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沓沉甸甸的美元——有的時侯,這樣的句子並不是為了形容這種貨幣的真實重量,而是告訴你它的內在價值。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裡,美元都試圖保持這種沉重感。
但是,美國政府對於美元信用的過度揮霍和國內經濟的日漸蕭條,使保持美元地位的努力變得艱難。近年來,美國對世界各主要貨幣均出現了大幅度貶值,在中國,美元匯率已於4月10日歷史性的跌破「7」,進入「6」時代。
美元正在變「輕」,那個稱美元為「美金」的時代也離我們漸行漸遠。隨著美元的衰弱既成事實,世界貨幣體系似乎開始醞釀著某種改變,而人民幣被認為是推動這種改變的重要力量之一。
一場以貨幣為背景的國家博弈正在上演。
一場以貨幣為背景的國家博弈正在上演美元破「7」: 大國博弈的匯率鏡像
人民幣的升值過程,既是中美兩國為滿足各自的國家戰略而相互博弈的過程,也是雙方的實力對比在貨幣上的某種反映
「創新高」這個詞語可以當選為2008年第一季度的熱門詞彙了。截至2008年4月10日,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在第一季度已經創了31次新高,平均3~4天就要創一次新高。
4月10日當天上午9點15分,1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價顯示為6.9920,突破了7.0整數關口。第二天美元小幅上揚,再度回到7.0012。如果去銀行兌換5000元人民幣為美元,10日與11日的區別是少拿到46美元。
不少媒體用「屏息凝視」來形容「破7」時刻,正如中國股市3000點與2999點的區別一般,突破整數關口帶來的心理作用難以估量。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10日下午40分鐘之內便接受了五家媒體有關「破7」的採訪。
與2005年7月21日匯率改革施行一籃子貨幣機制時的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相比,人民幣對美元目前已經累計升值15.6%,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僅從2008年1月以來,就已經升值了4.47%。
過去三年是漫步,現在則是快步走。人民幣的「6」時代加速到來,現在看來,這一趨勢很難發生逆轉。
「保爾森效應」就在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破「7」前一周,4月2日,美國財長保爾森到訪北京,這已是其上任後第五次來到中國。他每次都會不厭其煩地對中國政府提出同樣的要求:人民幣升值。在一部分美國人看來,這代表了他們的利益。實際上,就在保爾森臨行前夕,以美國眾議院籌款委員會主席查爾斯·蘭格為代表的部分民主黨議員還不忘提醒這位財政部長為什麼要到中國去,他們要求白宮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WTO等多邊渠道,解決中國「低估人民幣匯率」的問題。
雖然中美之間的對話有時被形容為「最大債權國與最大債務國」之間的對話,但是在人民幣升值問題上,美國人顯然沒有表現出一個債務人應有的謙卑,他們反而希望通過美元貶值的方式來減少自己的債務和貿易赤字。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今年3月31日公布的數據,去年12月,外國投資者總共持有2.3538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其中中國的持有量達到4776億美元。
事實證明,保爾森從不走空。2006年9月,保爾森上任後首次訪華,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在4天內連續擊破7.94、7.93和7.92三個整數關口,創出新高;2006年12月,保爾森率團來華開展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又突破7.82的關口;2007年3月,保爾森任內第三次訪問中國,人民幣匯率逼近7.74的關口,再次創出匯改以來的新高。同年7月,當他四度訪華的消息公布之後,人民幣匯率對美元匯率中間價也順勢突破7.56關口,再創匯改以來新高。
人們稱這種「巧合」為「保爾森效應」,而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被認為是中美之間匯率博弈的一個縮影。所以當保爾森於今年4月五訪中國,而人民幣又恰逢「7」這個敏感的關口時,很多人都覺得:會發生點什麼。
和以往不同,這種感覺在一周之後才得到印證。4月10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破「7」,「保爾森效應」再度生效。當然,輿論認為,這不會是這一定律最後一次發生作用,因為人民幣與美元之間的博弈遠未到蓋棺定論的時侯。
漫長博弈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中國逐漸形成了外匯雙軌制,外匯在由國家統一管理、保證重點使用的同時,可以給創匯企業一定比例的外匯留成。創匯單位對所留成的外匯擁有一定的自主權,並可參與調劑。所謂調劑,就是企業可以不按官方匯率將外匯轉讓給需要外匯的企業。
1990年代,在外匯雙軌制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官方匯率已經與調節市場上的匯率十分接近。於是在1994年中國實現了匯率的並軌,即在全國形成了統一的匯率,此後形成了人民幣兌美元8元以上的官方匯率。
