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液體倒入水中,生菜葉子慢慢出來
一片菜葉誕生了 |
以此類推,一棵「生菜」製作成功 |
切開一看,裡面和真的生菜一模一樣 |
最近,一篇名為「生菜都可以造假?還讓人活嗎?」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刷屏。文章還「有圖有真相」地演示生菜是如何造假的,不過文章中所說的生菜其實是「圓生菜」。
假生菜、假雞蛋……很多人一看到「假」,就不敢吃了。那麼,市場上真有假生菜嗎?現代快報記者調查發現,不可能,因為製作成本比真生菜都高呢。而之所以被一些營銷公眾帳號瘋轉,是因為受利益的驅使。現代快報記者 胡玉梅 朱蓓 實習生 吳雯
生菜造假事件
網傳 生菜造假圖片嚇壞網友
這篇關於生菜造假的文章,用9張動態圖,演示了用一種白色液體和綠色液體放入水中,製造「圓生菜」的過程,並稱:想不到生菜都可以造假,看完一身冷汗。
圖中,製作者用勺子將一種白色液體緩緩倒入盛滿清水的不鏽鋼水池中,待在水面上均勻散開後,馬上將綠色液體倒在白色液體上,呈現蔬菜心的淡綠色。隨後,製作者將漂浮的液體往水下拉,並不斷用手捏出褶皺,一張栩栩如生的「菜葉」便展現在觀者眼前。
把「菜葉」拿出水面後,製作者以其中間部分為中心,很快捲成一個「菜心」,之後再用同樣的方法製作一張顏色更深的「菜葉」包住「菜心」,一個與菜場上的真品無異的「圓生菜」就做了出來。為了證明「圓生菜」的逼真度,製作者還用刀將其從中間切開,內部結構與真的蔬菜毫無兩樣。
短短幾分鐘的時間,就能用不知名的材料做出如此逼真的「蔬菜」。
真有人製作假生菜給人吃嗎?現代快報了解到,其實這9張圖都來自《牛人用蠟製作各類逼真蔬菜》的日語視頻。視頻中,製作生菜模型的片段和動態圖一樣,不過與動態圖不同的是,視頻上可以明顯看出有兩名小孩在一旁觀看。
真相 其實是在做蔬菜模型
那麼,這樣的消息到底是真是假呢?記者調查發現,朋友圈和微博流傳的這9張動態圖,來自一段日本的視頻,是日本的仿真食品工廠製作模型的過程,用的是一種高分子化學材料,製作的圓生菜也不是用來吃的。
據了解,在日本有很多這樣的食品公司,人們可以體驗製作生菜、天婦羅等食品模型,體驗一次最低需要約50元人民幣。食品模型是起源於日本的比較發達的食物立體表現手段,多用於店前展示及產品的配套展示,具有較強的喚起食慾的效果。
雖說「食品模型」目前在國內還是個比較新的概念,但在很多餐飲經營處還是可以經常看到的,有的做成刀削麵,有的做成茄子炒豆角,還有的做成木須肉等等。
用蠟、樹脂等材料做的仿真食品模型,實際上在國內也不少見。昨天,在新街口一個美食廣場內,現代快報記者就看到各家美食店鋪門前的展示架子上,擺放著不少仿真菜,各種各樣的蓋澆飯、鐵板飯看上去鮮豔欲滴,讓人食指大動。
而在新街口的另一家蛋糕店,也擺放著不少色彩繽紛、顏色各異的蛋糕模型。工作人員介紹,這些模型雖然看上去很逼真,但壓根不能吃,它們的保質期很長,開業就使用的幾款還依然擺放在架子上。工作人員表示,這些食品模型都是統一採購的,雖然價格不清楚,但都是從網上採購的。而在淘寶上搜索仿真食品,能搜出7000多件商品,價格從十幾元到幾百元不等。
闢謠 假生菜造價比真生菜還貴
「圖中的生菜,是生菜的一種,叫結球生菜。」江蘇省農科院研究員李建斌說。既然能製作出假生菜,市場上會有假生菜嗎?
