嚇壞網友

  這篇關於生菜造假的文章,用9張動態圖,演示了用一種白色液體和綠色液體放入水中,製造「圓生菜」的過程,並稱:想不到生菜都可以造假,看完一身冷汗。

  圖中,製作者用勺子將一種白色液體緩緩倒入盛滿清水的不鏽鋼水池中,待在水面上均勻散開後,馬上將綠色液體倒在白色液體上,呈現蔬菜心的淡綠色。隨後,製作者將漂浮的液體往水下拉,並不斷用手捏出褶皺,一張栩栩如生的「菜葉」便展現在觀者眼前。

  把「菜葉」拿出水面後,製作者以其中間部分為中心,很快捲成一個「菜心」,之後再用同樣的方法製作一張顏色更深的「菜葉」包住「菜心」,一個與菜場上的真品無異的「圓生菜」就做了出來。為了證明「圓生菜」的逼真度,製作者還用刀將其從中間切開,內部結構與真的蔬菜毫無兩樣。

  短短幾分鐘的時間,就能用不知名的材料做出如此逼真的「蔬菜」。

  真有人製作假生菜給人吃嗎?現代快報了解到,其實這9張圖都來自《牛人用蠟製作各類逼真蔬菜》的日語視頻。視頻中,製作生菜模型的片段和動態圖一樣,不過與動態圖不同的是,視頻上可以明顯看出有兩名小孩在一旁觀看。

  真相 其實是在做蔬菜模型

  那麼,這樣的消息到底是真是假呢?記者調查發現,朋友圈和微博流傳的這9張動態圖,來自一段日本的視頻,是日本的仿真食品工廠製作模型的過程,用的是一種高分子化學材料,製作的圓生菜也不是用來吃的。

  據了解,在日本有很多這樣的食品公司,人們可以體驗製作生菜、天婦羅等食品模型,體驗一次最低需要約50元人民幣。食品模型是起源於日本的比較發達的食物立體表現手段,多用於店前展示及產品的配套展示,具有較強的喚起食慾的效果。

  雖說「食品模型」目前在國內還是個比較新的概念,但在很多餐飲經營處還是可以經常看到的,有的做成刀削麵,有的做成茄子炒豆角,還有的做成木須肉等等。

  用蠟、樹脂等材料做的仿真食品模型,實際上在國內也不少見。昨天,在新街口一個美食廣場內,現代快報記者就看到各家美食店鋪門前的展示架子上,擺放著不少仿真菜,各種各樣的蓋澆飯、鐵板飯看上去鮮豔欲滴,讓人食指大動。

  而在新街口的另一家蛋糕店,也擺放著不少色彩繽紛、顏色各異的蛋糕模型。工作人員介紹,這些模型雖然看上去很逼真,但壓根不能吃,它們的保質期很長,開業就使用的幾款還依然擺放在架子上。工作人員表示,這些食品模型都是統一採購的,雖然價格不清楚,但都是從網上採購的。而在淘寶上搜索仿真食品,能搜出7000多件商品,價格從十幾元到幾百元不等。

  闢謠 假生菜造價比真生菜還貴

  「圖中的生菜,是生菜的一種,叫結球生菜。」江蘇省農科院研究員李建斌說。既然能製作出假生菜,市場上會有假生菜嗎?

  昨天,現代快報記者走訪了新街口附近的菜市場和超市,都沒有看到蠟做的假生菜。其中一家超市裡,結球生菜都包裝得好好的,按盒賣,一盒7元錢,而在附近的一個菜市場,結球生菜每斤5元。「蠟做的假生菜見過嗎?你們這邊有賣嗎?」菜販子們都搖頭,說沒見過。

  李建斌說,在蔬菜中,生菜的營養比較全面,「脾性」非常潑辣,病蟲害相對少,對光的要求也不嚴格。「光暗一些,菜葉就薄一些,小一些;光照充足菜就高大一些,菜葉厚一些。」和其他綠葉蔬菜相比,生菜一年四季都能種,一畝地一個多月能生產3000多斤。最重的生菜一棵不會超過兩斤。

  「算下來,一棵真生菜的成本並不高,也就一兩塊錢。真生菜再貴,也貴不過假生菜。」李建斌算了一筆帳。假生菜的原材料是蠟,而且製作工藝複雜,要一層葉子一層葉子包起來,一共有9~12張葉子,還有菜心,加起來沒有幾十元做不下來。「制假是因為有利可圖,而真生菜比假生菜還便宜。如果製作假生菜推向菜市場,還不虧本?也沒人會做這種傻事。」

