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陽明胃經從頭面至足部共45穴,穴位大多比較常用,並且安全有效,不僅是因為陽明經多氣多血,而且此經的特定穴位也相比於其它經絡更多些,每個都能挑起一面大旗,針感舒服易接受,所以一直較多使用,今天咱們就來理理這些特定穴的神奇之處。
井穴——厲兌,瀉熱清神,主治陽明熱盛之頭面諸疾和巔狂熱病。
滎穴——內庭,清瀉胃熱,理氣鎮痛,主治陽明熱盛頭面諸疾和腹瀉,病疾,牙痛,足背腫痛,熱病。
輸穴——陷谷,行水利氣,治風熱水腫,腸鳴,腹痛,足背腫痛。
原穴——衝陽,和胃,化溼,寧神。治胃痛,發熱狂癇,足背腫痛,足疾。
經穴——解溪,清胃熱,消脹滿,利關節。治胃熱頭面疾患,腹脹,便秘,巔狂,下肢痿痺。
合穴——足三裡,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疏風化溼,通經活絡,本穴為治療胃腸疾患之要穴。《四總穴歌》說:「肚腹三裡留。」對胃脘疼痛療效尤其顯著,堪稱健胃止疼之良穴。《針灸甲乙經》說:「胃病者, 腹脹,胃脘當心而痛,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 」「腸中不便,取三裡。」臨床治療一切中焦脾胃不適引起的胃脘疼痛、脹滿、不思飲食、噁心嘔吐、泛酸嘈雜以及腸鳴洩瀉,痢疾便秘等消化,傳導失常的疾病。實驗研究證明,針刺足三裡對消化系統有明顯影響,能調整胃腸功能,針刺後多數病例胃腸蠕動波幅度均有增加,原來蠕動異常亢進者則可抑制,對胃液分泌的影響也相類似。
足三裡穴又為補氣培元,強身要穴,治療一切虛弱病。《中藏經》說:「胃氣壯,五臟六腑皆壯。」通過針灸足三裡,調補脾胄能治療脾肺氣,氣血不足以及元氣虛憊所致的各種虛弱疾患。如氣短無力,心悸失眠,眩暈,經閉不調,四肢痿痺,腰膝酸楚等證。華佗說:「療五勞羸瘦,七傷虛乏。」常灸足三裡能強身保健,益壽延年。動物實驗還發現,針刺本穴可促使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分泌量迅速增加,可見到腎上腺皮質和髓質的分泌活動增強,表明足三裡能增強垂體-腎上腺皮質和交感神經-腎上腺系統的機能,從而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足三裡還用於治中風,風溼疼痛,痺證,痿證等下肢諸疾。《醫說》載:「患風疾人宜灸足三裡者,五臟六腑之溝渠也,常欲宜通,即無風痰。」《針灸甲乙經》說:「膝痿寒,三裡主之」。
本穴主治作用甚廣,《天星十二穴歌》說道:「三裡膝眼下,三寸兩筋間,能通心腹脹,善治胃中寒,腸鳴並洩瀉,腿腫膝脛酸;傷寒贏瘦捐,氣蠱及諸般,年過三旬後,針灸眼便寬。」近代臨床多用於消化不良,急慢性胃腸炎,胃下垂,潰瘍病,細菌性痢疾,單純性闌尾炎,肝炎,高血壓以及白細胞減少,神經衰弱等。
絡穴——豐隆,降逆、化痰、利溼。主治痰多氣喘咳嗽,頭痛眩暈,癲、狂、痿,下肢腫痛及便秘。《玉龍歌》說:「痰多須向豐隆瀉」。
穴——梁丘,和胃止疼,通絡。主治急性胃痛,乳痛,膝部腫痛,下肢不遂。
天樞——大腸經募穴,腹部要穴,為治療各種腸疾的主穴。能疏調大腸,理氣活血。治療腹痛洩瀉,痢疾,便秘,腹脹,腸鳴,水腫以及月經不調等。《針灸甲乙經》說:「腹脹腸鳴,氣上衝胸,不能久立,腹中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洩,當臍而痛,胃腸間遊氣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重,挾臍急。」等中焦病證,又治:「陰疝,氣疝,女子胞中痛,月水不以時休止。」等下焦病證,可知本穴既能健運腸胃又能活血調經,疏運下焦。
上巨虛——大腸經下合穴。「合 治內腑」,主調腸胃,清熱利氣,主治洩瀉,痢疾,腸癰,便秘等證。《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說:「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即洩,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針灸甲乙經》說治:「大腸有熱,腸鳴腹滿,使臍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
下巨虛——小腸經下合穴,可調理腸胃,疏通乳絡。主治小腹疼痛,腰脊痛引睪丸,乳癰,下肢痿痺。近代常用治痢疾、腸炎。《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針灸甲乙經》治「小腹痛,洩出糜,洩,乳癰。
【文中素材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