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辛
Xixin
出處:《神農本草經》
【來源】
馬兜鈴科植物北細辛、漢城細辛或華細辛的乾燥根及根莖。前二種習稱"遼細辛"。
夏季果熟期或初秋採挖,除淨地上部分和泥沙,陰乾。
【別名】小辛(《本經》),細草(《吳普本草》),少辛(《綱目》),獨葉草、金盆草(《中藥材手冊》),山人參(江蘇)。細條、綠須姜、金盆草、萬病草、臥龍丹、鈴鐺花、四兩麻、玉香絲。
【炮製】除淨雜質,用水噴潤,及時切段,晾乾。《雷公炮炙論》:凡使細辛,一一揀去雙葉,服之害人。須去頭土了,用瓜水浸一宿,至明漉出,曝幹用之。
【性能】辛,溫。有小毒。歸肺、腎、心經。
【功效】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竅,溫肺化飲。
用於風寒感冒,頭痛,牙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淵,風溼痺痛,痰飲喘咳。
【應用】
1. 風寒感冒。本品辛溫發散,芳香透達,長於解表散寒,祛風止痛,宜於外感風寒,頭身疼痛較甚者,常與羌活、防風、白芷等祛風止痛藥同用,如九味羌活湯(《此事難知》);因其既能散風寒,又能通鼻竅,並宜於風寒感冒而見鼻塞流涕者,常配伍白芷、蒼耳子等藥。且細辛既入肺經散在表之風寒,又入腎經而除在裡之寒邪,配麻黃、附子,可治陽虛外感,惡寒發熱、無汗、脈反沉者,如麻黃附子細辛湯(《傷寒論》)。
2. 頭痛,牙痛,風溼痺痛。本品辛香走竄,宣洩鬱滯,上達巔頂,通利九竅,善於祛風散寒,且止痛之力頗強,尤宜於風寒性頭痛、牙痛、痺痛等多種寒痛證。治療少陰頭痛,足寒氣逆,脈象沉細者,常配伍獨活、川芎等藥,如獨活細辛湯(《證因脈治》);用治外感風邪,偏正頭痛,常與川芎、白芷、羌活同用,如川芎茶調散(《和劑局方》);若治痛則如破,脈微弦而緊的風冷頭痛,又當配伍川芎、麻黃、附子,如細辛散(《普濟方》)。治療風冷牙痛,可單用細辛或與白芷、蓽茇煎湯含漱;若胃火牙痛者,又當配伍生石膏、黃連、升麻等清胃瀉火藥;若齲齒牙痛者,可配殺蟲止痛之蜂房煎湯含漱;細辛既散少陰腎經在裡之寒邪以通陽散結,又搜筋骨間的風溼而蠲痺止痛,故常配伍獨活、桑寄生、防風等以治風寒溼痺,腰膝冷痛,如獨活寄生湯(《千金方》)。
3. 鼻淵。本品辛散溫通,芳香透達,散風邪,化溼濁,通鼻竅,常用治鼻淵等鼻科疾病之鼻塞、流涕、頭痛者,為治鼻淵之良藥,宜與白芷、蒼耳子、辛夷等散風寒、通鼻竅藥配伍。
4. 肺寒咳喘。本品辛散溫通,外能發散風寒,內能溫肺化飲,常與散寒宣肺、溫化痰飲藥同用,以主治風寒咳喘證,或寒飲咳喘證。治療外感風寒,水飲內停之惡寒發熱,無汗,喘咳,痰多清稀者,常與麻黃、桂枝、乾薑等同用,如小青龍湯(《傷寒論》);若純系寒痰停飲射肺,咳嗽胸滿,氣逆喘急者,可配伍茯苓、乾薑、五味子等藥,如苓甘五味姜辛湯(《金匱要略》)。
【用法用量】
煎服,1~3g;散劑每次服0.5~1g。
【使用注意】
陰虛陽亢頭痛,肺燥傷陰乾咳者忌用。不宜與藜蘆同用。
【鑑別用藥】
細辛、麻黃、桂枝皆為辛溫解表、發散風寒常用藥,均可用治風寒感冒。
然麻黃髮汗作用較強,主治風寒感冒重證;
桂枝發汗解表作用較為和緩,凡風寒感冒,無論表實無汗,表虛有汗均可用之;
細辛辛溫走竄,達表入裡,發汗之力不如麻黃、桂枝,但散寒力勝,適當配伍還常用治寒犯少陰之陽虛外感。
【鑑別】
性狀鑑別(1)遼細辛常捲曲成團。根莖呈不規則圓柱形,長1-10cm,直徑2-4m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環節,節間長2-3mm。根細長,密生節上,長10-20cm,直徑約lmm;表面灰黃色;質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基生葉葉柄長,光滑,完整葉展平後呈卵狀心形或腎狀心形,先湍急尖或鈍,塞部深心形,長4-9cm,寬5-13cm,表面深綠色,上面脈上有毛,下面毛密。偶見花,紫褐色,半球狀,花被裂片由基部反折與花被管相貼。氣芳香,味辛辣,略有麻舌感。
(2)細辛與遼細辛相似,但根莖細長,長5-15cm,直徑1-3mm,節間長0.2-1cm;葉片較薄,心形。氣味較弱。
(3)漢城細辛與細辛極相似,但通常葉背的毛較密,葉柄有毛。栽培品葉的毛疏密變化較大,不易與細辛區分。
