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講:脾胃是人的「後天之本」,也就是說它們是人生下來活下去的根本保證,究其原因是因為中醫所說的脾胃具備了整個消化吸收功能,它能為人體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脾胃掌管著能量的吸收和分配,如果脾胃不好,人體的能量就會不足,從而就會導致很多器官運作代謝減慢,工作效率就會降低,或者乾脆臨時「停工」。如果人體五臟六腑都不能好好工作,短期內可以用人體儲備的能源,然而長期下去就不夠用了,疾病也就接踵而來了。由此看來,養好後天的脾胃非常重要。
[胃經循環路線]
足陽明胃經:循行部位起於鼻旁,交會鼻根中,旁邊入目內此,與足太陽經相交,向下沿著鼻柱的外側,進入上齒中,返回出來夾鼻夾口旁,環繞唇部,向下在頦唇溝承漿穴處左右相交,然後退回,沿下領骨後下緣到大迎穴處,再沿下頜角上行過平前,經上關穴,沿著髮際,到額前。頸部之脈:由大迎前往下,經過頸動脈,沿著喉嚨,入缺盆,通過膈肌,屬於胃,絡於脾。胸腹部主幹:由鎖骨上窩下行,經乳中,再向下夾臍兩邊,入氣街。
腹內支脈:由胃口下行,沿著腹裡,到腹股溝動脈部和前外行者交會。自此下行直到髖關節前面,直到股四頭肌隆起的地方,下至膝髕中,沿著脛骨的外側下行足背部,人中趾內側的趾縫處,從次趾末端出來。小腿上支脈:由膝下三寸處分出,下行進入中趾外側的趾縫中,然後出中趾末端。足部支脈:由足背部分出,人大趾的趾縫間,從大趾末端出去,接足太陰脾經。
胃經上的疾病
胃經上出現問題,說明氣血運行出現了異常,人體就會出現頭痛、發高熱、出汗、牙齒痛、咽喉腫痛、脖子腫,或者口角歪斜,流鼻血或者流濁鼻涕;在精神方面易受驚嚇、狂躁;平時即使吃得很多也容易餓,胃脹、腹脹;時常膝蓋腫痛,胸乳部腹部、大腿部、下肢的外側及足背部和足中趾等多處出現疼痛症狀,面且足中趾活動受限。如果身體一旦出現上述症狀,說明胃經出了問題,這時要及時敲胃經或按摩胃經上的重要穴位。
一起來敲胃經
按摩胃經的目的是調節胃腸功能,敲打胃經,從鎖骨下,順著兩乳,經過股部,到雙腿正面,一直敲到腳踝,敲打時可稍微用力一些。胃經上的足三裡穴有很多功效,因為它是強壯穴,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同時又可以補益人體虛弱。它同時也是一個消氣穴,太衝消的氣是肝膽之氣,足三裡消的是胃腸之氣,如果吃東西消化不良就產生好多濁氣,揉太衝就不管用了,肚子不舒服產生好多脹氣、濁氣,這時就要揉足三裡穴。在每天早上7-9點這個時間段沿著胃經的循行路線進行敲打或者按揉效果最佳,這個時間是胃經經氣最旺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