  謠言如何產生

  營銷帳號

  為博眼球造謠傳謠

  原本一個日本人製作圓生菜食品模型的過程,卻被名為「三臺微商網絡聯盟」、「掌上百寶囊」、「生活小百科」等等很多不同的微信公眾號以不同的標題相繼轉發成「生菜造假」等危言聳聽的謠言。

  實際上,在這些聳人聽聞的假消息傳播過程中,也有些像「謠言過濾器」這樣的公眾號,包括「央視新聞」、「中國新聞周刊」等官方微博都向大家澄清這是個假消息。雖有闢謠,可還有微信公眾號繼續以訛傳訛,硬生生把日本的食品模型表演,改成了中國的所謂「造假」。「商界人脈會」公眾號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我們也是轉載的,從網絡上轉載的。這就是要推廣的,內容點很重要。」

  記者仔細查看發現,這些微信公眾號在發布這種聳人聽聞的信息時,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廣告推送。那麼,這些廣告和上面的假消息有著怎樣的關聯呢?記者問道:「為什麼上面是生菜造假,底下是泰國耗兒魚呢?」三臺微商公眾號表示:「泰國耗兒魚是我聯盟的商家。」

  因此,即使明知是假,這些微信公眾號也會發布這樣最刺激、最吸引眼球的消息來博取關注,從而達到自己的商業目的。用這種方式做商業促銷,只考慮了商業效果,卻忽視了商業倫理,實在是無節操。

  律師觀點

  新《食品安全法》

  或將處罰食品造謠者

  南京律師呂劍峰介紹,目前,法律對於編造、散布虛假食品信息的行為並沒有具體的處理依據,但隨著新《食品安全法》的出臺,這一問題有望得到解決。據了解,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二次審議稿)》仍在徵求意見中,其中明確,「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編造、散布虛假食品安全信息。」「編造、散布虛假食品安全信息,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媒體編造、散布虛假食品安全信息的,由有關主管部門依法給予處罰,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處分。」

  呂劍峰說,微信公眾號屬於自媒體範疇,散布虛假食品安全信息的行為,也應由有關主管部門依法給予處罰。

  [這些年,那些網絡上的食品謠言]

  真相:2012年,現代快報「快報實驗室」通過實驗給西瓜打針,注射甜蜜素、胭脂紅溶液,結果發現,網上瘋傳的「打針西瓜」實際上很難騙過消費者。給西瓜打針不僅增加了添加劑和人工成本,還會在西瓜上留下針孔。除此之外,實驗還顯示,打過針的西瓜口味不好、顏色不自然,還很容易腐爛。

  打針西瓜

  假雞蛋

  真相:2010年,現代快報記者調查發現,網絡傳播的造假雞蛋的流程工藝,蛋殼主要由碳酸鈣、石蠟及石膏粉製成。蛋清由海藻酸鈉(一種添加於食品中的增稠劑)加水攪拌成。蛋黃由海藻酸鈉溶液加檸檬黃色素,放進氯化鈣溶液凝固而成。但專家表示,海藻酸鈉可用於幫助食品凝固,但用海藻酸鈉造假雞蛋,難度很大。

  「食物相剋」傳說

  真相:南京生物研究所的教授鄭集曾做過對「食物相剋」之說的實驗。他進行了親身實驗,先收集了香蕉和芋頭、花生與黃瓜、大蔥與蜂蜜、牛肉與板慄等流傳很廣泛的14對「相剋食物」進行實驗。他把14對食物餵給白鼠、猴吃,發現沒有問題。這些食物,鄭集本人以及同事們連續吃了兩天。結果發現,「食物相剋」的說法根本沒道理。

news.sohu.com false 現代快報 http://kb.dsqq.cn/html/2015-01/08/content_379100.htm report 4927 特殊液體倒入水中,生菜葉子慢慢出來一片菜葉誕生了以此類推,一棵「生菜」製作成功切開一看,裡面和真的生菜一模一樣最近,一篇名為「生菜都可以造假?還讓人活嗎?」的文

