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天易與後天易的糾葛《周易》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許多人稱它是集古代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藝術等知識於一身的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周易》誕生之後,研究者絡繹不絕,三千多年來研究《周易》的言論總和就構成了龐大的中國易學。同時,對《周易》的溢美之辭也不絕於耳。諸如易是「大道之原」,「易道廣大,無所不包」等等。
然而,中國的易學又給人們留下相當多的神秘和遺憾,使人「剪不斷,理還亂。」我們先從先天易學與後天易學難纏的膠葛說起。稍微知曉一點中國易學史知識的人都知道,從宋代以後,中國易學就有了先天易學和後天易學的區分,全面地完整地提出這種劃分的主要人物是宋代的大學者邵雍。他稱,先天易的代表人物是伏羲,代表圖式是先天八卦圖。後天易的代表人物是周文王,其代表圖式後天八卦圖。
中國易學的這種分類法,給剛剛接觸易學的人帶來一種莫名的困惑,初學者很難弄得清先天易學與後天易學的關係,不知道為什麼把歷史上晚出的稱為先天易,早出的反而被稱作後天易?
《周易》成書於商周至春秋之際,《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72年)載:「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說明《周易》成書的最下限在春秋時莊公二十二年之前。因為這本書形式奇特,內容深奧,既能供人佔皴,又能助人說教,再加上深得文聖人孔子的喜愛,為讀它竟然「韋編三絕」。孔子的弟子們記錄下了一些孔子對《易》的解說,再加上他們自己的理解,編成了《易大傳》,於是到了「獨尊儒術」的漢代,
《周易》及《易大傳》合而為一,成了群經之首,被稱作是「人更三聖,世歷三古」的「萬世經典」。「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三聖指伏羲、周文王和孔子;三古,伏羲時代為上古,周文王時代為中古,孔子時代為近古。這句話出於《漢書·藝文志》:「戲(伏羲)氏始作八卦,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為之家、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這就給人們一個印象,好像《周易》是一部經過三代三聖人共同編撰出來的聖書。在相當長時期裡,人們對《易經》的崇拜得五體投地,因此也沒有人對「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提出過懷疑。
到了北宋時代,一些知識分子開始發難了。一方面是以大政治家、文學家的歐陽修為代表,他們提出《繫辭》(《易傳》中的一部)不是孔子所作的疑問,引起了《易經》與《易傳》分合的大討論。另一方面北宋初道土陳摶以及他的多代弟子邵雍、周敦頤、劉牧等人創造了易圖書學和易數學,畫出了一系列易學的圖式。從他們起,易學正式開闢了先天與後天的分野。
他們把一些圖稱為是先天的(如圖1伏羲先天八卦圖),是在周文王用文字表述的易書之前就已經存在的,而文王之前作易的聖人是伏羲(漢人說),因此,他們把自己發現的,用圖、數表示的這部分,稱為先天易學,並冠名為伏羲易。而商周之際出現的、傳說是文王編著的、用文字表述的《周易》,就只能是後天易了。孔子弟子們的《易大傳》也被同時稱作後天易。同樣冠以聖人的名字,稱文王易。這樣,長時期鐵板一塊「人更三三聖,世歷三古」的經典《易經》就被砍成先天伏羲易與文王后天易兩大塊。在文王后天易中又有人分出一塊孔子易來(如南宋朱熹說)成為中國獨特的三三制易學體系。
從北宋諸子建立先天易與後天易兩類易學之日起,易學界中反對易分先天、後天者大有人在。傳統的經典易學大家也從未停止過對「先天易學」的駁難。
雖然先天易遭到了傳統易學家們的反對,但是先天易學還是成了中國易學研究中的一個不可迴避的重要問題。特別是在近幾十年的世界性易學熱的大潮中,在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現代科學技術交匯的大河中,國內國外對先天易學的青睞大大超出了對後天易的眷顧,甚至於有相當多的人(其中不乏知名的科學家)達到了迷信先天易學的程度。而反對先天易學的人們還是堅守的自己的陣地,固執地否認先天易的存在。他們的反對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迄今為止,先天易學的崇拜者仍然沒有找到他們鼓吹的代表圖式先天八卦圖等在《周易》成書前存在的有力證據。其實,「先天易學」與「後天易學」只不過是北宋創造和崇尚「先天易學」的學者們為自己有易學樹立起的兩面大旗而已。
中國易學之所以能形成易學研究中的「先天」與「後天」的紛爭,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一是北宋諸子先天易學理論的基礎,並沒有超越出《周易》與《易傳》已經論述過的範疇。二是書不盡言,《周易》不論是「經」,還是「傳」都存在著令人難以滿足的缺憾。此說矛盾嗎?
【資料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