昨天,現代快報記者走訪了新街口附近的菜市場和超市,都沒有看到蠟做的假生菜。其中一家超市裡,結球生菜都包裝得好好的,按盒賣,一盒7元錢,而在附近的一個菜市場,結球生菜每斤5元。「蠟做的假生菜見過嗎?你們這邊有賣嗎?」菜販子們都搖頭,說沒見過。
李建斌說,在蔬菜中,生菜的營養比較全面,「脾性」非常潑辣,病蟲害相對少,對光的要求也不嚴格。「光暗一些,菜葉就薄一些,小一些;光照充足菜就高大一些,菜葉厚一些。」和其他綠葉蔬菜相比,生菜一年四季都能種,一畝地一個多月能生產3000多斤。最重的生菜一棵不會超過兩斤。
「算下來,一棵真生菜的成本並不高,也就一兩塊錢。真生菜再貴,也貴不過假生菜。」李建斌算了一筆帳。假生菜的原材料是蠟,而且製作工藝複雜,要一層葉子一層葉子包起來,一共有9~12張葉子,還有菜心,加起來沒有幾十元做不下來。「制假是因為有利可圖,而真生菜比假生菜還便宜。如果製作假生菜推向菜市場,還不虧本?也沒人會做這種傻事。」
謠言如何產生
營銷帳號
為博眼球造謠傳謠
原本一個日本人製作圓生菜食品模型的過程,卻被名為「三臺微商網絡聯盟」、「掌上百寶囊」、「生活小百科」等等很多不同的微信公眾號以不同的標題相繼轉發成「生菜造假」等危言聳聽的謠言。
實際上,在這些聳人聽聞的假消息傳播過程中,也有些像「謠言過濾器」這樣的公眾號,包括「央視新聞」、「中國新聞周刊」等官方微博都向大家澄清這是個假消息。雖有闢謠,可還有微信公眾號繼續以訛傳訛,硬生生把日本的食品模型表演,改成了中國的所謂「造假」。「商界人脈會」公眾號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我們也是轉載的,從網絡上轉載的。這就是要推廣的,內容點很重要。」
記者仔細查看發現,這些微信公眾號在發布這種聳人聽聞的信息時,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廣告推送。那麼,這些廣告和上面的假消息有著怎樣的關聯呢?記者問道:「為什麼上面是生菜造假,底下是泰國耗兒魚呢?」三臺微商公眾號表示:「泰國耗兒魚是我聯盟的商家。」
因此,即使明知是假,這些微信公眾號也會發布這樣最刺激、最吸引眼球的消息來博取關注,從而達到自己的商業目的。用這種方式做商業促銷,只考慮了商業效果,卻忽視了商業倫理,實在是無節操。
律師觀點
新《食品安全法》
或將處罰食品造謠者
南京律師呂劍峰介紹,目前,法律對於編造、散布虛假食品信息的行為並沒有具體的處理依據,但隨著新《食品安全法》的出臺,這一問題有望得到解決。據了解,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二次審議稿)》仍在徵求意見中,其中明確,「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編造、散布虛假食品安全信息。」「編造、散布虛假食品安全信息,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媒體編造、散布虛假食品安全信息的,由有關主管部門依法給予處罰,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處分。」
呂劍峰說,微信公眾號屬於自媒體範疇,散布虛假食品安全信息的行為,也應由有關主管部門依法給予處罰。
[這些年,那些網絡上的食品謠言]
真相:2012年,現代快報「快報實驗室」通過實驗給西瓜打針,注射甜蜜素、胭脂紅溶液,結果發現,網上瘋傳的「打針西瓜」實際上很難騙過消費者。給西瓜打針不僅增加了添加劑和人工成本,還會在西瓜上留下針孔。除此之外,實驗還顯示,打過針的西瓜口味不好、顏色不自然,還很容易腐爛。
打針西瓜
假雞蛋
真相:2010年,現代快報記者調查發現,網絡傳播的造假雞蛋的流程工藝,蛋殼主要由碳酸鈣、石蠟及石膏粉製成。蛋清由海藻酸鈉(一種添加於食品中的增稠劑)加水攪拌成。蛋黃由海藻酸鈉溶液加檸檬黃色素,放進氯化鈣溶液凝固而成。但專家表示,海藻酸鈉可用於幫助食品凝固,但用海藻酸鈉造假雞蛋,難度很大。
「食物相剋」傳說
真相:南京生物研究所的教授鄭集曾做過對「食物相剋」之說的實驗。他進行了親身實驗,先收集了香蕉和芋頭、花生與黃瓜、大蔥與蜂蜜、牛肉與板慄等流傳很廣泛的14對「相剋食物」進行實驗。他把14對食物餵給白鼠、猴吃,發現沒有問題。這些食物,鄭集本人以及同事們連續吃了兩天。結果發現,「食物相剋」的說法根本沒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