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本辛溫解表之品,卻又能去腐生肌、調理足陽明胃經氣機

2021-01-09 文化養生談

此物本辛溫解表,卻又能去腐生肌、調理陽明經氣,為「胃家之要藥」。

在中草藥裡,有很多「身兼數家之長」的植物。它們廣為大眾所知的,或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真正具備的功用,卻和人們理解的「常識」大不相同。

比如白芷,本來就是一味很有名的辛溫解表藥。在絕大多數本草家與醫家的描述裡,它主要是以發散風寒,尤其最善於主陽明頭痛。

然而,也不乏很多醫家發微闡幽,從而發揚了它「入陽明經」的特點。在長期的實踐裡,總結出如下幾點經驗:

一、 消腫止痛,生肌斂瘍:

白芷辛溫解表之外,歷代醫家認為,它還有不錯的消腫止痛、生肌斂瘍的作用。而這個作用,在沒有抗生素的古代,對保證人們的身體健康是很有意義的。

《本草經疏》:「白芷,辛香散結,而入血止痛」……走氣分,亦走血分,升多於降,陽也」。

所以,從中也可以看出來,白芷的生肌斂瘍,不僅限於肌表,對體內的瘡瘍同樣也有不錯的功用。而白芷入陽明經的特點,又符合現代對胃的描述。

因此,近現代醫家對於白芷的運用,在胃的方面得到了充足的發揮。因為它能入於氣分以暢氣機,又可入於血分以散血結,辛香燥溫能化溼滯,從而達到消腫止痛之效;

如果沒有腫脹只是氣機鬱結而痛者,白芷的辛香發散,對於梳理氣機是很有幫助的。因此,很多潰瘍類的方劑,大多都會用到白芷。

而古代對於外部的瘡瘍,尤其是久治不愈的瘡瘍,用白芷能去腐生肌、收斂創口,即可外用也可內用。

當外部瘡癤不起,或久潰不斂時,中醫常認為是正氣不足。大多以黃芪、白芷等配伍。在為數不多的外用方劑之中,白芷也是常客,一般與瓦楞子、白芨等配伍;

二、 寬胃利腸,和中通絡:

白芷用於足陽明胃經的問題,還能宣暢胃氣,紓解中焦痞悶,通絡開鬱有不錯之用。

《本草匯言》:「白芷,上行頭目,下抵腸胃,……而利洩邪氣」。

由此可見,白芷的辛溫解表,實際也能調和表裡氣血、上下寒熱、肝脾膽胃等諸多功用。同時,因為白芷辛溫之性並不特別強,故辛散而不傷氣,溫香而不燥烈,祛邪又不傷正。有寓瀉於補之意,能行氣亦活血,活血通絡等優點。

所以,在《本草經百種錄》對白芷的形容,就更為推崇了:「白芷極香,能驅風燥溼,其質又極滑潤,能和利血脈,而不枯耗,用之則有利無害者也」。

因此,歷代醫家對於白芷的運用,遠不拘泥於辛溫解表與陽明頭痛。幾乎寒熱虛實都有可能用到它。當然,這就更需要靈活掌握好配伍了。歷代醫家大致有如下幾種配伍心得:

調和寒熱時,配伍黃連、吳茱萸;調和表裡時,配伍蘇梗、半夏;調和氣血時,配伍木香、當歸;調和上下時,配伍生薑、大黃;調和肝脾時,配伍柴胡、茯苓;調和膽胃時,配伍黃芩、半夏;調暢胃腸氣機時,配伍川樸、佛手;用於和胃寬腸,配伍生薑、砂仁等。三、燥溼化痰,消痞健胃:

總的來說,白芷有性輕、味香、氣厚的特點。其氣芳香,所以能燥溼散濁,理氣化痰,宣通氣機;其性輕,所以能舒鬱開閉,疏達樞機,以消痞滿而和中健胃。

於是,香能燥能化,辛能宣能散,輕能升其輕清陽氣,厚能降其濁陰之氣,這些都是白芷的特點。尤其以燥溼化痰,散積消痞,升清降濁方面比較獨特。

白芷的消痞散積,是導散邪氣的壅滯,消解食積帶來的氣滯,化解溼邪的凝滯,舒散肝經之鬱氣。這一點,和檳榔、雞內金的消痞散積是不同的。後兩者主要針對食積一個方面。

白芷能和中健胃,是以為內有醒脾消脹,開胃進食,升清降濁,從而改善食慾。這一點,與藿香、砂仁、豆蔻之類也是有區別的。後幾種大多偏重於芳香化溼一個方面。

燥溼為主者,配伍蒼朮、川樸、草豆蔻;以消痞為主者,配伍蘇梗、陳皮、佛手;以化濁為主者,配伍薏苡仁、菖蒲、車前子;以痰積為主者,配伍半夏、僵蠶、膽南星;寒溼食滯者,配伍生薑、蒼朮、草果;溼熱食滯者,配伍黃連、薏苡仁、山楂;脾虛食滯者,配伍茯苓、白朮、白蔻仁;四、辛散溫通,激發陽氣:

這一點,是最和「辛溫解表」相類似的一點。

因為白芷辛溫宣通,所以也就能溫散宣通陽氣,發散邪氣,以調暢樞機,散中焦之寒邪,激發脾胃的陽氣。這一點,也就適合用來調理脾胃。

寒邪犯表者,配伍細辛、生薑、藿香;中寒內生者,配伍甘松、乾薑、吳茱萸;脾陽不振者,配伍桂皮、細辛、蘇梗;溼遏脾陽者,配伍厚樸、半夏、紫蘇;食積遏傷陽氣者,配伍檳榔、焦三仙、枳實。

