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象數之 後天八卦後對應人體部位與器官
一、河圖洛書與後天八卦和人體部位及五行屬性
《易傳·繫辭》中的「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第一次給這兩幅圖命名的是北宋易學家劉牧,他精研陳摶所傳《龍圖易》,著書《易數鉤隱圖》,於是,河圖洛書才為世人所知。
河圖本是星圖,是體;洛書就是脈絡圖,是用。「在天為象,在地成形也」。河圖內容在天為象,乃三垣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明堂。「洛書」之意,其實就是「脈絡圖」,是表述天地空間變化脈絡的圖案。洛書,它的內容表達實際上是空間的,包括整個水平空間、二維空間,以及東西南北這個方向。河圖、洛書是易學衍演,象數輪轉的橋梁,陰陽五行術數應用之源泉。
河圖、洛書是後天八卦之數的體與用。河圖是地支物態四象(辰、戌、醜、未)的分野工具,直接決定了後天八卦的排布及洛書的解讀。而洛書提供的方法論卻把大千世界、萬事萬物、八卦五行分門別類,又有序運作。
洛書配上八卦之後,由易而衍生的各種術數便生動起來了。其中就有有關人體部位與器官的各種應用。彼為神奇實用。洛書配後天八卦訣:「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
「戴」指的是頭部,「履」表示鞋(即腳),指人體下部;人體最外側為手臂,左邊為左手臂,右邊為右手臂,即「左三右七」;左上方是左肩,右上方是右肩,即「二四為肩」,左下為左足,右下為右足,即「六八為足」。這便是洛書配八卦在人身的分布情況。
古人將八卦與五行、五臟六腑等中醫內容相結合,每一卦都代表著人體部位及內臟器官。以下便是後天八卦方位在面部望診中的具體應用。
離位:面部望診中指額頭部。離屬火,代表心血管系統及眼部。
坎位:面部望診中是指下頜部。坎屬水,代表泌尿、生殖系統及遺傳。
震位:面部望診中是指左頰部。震屬木,代表人的神經系統功能。
兌位:面部望診指右頰部。兌屬金,代表呼吸系統及大腸功能。
巽位:面部望診指左太陽穴。巽屬木,代表肝膽功能。
坤位:面部望診指右太陽穴。坤屬土,代表胃腸、泌尿、生殖系統。
艮位:面部望診指左下頜,艮屬土,代表脾胃功能。
乾位:面部望診指右下頜。乾屬金,代表心理狀態和呼吸系統。
二、後天八卦對應身體的部位與主要器官
在《靈樞·九針論》中,根據人體肢節與1年之氣血的運行規律「法於陰陽,和於術數」。認為八卦對應於整個人體,左足應的季節是立春,應的卦是艮卦;左脅應春分,對應的卦是震;左手應立夏,對應的卦是巽;頸項頭面應的節令是夏至,對應的卦是離;右手應立秋,對應的卦是坤,右肋應秋分,對應的卦是兌;右足應立冬,對應的卦是乾;腰與屁股和肛門及尿道口應冬至,對應於坎卦;六腑膈下應中州,即中央,有病應於右手。這是以全身來對應八卦,這種方法在診斷上有一定意義。
清代的何夢瑤在《醫編》中有「五臟配五行八卦說」一文,對季節、五臟、卦象做了歸納。何氏認為:「心肺位居膈上,肺尤高,天之分也,陽氣潛藏於黃泉之中,靜極復動,故冬至而陽生,驚蟄而雷出於地,腎水得命門之火所蒸,化氣以上,肝受之而升騰,故肝於時為春,於象為木,於卦為震雷、巽風,肝之怒而氣盛如之。陽氣上升至心而盛,陽盛則為火,故心屬火,於卦為離,離,南方之卦也。聖人向明而治,心居肺下,乾卦之九五也,實為君主,神明出焉。離,乾中畫之變也;兌,乾上畫之變也。肺居心上,就之上畫也,上畫變而為兌。於時為秋,於象為金,金性沉降,秋氣斂肅,陽氣升極而降,由肺而降,肺又屬兌金。心火上炎,腎水下潤,坎離之定位也。火在上而下降,水在下而上升,坎離之交媾也。腎水上升,由肝火之汲引,坤道左旋而上於天也,心火下降,由肺金之斂抑,天道右旋而下於地也。脾藏居中,為上下升降之樞組。
飲食入胃,脾為行運其氣於上下內外;猶土之布化於四時,故屬土;於卦為坤,為艮。金、水、土皆配兩卦,而水火各主一卦,故五行唯水火之用為獨專也。何氏從卦象時空角度論述了五臟與八卦的關係,認為五臟的生理特性及運動變化規律與八卦變化相同,給了後世醫家不少啟迪。
除了上述的兩種認識外,除了四肢、頭面,單是身體的軀幹部分,亦有八卦的相應部位。這種劃分與《靈樞,九宮八風篇》相同,但在臨床運用中體會比較符合實際,對診斷治療中有一定的指導作用。(見下圖)其劃分是天突穴至羶中正中一線為離所屬;左脅為肝,屬震;右脅為肺,屬兌;丹田為腎,屬坎;右下腹為命門,屬乾;左下腹屬艮,左肩應巽,右肩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