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陽明胃經的特定穴為何多而好用?

2021-01-09 青年中醫李鐸

足陽明胃經從頭面至足部共45穴,穴位大多比較常用,並且安全有效,不僅是因為陽明經多氣多血,而且此經的特定穴位也相比於其它經絡更多些,每個都能挑起一面大旗,針感舒服易接受,所以一直較多使用,今天咱們就來理理這些特定穴的神奇之處。

井穴——厲兌,瀉熱清神,主治陽明熱盛之頭面諸疾和巔狂熱病。

滎穴——內庭,清瀉胃熱,理氣鎮痛,主治陽明熱盛頭面諸疾和腹瀉,病疾,牙痛,足背腫痛,熱病。

輸穴——陷谷,行水利氣,治風熱水腫,腸鳴,腹痛,足背腫痛。

原穴——衝陽,和胃,化溼,寧神。治胃痛,發熱狂癇,足背腫痛,足疾。

經穴——解溪,清胃熱,消脹滿,利關節。治胃熱頭面疾患,腹脹,便秘,巔狂,下肢痿痺。

合穴——足三裡,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疏風化溼,通經活絡,本穴為治療胃腸疾患之要穴。《四總穴歌》說:「肚腹三裡留。」對胃脘疼痛療效尤其顯著,堪稱健胃止疼之良穴。《針灸甲乙經》說:「胃病者, 腹脹,胃脘當心而痛,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 」「腸中不便,取三裡。」臨床治療一切中焦脾胃不適引起的胃脘疼痛、脹滿、不思飲食、噁心嘔吐、泛酸嘈雜以及腸鳴洩瀉,痢疾便秘等消化,傳導失常的疾病。實驗研究證明,針刺足三裡對消化系統有明顯影響,能調整胃腸功能,針刺後多數病例胃腸蠕動波幅度均有增加,原來蠕動異常亢進者則可抑制,對胃液分泌的影響也相類似。

足三裡穴又為補氣培元,強身要穴,治療一切虛弱病。《中藏經》說:「胃氣壯,五臟六腑皆壯。」通過針灸足三裡,調補脾胄能治療脾肺氣,氣血不足以及元氣虛憊所致的各種虛弱疾患。如氣短無力,心悸失眠,眩暈,經閉不調,四肢痿痺,腰膝酸楚等證。華佗說:「療五勞羸瘦,七傷虛乏。」常灸足三裡能強身保健,益壽延年。動物實驗還發現,針刺本穴可促使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分泌量迅速增加,可見到腎上腺皮質和髓質的分泌活動增強,表明足三裡能增強垂體-腎上腺皮質和交感神經-腎上腺系統的機能,從而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足三裡還用於治中風,風溼疼痛,痺證,痿證等下肢諸疾。《醫說》載:「患風疾人宜灸足三裡者,五臟六腑之溝渠也,常欲宜通,即無風痰。」《針灸甲乙經》說:「膝痿寒,三裡主之」。

本穴主治作用甚廣,《天星十二穴歌》說道:「三裡膝眼下,三寸兩筋間,能通心腹脹,善治胃中寒,腸鳴並洩瀉,腿腫膝脛酸;傷寒贏瘦捐,氣蠱及諸般,年過三旬後,針灸眼便寬。」近代臨床多用於消化不良,急慢性胃腸炎,胃下垂,潰瘍病,細菌性痢疾,單純性闌尾炎,肝炎,高血壓以及白細胞減少,神經衰弱等。

絡穴——豐隆,降逆、化痰、利溼。主治痰多氣喘咳嗽,頭痛眩暈,癲、狂、痿,下肢腫痛及便秘。《玉龍歌》說:「痰多須向豐隆瀉」。

穴——梁丘,和胃止疼,通絡。主治急性胃痛,乳痛,膝部腫痛,下肢不遂。

天樞——大腸經募穴,腹部要穴,為治療各種腸疾的主穴。能疏調大腸,理氣活血。治療腹痛洩瀉,痢疾,便秘,腹脹,腸鳴,水腫以及月經不調等。《針灸甲乙經》說:「腹脹腸鳴,氣上衝胸,不能久立,腹中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洩,當臍而痛,胃腸間遊氣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重,挾臍急。」等中焦病證,又治:「陰疝,氣疝,女子胞中痛,月水不以時休止。」等下焦病證,可知本穴既能健運腸胃又能活血調經,疏運下焦。