顯微鑑別(1)遼細辛根橫切面:表皮脫落。外皮層細胞有草酸鈣小方八晶和雙晶;皮層寬,有油細胞散列;內皮層明顯。皮 層與中柱之比為4(-5.6):1。粗根初生本質部三原型;細根多二原型。本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
根莖根切面:表皮細胞1列。皮層細胞16-21列,外側2-3列為厚角組織;有油細胞、纖維及石細胞分布。內皮層明顯。維管束通常4-8個,韌皮部偶見纖維,木質部內側有纖維。髓部可見石細胞。本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偶見草酸鈣小方晶。
葉片表面觀:上、下表皮細胞不規則形,垂周壁波狀彎曲;可見不定式氣孔及類圓形油細胞,非腺毛1-4個細胞,表面具壁疣。上表皮非腺毛長48-l00μm。直徑32-40μm;下表皮非腺毛長60-140μm。直徑 28-40μm。(2)細辛 根中未見草酸鈣結晶。根莖中極少見石細胞。葉片北腺毛多為3-7個細胞,上表皮非腺毛長88-100μm,直徑36-44μm,下表皮非腺毛長100-280μm,直徑28-40μm。(3)漢城細辛根的外皮層細胞幾等徑。初生木質部四原型。根莖近髓部有時可見纖維和石細胞。上表皮非腺毛l-7個細胞,長160-240μm,直徑40-50μm;下表皮非腺毛4-7個細胞,長280-360μm,直徑28-36μm。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溼痺痛,死肌。明目,利九竅。」
2.《本草別說》:「細辛若單用末,不可過半錢匕,多則氣悶塞,不通者死。」
3.《本草匯言》:「細辛,佐姜、桂能驅髒府之寒,佐附子能散諸疾之冷,佐獨活能除少陰頭痛,佐荊、防能散諸經之風,佐芩、連、菊薄,又能治風火齒痛而散解諸鬱熱最驗也。」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揮髮油,其主要成分為甲基丁香油酚、細辛醚、黃樟醚等多種成分。另含N-異丁基十二碳四烯胺、消旋去甲烏藥鹼、谷甾醇、豆甾醇等。
2.藥理作用:細辛揮髮油、水及醇提取物分別具有解熱、抗炎、鎮靜、抗驚厥及局麻作用;大劑量揮髮油可使中樞神經系統先興奮後抑制,顯示一定毒副作用。體外試驗對溶血性鏈球菌、痢疾桿菌及黃麴黴素的產生,均有抑制作用。華細辛醇浸劑可對抗嗎啡所致的呼吸抑制。所含消旋去甲烏藥鹼有強心、擴張血管、鬆弛平滑肌、增強脂代謝及升高血糖等作用。所含黃樟醚毒性較強,系致癌物質,高溫易破壞。
3.臨床研究:
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用細辛10g,加水1000ml,煎煮5~10min,取液60ml,分3次口含、漱口,每次10~15min,漱後吐出,不可吞咽入胃。潰瘍面癒合後即可停藥,最多用藥2周(中國民間療法,2000,8(11):44)。
治療陽痿,用細辛5g,韭子7.5g,加開水200ml浸泡10min後,當茶頻頻飲服,每日1劑。治療期間忌房事(時珍國藥研究,1998,9(3):204)。
取細辛葉適量,用75% 乙醇浸溼,揉搓成團塞健側鼻孔,以舒適為度,也可取細辛、冰片等量研末,用紗布裹緊塞健側鼻孔,每日1次,連用1~2周,對中風後遺症言語蹇澀的患者,應用本法以散寒通竅,醒神益腦(中醫函授通訊,2000,19(6):49)。
用細辛1.5g,川烏3g,急性子0.9g研極細末,塗於齒根,3min後即麻木,用於牙科麻醉(中醫雜誌,1993,(7):391)。另有用細辛等治療心動過緩、癲癇、梅尼埃病、不射精、睪丸腫痛 、女性不孕、蕁麻疹等。
4.不良反應:大劑量細辛揮髮油可使中樞神經系統先興奮後抑制,使隨意運動和呼吸減慢,反射消失,最後因呼吸麻痺而死亡。
另外,細辛對於心肌有直接抑制作用,過量使用可引起心律失常。中毒時主要表現為頭痛、嘔吐、煩躁、出汗、頸項強直、口渴、體溫及血壓升高、瞳孔輕度散大、面色潮紅等,如不及時治療,可迅速轉入痙攣狀態,牙關緊閉,角弓反張,意識不清,四肢抽搐,尿閉,最後死於呼吸麻痺。
細辛中毒的主要原因:一是直接吞服單方的散劑用量過大,二是較大劑量入湯劑煎煮時間過短。所以必須嚴格按照規定的用法用量使用,方能保證用藥安全。細辛中毒救治的一般療法為:早期催吐、洗胃;有痙攣、狂燥等症狀時,可用安定或巴比妥鈉;尿閉時導尿或口服雙氫克尿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