總之,白芷本來是一種辛溫解表製品。但對於脾胃中焦的問題,得到了歷代醫家廣泛的運用。只要靈活配伍,寒熱虛實皆可。當然,陰虛血熱,實火亢盛,還是不適宜的。

相關焦點

  • 【中藥學】解表藥之辛溫解表藥(4)中英中藥學分享第四期
    解表藥之辛溫解表藥(4) 石膏 【藥性】甘、辛,大寒。歸肺、胃經。 【用量】15-60克。
  • 足陽明胃經:人體的後天之本!
    中醫講:脾胃是人的「後天之本」,也就是說它們是人生下來活下去的根本保證,究其原因是因為中醫所說的脾胃具備了整個消化吸收功能,它能為人體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脾胃掌管著能量的吸收和分配,如果脾胃不好,人體的能量就會不足,從而就會導致很多器官運作代謝減慢,工作效率就會降低,或者乾脆臨時「停工」。
  • 足陽明胃經的特定穴為何多而好用?
    足陽明胃經從頭面至足部共45穴,穴位大多比較常用,並且安全有效,不僅是因為陽明經多氣多血,而且此經的特定穴位也相比於其它經絡更多些,每個都能挑起一面大旗,針感舒服易接受,所以一直較多使用,今天咱們就來理理這些特定穴的神奇之處。
  • 它號稱「血中風藥」,秋天寒氣重,還能調理女子經水
    它號稱「血中風藥」,秋天寒氣重,還能調理女子經水。在浩瀚的中草藥寶庫裡,古人根據各種草藥的性味,做出了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如川芎被稱為「血中氣藥」,防風被稱為「風中潤藥」,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個比較少人知的——血中風藥。
  • 兒科治療的「十大」特殊之處
    因小兒乃稚陰稚陽之體,衛外未固,易於過汗傷陰。故辛溫解表之品,如炙麻黃、桂枝、生薑、細辛、羌活、獨活等辛溫峻猛發汗藥物,劑量宜小不宜大,均當慎用,否則有亡陽虛脫之弊。 兒科較為常用的辛溫解表藥,是荊芥、防風、蘇葉、蔥、豉之屬。
  • 善治病者重視調氣,善調氣者重視調暢肝膽和脾胃之氣
    而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是氣機的運動,而氣機運動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故升降出入是氣機調暢的基礎,也是維持人體健康的必要條件。故《黃帝內經》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人體的生理活動,包括人體之氣與天地自然之氣的交通,臟腑之間的生克制化,精微物質的流布代謝,正氣對病邪的抵禦驅逐等,都依賴氣機的升降出入。外界病邪侵入人體以後,人體氣機首先要受到影響。
  • 此物宣肺化痰,《本草備要》稱它為「諸藥舟楫,載藥上浮」
    #中醫中藥#此物宣肺化痰無論是風寒之邪還是燥熱之邪傷肺,都有可能出現肺氣壅塞,痰涎膠滯之證。而桔梗辛散之氣,能助肺氣宣發,有助於祛除痰涎。實際上,中醫所說的「痰」,還有一種無形之痰。比如「怪病多由痰作怪」裡的痰,更多指的是無形之痰。這時候,因為桔梗能宣肺利氣,對於祛除這種無形之痰也是不錯的。所以,《藥性論》說到:「(桔梗)消積聚痰涎,主肺氣。」
  • 一天學一中藥之、細辛
    《雷公炮炙論》:凡使細辛,一一揀去雙葉,服之害人。須去頭土了,用瓜水浸一宿,至明漉出,曝幹用之。 【性能】辛,溫。有小毒。歸肺、腎、心經。 【功效】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竅,溫肺化飲。
  • 祿氣退休,辛金以火為官星,火五行在東南之鄉就是氣機旺
    原註:火居西北無氣之鄉,又無木來助,豈免迍剝。火在水鄉,終難顯達,得木衛護,猶且庶幾。 稍若闕此,終當偃蹇。周易微學堂:課題祿氣指的是官星之氣,退就是退氣,休就是休囚。也就是官星衰弱的意思。辛金以火為官星,火五行在東南之鄉是臨旺相,而西北金水之鄉則是休囚。
  • 辰時胃經當令(7:00~9:00)
    辰時是胃經當令,這個點該吃早飯了,我們全身的氣血這個時候已經全升起來了。辰時太陽也升起來了,也是陽氣非常足的時候。中醫講究平衡,陽氣足的時候,我們得用陰來平衡一下。另外胃經不消化還容易導致胃經氣血不足。到了9點鐘,由於胃裡沒有食物傳來,脾沒有東西運化,人就會感到頭暈乏力。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不正常了,人體的氣血就會不足,各臟腑也會因缺少氣血的供養而使你百病纏身。可見,不吃早餐的「犧牲」是很大的。另外,不吃早餐還有一個危害,那就是容易導致糖尿病。
  • 合谷穴,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相交接,按摩,中醫穴位,經絡
    【取穴方法】拇、食兩指張開,以另一手的拇指指間橫紋正對虎口指蹼緣上,屈指,拇指尖所指之處,按壓有明顯酸脹感,即為此穴。【主治】身熱、頭痛、咳嗽、眩暈、目赤腫痛、鼻衄鼻淵、咽喉腫痛、耳聾、口眼歪斜、痄腮、脘腹疼痛、嘔吐、便秘、痢疾、小兒驚風癲癇、痛經、癮疹、肩臂疼痛等。【保健養生】常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壓此穴,每次1~3分鐘。早中晚各3次。多按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