上巨虛——大腸經下合穴。「合 治內腑」,主調腸胃,清熱利氣,主治洩瀉,痢疾,腸癰,便秘等證。《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說:「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即洩,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針灸甲乙經》說治:「大腸有熱,腸鳴腹滿,使臍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

下巨虛——小腸經下合穴,可調理腸胃,疏通乳絡。主治小腹疼痛,腰脊痛引睪丸,乳癰,下肢痿痺。近代常用治痢疾、腸炎。《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針灸甲乙經》治「小腹痛,洩出糜,洩,乳癰。

【文中素材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足陽明胃經:人體的後天之本!
    如果人體五臟六腑都不能好好工作,短期內可以用人體儲備的能源,然而長期下去就不夠用了,疾病也就接踵而來了。由此看來,養好後天的脾胃非常重要。[胃經循環路線]足陽明胃經:循行部位起於鼻旁,交會鼻根中,旁邊入目內此,與足太陽經相交,向下沿著鼻柱的外側,進入上齒中,返回出來夾鼻夾口旁,環繞唇部,向下在頦唇溝承漿穴處左右相交,然後退回,沿下領骨後下緣到大迎穴處,再沿下頜角上行過平前,經上關穴,沿著髮際,到額前。頸部之脈:由大迎前往下,經過頸動脈,沿著喉嚨,入缺盆,通過膈肌,屬於胃,絡於脾。
  • 此物本辛溫解表之品,卻又能去腐生肌、調理足陽明胃經氣機
    而古代對於外部的瘡瘍,尤其是久治不愈的瘡瘍,用白芷能去腐生肌、收斂創口,即可外用也可內用。當外部瘡癤不起,或久潰不斂時,中醫常認為是正氣不足。大多以黃芪、白芷等配伍。在為數不多的外用方劑之中,白芷也是常客,一般與瓦楞子、白芨等配伍;二、 寬胃利腸,和中通絡:白芷用於足陽明胃經的問題,還能宣暢胃氣,紓解中焦痞悶,通絡開鬱有不錯之用。
  • 辰時胃經當令(7:00~9:00)
    辰時是胃經當令,這個點該吃早飯了,我們全身的氣血這個時候已經全升起來了。辰時太陽也升起來了,也是陽氣非常足的時候。中醫講究平衡,陽氣足的時候,我們得用陰來平衡一下。早飯吃多了是不會發胖的,因為有脾經和胃經在運化,所以早飯一定要吃多、吃好。吃早飯就如同「春雨貴如油」一樣金貴。辰時又被稱為「食時」。古人這樣命名就是想提醒我們,一到這個點,你就該吃早飯了。因為經過一晚的消耗,胃已經排空了。辰時氣血正好流經此處,它必須「工作」,因此迫切地需要食物。所以此時進食就是配合胃的工作,有很好的養胃效果。
  • 淺析:足陽明胃經為何循行於軀幹前面屬陰的部位上?
    因為其他經脈根本聯繫不到這兒,也就進一步印證了十二經只是對人體的標註符號,而不是用陰陽的多少來認知的。它在最初確定經脈的循行路線的時候,為了標註人體體表和體內的一種標註符號而建立的。為什麼陽明在前,少陽在側,而太陽在後呢?
  • 孕婦什麼時候吃燕窩比較好?早上還是晚上?
    含毛、草等雜質多的燕窩唾液酸含量在0.26%~10%不等),次等的燕窩中燕窩酸的含量極低(多數即食燕窩產品中均未檢測出燕窩酸含量),加之,普通燉煮方式難以將其充分釋放,從而造成燕窩主要營養成分的流失,無法起到明顯的滋補功效;小鳥鮮燕獨創360 度活性燉煮專利,能更好地游離出燕窩中的蛋白質及釋放95%以上燕窩酸,最大限度地揮發燕窩的營養價值成分;創新碗形包裝,實現燕窩多維分散、充分燉煮,口感接近於手工燉煮的鮮燉燕窩
  • 科學生活:打通任督二脈能治好疾病嗎?
    廣東省中醫院針灸科劉健華副教授指出,對於「虛」人來說,調理好統攝全身陰陽氣血的任督二脈尤其重要,從中選取穴位用熱敷、針刺、艾灸等最能激發人體正氣。此外,足陽明胃經、心包經上的若干穴位也有顯著的保健和緩解疼痛之效。    「任脈行走在人體腹部正中,總調全身陰氣和氣血。」劉健華說,督脈穴位有28個,行走在人體背後的正中,督領全身的陽經,統攝全身陽氣和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