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達加斯加》
《馬達加斯加》中的四隻企鵝,這回完成了一場獨立的冒險,就像它們小時候所期待的那樣,追逐著屬於其自己的人生軌跡。不同於其他企鵝那條千篇一律又不知所為的路徑,在老大Skipper的帶領下,四位主人公離開南極,踏上只有5%可能存活的遙遠徵途。 影片這個開篇的價值,比片中所有笑料加起來的價值還要大。它讓馬達加斯加中耍酷的配角擁有了令人信服的價值觀,而且這種價值觀暗合了80後、90後這些影片主流觀眾的心理需求——對獨立、自主、個性的渴望。
影片真正精彩的還是幾段在美國動作大片中經常會見到的追逐戲。從幾隻章魚無所不用其極地追逐著威尼斯小船貢多拉上的企鵝,到企鵝四人組與北風特工隊共同在海上追逐章魚的運輸船,目不暇接的鏡頭剪輯和豐富的想像力讓人大呼過癮。而至於幾個固定場景內的表演則有些過於「惡搞」了。比如章魚的出現竟然是在自動販賣機中,金庫、自動販賣機和躲藏在那裡的章魚,事後想起來讓人感到十分牽強;再比如在上海的水族館裡,幾隻海豹就可以撞破玻璃的設定也讓人覺得難以置信。
《盒子怪》
從社會的角度看,毫無疑問奶酪城的人們對盒子怪的刻板印象來自於當時唯一的大眾媒體——一個野心家的街道宣傳。就像我們對其他國家以及其他國家對我們的印象也總是來自於其各自的媒體宣傳一樣,事實證明這種宣傳很容易歪曲現實、蒙蔽人們的眼睛。更有趣的是,這個野心家還把對謠言的宣傳拍演成露天節目,讓人想到所謂文藝作品的實質。最終,一個有熱心、潑辣且正義感的小女孩和一個被異族收養、蒙昧卻智慧的人類男孩成了打破這種蒙蔽的鑰匙。恐懼總是使人們傾向於相信那些危言聳聽的話,而這一點恰恰容易被野心家利用。
從人的角度看,小女孩的父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私、漠然,把象徵地位的白帽子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當小男孩當眾說出自己身世的時候,他僅僅關心的是由於小男孩的過失所掉進海裡的奶酪要花多少錢來打撈這種事情。一方面你會覺得他的冷漠到了可笑的地步,另一方面你也會不僅自己打個冷戰,生活中不是恰恰充滿了這樣的人嗎,自己會不會有時也充當了這樣的角色呢?影片對人物的諷刺頗有漫畫的那種針砭時弊之感,貴族們的奢華外表與冷漠內心,與生活在底層卻擁有熱心腸的盒子怪們相比,真的讓人唏噓不已,也難怪從那裡出來的小男孩會對自己被稱為「人類男孩」感到羞恥。
影片有諸多細節值得人好好回味。比如當特製的大奶酪從樓梯上滾落之時,貴族看門的大管家竟然若無其事地打開了門。這是多麼刻板、機械化的一位管家啊,如果他稍微動點腦筋,奶酪也就不會掉進海裡了。不過他的這種刻板恰恰是對上流社會各種繁文縟節的一種諷刺。 Laika工作室把定格動畫做到了一種極致,這種極致甚至和CG動畫太相近了,以至於讓人很難從人物的表情、節奏上看出定格的痕跡。當小男孩和小女孩第一次在漆黑的夜裡相遇時,互相眯起眼睛看對方和嘴角下撇的微表情,簡直讓人難以相信這是一部偶動畫。從定格動畫的角度看,這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但同時也是一部因太像CG而有些失去定格味道的作品。
《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之秘密計劃》
或許是一種創新,影片由小頭爸爸的秘密計劃、圍裙媽媽的秘密計劃和大頭兒子的秘密計劃三部分構成。每個部分各有其重點,整體又在大頭兒子想當太空人的夢想線索下進行。但或許這只是一種電視動畫思維的延續,因為強行拆分成三個部分的動畫電影,失去了用90分鐘講述一個完整故事的宏大感,讓人感覺是看了三集電視動畫片。 影片真正的高潮其實出現在第二部分,而不是最後的大頭兒子實施計劃的第三部分。因為在第二部分,家庭成員間的戲劇衝突最為明確:圍裙媽媽為了成為最美家庭,刻意去做一些形象工程,倒是大頭兒子最後的一番陳情點醒了兩位家長——最本真的才是最美的。金龜子的配音跟大頭兒子這個角色結合得天衣無縫,看得我眼淚在打轉。相反,第三部分的衝突只是大頭兒子去挑戰自己的心理畏懼,恐高症的戲劇高度其實並不高。
看到圍裙媽媽在最美家庭評選中的「失真」,我聯想到的實際上不是我們每個人的家庭生活,而是我們的社會生活。我們都太習慣於在社會生活中失真了。掩蓋自己的問題,去討好別人,其本質和圍裙媽媽為獲得最美家庭稱號而裝出各種情態的做法不是完全一致的麼?它最終傷害的其實是我們自己的情感。 社會上有很多類似「最美家庭」的評選,比如目前最火的中國夢題材的影片創作。為了響應中國夢,很多機構也是造作出各種諂媚的情態去附和,很多企業也都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全然失了真。這樣完全靠行政命令動員創作出來的作品能是真正的中國夢嗎?我看不僅不是,反倒會像影片中所描述的那樣,會把真正中國夢的東西——大頭兒子的太空飛船——給拆毀的。大頭兒子動情的哭訴真正提示我們的,是我們隨時都應該保持一個本真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