相關焦點

  • 網絡瘋傳「核輻射擴散示意圖」 四川核專家闢謠(圖)
    網絡瘋傳「核輻射擴散示意圖」 四川核專家闢謠(圖)   在中國,也有一些媒體以此圖為基礎,製作了相應的核擴散示意圖,有見諸網站者,有見諸報端者。不過,果殼網網站欄目之一「謠言粉碎機」發現,這張圖的內容其實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謠言,而且是個「很沒有誠意」的謠言。3月14日晚上9點36分,「謠言粉碎機」在微博向廣大網友闢謠。
  • 網絡短視頻造假現象研究
    在商業化、娛樂化大潮的席捲之下,獵奇、作秀、博眼球成為短視頻傳播的「潛規則」,導致短視頻造假現象頻發,持續汙染網絡空間,且「技術」和「套路」不斷翻新升級,令人更加難以辨識,已經成為網絡管理的「灰色地帶」甚至「空白地帶」,亟待納入監管範圍。
  • 盤點12月網絡熱傳謠言|歲暮天寒 且將謠言「雪藏」
    盤點12月網絡熱傳謠言|歲暮天寒 且將謠言「雪藏」 來源:中國網際網路聯合闢謠平臺作者:殷熒 時間:2020-12-31 22:19:00 臨近歲末謠言也來刷存在感中國網際網路聯合闢謠平臺盤點12月網絡熱傳謠言澄清謬誤 以正視聽讓謠言止步
  • [聊城]「穿衣公式」網絡熱傳 氣象臺:借鑑意義不大
    走在街頭,有些市民已經換上薄外套、羊毛衫,有些還裹著厚厚的羽絨服。對於網絡熱傳「穿衣公式」,工作人員指出,每個人體質不同,室內室外情況也有不同,公式借鑑意義並不是很大。  俗話說,二八月,亂穿衣。如今農曆二月還未正式到來,迅速回升的氣溫讓人大大感受一把春天的氣息。
  • 闢謠:「契稅稅率調高了?」假的!
    契稅稅率調高了?海小妹的好朋友--海蛙馬上來給大家闢謠啦!關注海蛙說及時給你闢謠哦!《海蛙說》是由海南省委網信辦輿情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指導的國內首檔闢謠短視頻情景劇。該欄目自2019年1月18日節目開播以來,它通過「海蛙」的動漫形象,聚焦當下熱傳的網絡謠言和生活中被誤讀的常識、知識,發聲闢謠。
  • 【網絡闢謠】紫菜是塑膠袋做的
    流言:紫菜是塑膠袋做的闢謠:  謠言:  闢謠:  一段「我們平常吃的紫菜是塑膠袋做的」視頻在網上廣泛傳播,視頻中一女士將某品牌紫菜放入水中泡發,隨後撈起撕扯,紫菜較有韌性,據此判定紫菜是黑色塑膠袋做的。這段視頻引起消費者的廣泛關注,用塑膠袋冒充紫菜可能嗎?
  • 網傳中國培育青花瓷錦鯉,價值330萬元?記者揭秘造假玄機
    據微信公號「上海網絡闢謠」1月8日報導,近日,有網友發布視頻稱拍攝到一條全身藍白相間的錦鯉。與視頻一同轉發的文字稱:「這條青花瓷錦鋰魚是我國水蔟(族)科研單位工作者,數十年中付出了大量心血培育而成的。國內外愛好者均讚嘆不已,號稱舉世極品。日本行家出資330萬想買斷……不賣。我們通過視頻飽飽眼福吧!」視頻在不少微信群中流傳,引發網友關注。青花瓷錦鯉真的存在?
  • 網傳小孩被放進泡沫箱凍死在冰庫 湖南警方闢謠(圖)
    湖南益陽警方闢謠人民網北京7月13日電(記者孝金波實習生扶倩羽)近日,一段「小孩被放在泡沫箱凍死在冰庫」的視頻在網絡熱傳,網傳視頻顯示,一個四五歲左右的小男孩躺在裝有冰塊的泡沫箱子裡,一個中年婦女一邊痛哭一邊往外撿拾冰塊。7月13日,「求真」欄目記者從湖南益陽桃江縣警方獲悉,小孩系溺水死亡,並非網傳的「被人販子麻醉」、「被凍死」。
  • 央視發聲闢謠:「多寶魚是致癌魚」這條謠言不許再傳了
    央視發聲闢謠:「多寶魚是致癌魚」這條謠言不許再傳了2016-02-28 09:33:00  水產養殖網  2016年2月27日20:36,央視新聞的微信公眾號推送了一篇文章:「評論&nbsp|&nbsp剝開網絡謠言的
  • 對蝦體內有白色寄生蟲視頻被瘋傳 是真的嗎
    繼皮皮蝦注膠視頻熱傳後,一段「對蝦體內有寄生蟲」的視頻最近又開始在微信朋友圈中刷屏,引發網友關注。視頻中,一名女子撕開對蝦的頸部,擠出幾小團白色線狀固體,並稱「這就是蝦體內的寄生蟲,每個蝦都有」。該女子還表示這種情況「嚇死人了」,以後不能再吃了。
  • 網傳饅頭摻紙漿先別慌,來看看官方的實驗結果
