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本辛溫解表,卻又能去腐生肌、調理陽明經氣,為「胃家之要藥」。
在中草藥裡,有很多「身兼數家之長」的植物。它們廣為大眾所知的,或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真正具備的功用,卻和人們理解的「常識」大不相同。
比如白芷,本來就是一味很有名的辛溫解表藥。在絕大多數本草家與醫家的描述裡,它主要是以發散風寒,尤其最善於主陽明頭痛。
然而,也不乏很多醫家發微闡幽,從而發揚了它「入陽明經」的特點。在長期的實踐裡,總結出如下幾點經驗:
一、 消腫止痛,生肌斂瘍:
白芷辛溫解表之外,歷代醫家認為,它還有不錯的消腫止痛、生肌斂瘍的作用。而這個作用,在沒有抗生素的古代,對保證人們的身體健康是很有意義的。
《本草經疏》:「白芷,辛香散結,而入血止痛」……走氣分,亦走血分,升多於降,陽也」。
所以,從中也可以看出來,白芷的生肌斂瘍,不僅限於肌表,對體內的瘡瘍同樣也有不錯的功用。而白芷入陽明經的特點,又符合現代對胃的描述。
因此,近現代醫家對於白芷的運用,在胃的方面得到了充足的發揮。因為它能入於氣分以暢氣機,又可入於血分以散血結,辛香燥溫能化溼滯,從而達到消腫止痛之效;
如果沒有腫脹只是氣機鬱結而痛者,白芷的辛香發散,對於梳理氣機是很有幫助的。因此,很多潰瘍類的方劑,大多都會用到白芷。
而古代對於外部的瘡瘍,尤其是久治不愈的瘡瘍,用白芷能去腐生肌、收斂創口,即可外用也可內用。
當外部瘡癤不起,或久潰不斂時,中醫常認為是正氣不足。大多以黃芪、白芷等配伍。在為數不多的外用方劑之中,白芷也是常客,一般與瓦楞子、白芨等配伍;
二、 寬胃利腸,和中通絡:
白芷用於足陽明胃經的問題,還能宣暢胃氣,紓解中焦痞悶,通絡開鬱有不錯之用。
《本草匯言》:「白芷,上行頭目,下抵腸胃,……而利洩邪氣」。
由此可見,白芷的辛溫解表,實際也能調和表裡氣血、上下寒熱、肝脾膽胃等諸多功用。同時,因為白芷辛溫之性並不特別強,故辛散而不傷氣,溫香而不燥烈,祛邪又不傷正。有寓瀉於補之意,能行氣亦活血,活血通絡等優點。
所以,在《本草經百種錄》對白芷的形容,就更為推崇了:「白芷極香,能驅風燥溼,其質又極滑潤,能和利血脈,而不枯耗,用之則有利無害者也」。
因此,歷代醫家對於白芷的運用,遠不拘泥於辛溫解表與陽明頭痛。幾乎寒熱虛實都有可能用到它。當然,這就更需要靈活掌握好配伍了。歷代醫家大致有如下幾種配伍心得:
調和寒熱時,配伍黃連、吳茱萸;調和表裡時,配伍蘇梗、半夏;調和氣血時,配伍木香、當歸;調和上下時,配伍生薑、大黃;調和肝脾時,配伍柴胡、茯苓;調和膽胃時,配伍黃芩、半夏;調暢胃腸氣機時,配伍川樸、佛手;用於和胃寬腸,配伍生薑、砂仁等。三、燥溼化痰,消痞健胃:
總的來說,白芷有性輕、味香、氣厚的特點。其氣芳香,所以能燥溼散濁,理氣化痰,宣通氣機;其性輕,所以能舒鬱開閉,疏達樞機,以消痞滿而和中健胃。
於是,香能燥能化,辛能宣能散,輕能升其輕清陽氣,厚能降其濁陰之氣,這些都是白芷的特點。尤其以燥溼化痰,散積消痞,升清降濁方面比較獨特。
白芷的消痞散積,是導散邪氣的壅滯,消解食積帶來的氣滯,化解溼邪的凝滯,舒散肝經之鬱氣。這一點,和檳榔、雞內金的消痞散積是不同的。後兩者主要針對食積一個方面。
白芷能和中健胃,是以為內有醒脾消脹,開胃進食,升清降濁,從而改善食慾。這一點,與藿香、砂仁、豆蔻之類也是有區別的。後幾種大多偏重於芳香化溼一個方面。
燥溼為主者,配伍蒼朮、川樸、草豆蔻;以消痞為主者,配伍蘇梗、陳皮、佛手;以化濁為主者,配伍薏苡仁、菖蒲、車前子;以痰積為主者,配伍半夏、僵蠶、膽南星;寒溼食滯者,配伍生薑、蒼朮、草果;溼熱食滯者,配伍黃連、薏苡仁、山楂;脾虛食滯者,配伍茯苓、白朮、白蔻仁;四、辛散溫通,激發陽氣:
這一點,是最和「辛溫解表」相類似的一點。
因為白芷辛溫宣通,所以也就能溫散宣通陽氣,發散邪氣,以調暢樞機,散中焦之寒邪,激發脾胃的陽氣。這一點,也就適合用來調理脾胃。
寒邪犯表者,配伍細辛、生薑、藿香;中寒內生者,配伍甘松、乾薑、吳茱萸;脾陽不振者,配伍桂皮、細辛、蘇梗;溼遏脾陽者,配伍厚樸、半夏、紫蘇;食積遏傷陽氣者,配伍檳榔、焦三仙、枳實。
總之,白芷本來是一種辛溫解表製品。但對於脾胃中焦的問題,得到了歷代醫家廣泛的運用。只要靈活配伍,寒熱虛實皆可。當然,陰虛血熱,實火亢盛,還是不適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