    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博人眼球的虛假食品安全謠言也多了起來。最近,一個關於饅頭的視頻在網上和微信朋友圈瘋傳:「將買來的饅頭泡進水裡,然後反覆揉捏,竟然發現裡面添加了紙漿。」這是真的嗎?為此,寧夏食品檢測研究院工作人員專門做了實驗。 網傳 饅頭裡摻紙漿,筋道不溶於水?
  • 最新朋友圈十大闢謠合集來了!很多人現在還蒙在鼓裡…
    十月雖已結束,但網上還有些似是而非的謠言殘留:「晚上喝水會致癌」、「低保新生可領萬元助學金」、「今冬將現60年來最冷冬天最強降雪」……這些都是真的嗎?下面,將為大家揭開真相!
  • 快樂家族李維嘉也上熱搜,被指開代孕公司,企查查闢謠澄清
    快樂家族共五人,何炅、謝娜、杜海濤和吳昕都在事發初期登上熱搜,唯有李維嘉保持隱身狀態。「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秉承著「一家人就要整整齊齊」的原則,李維嘉在12月26日登上熱搜。    李維嘉的闢謠比造謠來得快,也更加大聲。有人爆料他與代孕產業鏈有瓜葛,隨後企查查發文闢謠,列出其關聯公司共七家,涵蓋了投資、教育、文化和餐飲等,並無醫療相關業務。
  • 達文西發信指責媒體預設立場 稱應給改正機會
    [核心提示]繼日前發布致消費者的公開信後,達文西家居今天再發布致媒體溝通信,信中指責部分媒體以其「造假」為預設立場,「讓消費者產生更多的迷惑和不必要的擔憂」。  繼日前發布致消費者的公開信後,達文西家居今天再發布致媒體溝通信,信中指責部分媒體以其「造假」為預設立場,「讓消費者產生更多的迷惑和不必要的擔憂」。  達文西在信中表示,自己不是產品品牌,而是「賣場」品牌。
  • 南開大學校長論文造假?中國工程院回應
    近日,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曝論文造假一事在網上熱傳,引發社會廣泛關注。18日,曹雪濤和中國工程院兩方分別對此事作出回應。曹雪濤表示,自己仍然對這些論文中得出的科學結論的有效性、牢靠性以及研究的可重複性,充滿信心。中國工程院則表示,會針對網絡反映曹雪濤院士的有關問題展開調查。
  • 網傳廣西姑娘紐西蘭蹦極「沒綁繩」摔死,主人公闢謠:我還活著
    本文圖片均來自南寧晚報南寧晚報6月2日消息,這兩天,31歲的廣西姑娘謝宛辰發現自己突然上了新浪微博熱搜榜,成為「網紅」。原來是她去年在紐西蘭皇后鎮體驗蹦極的視頻被發到網上,並被媒體配文:「近日,一條蹦極的視頻刷爆朋友圈,讓網友揪心的不是蹦極的高度,而是這名蹦極者好像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被工作人員一把推下。」事情是真的嗎?「事主」謝宛辰向南寧晚報/ZAKER南寧記者講述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 官方媒體科普+闢謠
    圖片來源於網絡謠言:NSA不是真5G 明年無法正常使用?其實這些謠言都是三人成虎罷了。在闢謠之前,首先要給大家解釋一下什麼是NSA與SA。5G的網絡架構擁有獨立組網SA和非獨立組網NSA。NSA作為非獨立組網,要求基於目前已經基本普及的4G通訊裝置來滿足5G升級要求;而SA作為獨立組網,是5G通訊設備的「正主」,想要馬上建成用來滿足人們對5G需求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成本較於NSA過於高昂,這也就是為什麼NSA早出現的原因了。
  • 闢謠:系電影特效
    網傳視頻(03:47) 近日,網絡中流傳一段4分鐘左右的「加拿大多倫多龍捲風實拍視頻」。
  • 【網絡闢謠】豬肉有鉤蟲
    闢謠:  食品衛生問題關乎大眾健康,網上有報導稱「豬肉中出現了鉤蟲,這種寄生蟲高溫都殺不死,要儘量少吃豬肉」,並且配有令人作嘔的「真實」圖片,消息一經發出,迅速引發了人們的熱議。對此,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闢謠稱:豬肉上寄生鉤蟲是不可能的!  官方說法是用來安撫大眾,還是的確如此?鉤蟲是什麼,危害有多大?我們還能安心吃豬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