然而,隨著中國經濟不斷地健康發展,人民幣的地位也不斷地提升。這也同時意味著中國目前的匯率有可能是偏高了(或人民幣幣值是偏低了)。提出這一假設並不是因為美國和日本等國要求人民幣升值,而更多的是因為從外匯市場上看,中國人民銀行每年不斷地用人民幣購買美元。在許多人看來,這已成為中國人民銀行向社會發放高能量貨幣的主要渠道。
2003年5月,在G7財長會議上,美國財長斯諾首次提出人民幣升值的問題;同年12月9日,美國總統布希與中國總理溫家寶會談時,也抱怨中國的匯率制度與不公平的貿易造成美國人失業。
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在此後日漸強烈,當時的輿論並不是說中國該不該升值,而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升值。在當時一些美國政府官員和國會議員看來,人民幣一次性升值20~40%才是他們想要的結果。
面對美國的巨大壓力,央行行長周小川明確表態,中國拒絕對人民幣匯率實行「休克療法」,堅持逐漸提高匯率波動幅度的方針,認為這樣做不僅符合中國的利益,也符合美國和世界經濟的利益。
在2003年美國提出人民幣升值論到2005年匯率改革這段時間,人民幣匯率受到國際投機資本的多次炒作和來自各方面的升值壓力,但人民幣匯率始終保持穩定。直到2005年7月21日匯率改革開始,人民幣一次性對美元2%的升值,從1:8.2765變成了1:8.11,同時放棄盯住美元轉向參考一籃子貨幣。
這籃子裡面包括美元、歐元、日元等,都是與中國貿易往來多的國家的貨幣,其中美元的權重仍然最高,大約佔45%。據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解釋,這意味著,若一籃子貨幣中的歐元及日元在一年內兌美元升值15%,則將促使人民幣對美元升值6~7%。
「從中長期來說,人民幣匯率堅持機制漸進性的改革方向,而不取『一次性行政性升值』的做法,應該是非常有戰略眼光的決策,也是對來自全球的人民幣升值壓力一個多贏的回應。」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曉蕾說。
在她看來,現在人民幣匯率機制更靈活性的改革而不是人民幣對美元的單一貨幣一次性大幅升值成為共識,化解了一場人民幣匯率硬著陸的危機,中國經濟經歷了一場有驚無險的冷戰,世界經濟秩序也再次回到動態均衡的循環軌道。
美元加劇貶值在匯率改革之後,人民幣加快了對美元升值的速度。與此同時,美國國內經濟發生的一系列變化,導致了這一進程的加快。
「不是我們升值太快,而是美元貶得太快。」郭田勇對《新世紀周刊》表示:「美元對人民幣算貶值少的,美元對歐元等其他貨幣貶值更多,所以相對而言,人民幣對歐元等仍然貶值。」
中國石油化工的員工邵昌平三年前被外派到加拿大子公司工作時,100加元可以兌換80美元,2008年年初,100加元就可以兌換110美元了,如今略有回調,匯率基本為1:1。同樣的,美元對日元今年第一季度則一度跌到97以下,最多貶值13.28%。美元對印度盧布也是如此,僅在2006年一年之間,就相對貶值了13%,相對哥倫比亞比索貶值了11%。更不必說對歐元的貶值了。
美元進入了一條貶值的通道,這種下跌的態勢早已形成。次級抵押貸款危機以及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擔心,正在加劇這個貶值的速度。這一切來得如此之快,而美元擔當著世界儲備貨幣歷史性角色時仿佛就在昨天。
「美國次級貸危機之前,歐美國家不斷指責人民幣被低估,次級貸後,重點轉移了,這時美元貶值速度加快。」郭田勇說。貿易赤字不減少的情況下,次級貸危機使得資產對美國的投資信心減弱,流入減少,更加催生了美元的貶值。
對美聯儲和美國財政部來說,美元貶值是件好事。美國前財政部長斯諾曾表示,要拯救水深火熱的美國製造業,疲軟的美元是最有效的靈丹妙藥。所以,每次美國財政部長的訪華,通常會帶來人民幣的升值。
儘管美元兌歐元從1.25下降到83美分後,美國製造業尚未顯示出新的朝氣。但各國債券投資者持有的美國債券卻下跌了不少,截至2005年底,各國中央銀行持有的美國國庫券和機構債券總額已經超過了1萬億美元,美元每下跌10%,這些資產就要縮水10%,也就是說美國的外債減少了10%。
對人民幣的貶值還有個顯見的結果,就是減少了中美間巨額的貿易順差。假設人民幣升值前,10美元可以購買三段中國絲綢,那麼升值後,10美元就只能買到兩段。這相當於出口價格提高,導致美國國內對中國絲綢的需求下降,進口隨之減少,逆差得到緩解。
據分析,今年的匯率變化將促使中國出口增速繼續下降,進口增速上升,預計2008年順差將下降到2500億美元,同比減少超過4%。這也是郭田勇認為下半年匯率會趨穩的另外一個原因:中美貿易順差下降,由此匯率調整的空間也會下降。
此時此刻,中國國內CPI一再走高,也暗中推動了人民幣升值的速度。郭田勇認為,人民幣加快升值,可能是中國政府有意借匯率來遏制通貨膨脹。一般而言,大國經濟主要靠內需拉動,但中國的貿易依存度高,對經濟的影響非常大。正因如此,人民幣升值具有與調高利率同樣的槓桿作用,可以消化部分通脹的壓力。但至於能起到多大效果,尚難判定。
2008年1月CPI同比上漲7.1%,創了1997年以來的新高。聯想到去年已經6次提高利率以及10次提高準備金率,加之央行2007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提到了「升值有利於(遏制)通貨膨脹」,這次的人民幣升值速度加快就不難理解。
「人民幣對美元在2008年會呈現前高后低的態勢,下半年美國經濟會得到復甦,次級貸危機速度放慢,匯率將在6.6、6.7時得到支撐,不再下滑。」郭田勇說。他的同事,中央財經大學金融系副教授李憲鐸秉持相同的觀點,認為人民幣匯率會在6.7或6.8左右受到阻力,美聯儲和中國央行都會對此進行幹預。 (本刊記者/劉英麗實習生曹曦予對此文亦有貢獻)
歡迎,後美元時代
「在漢語中,『Crisia(危機)這個詞是由兩個字組成,其中一個字的含義是危險,另一個字的含義則是機會。」——約翰·F·甘迺迪
紐約曼哈頓市區Soho美甲店的等待區內,堆滿了小山一樣的購物袋和可以掛外套的衣架。這是2008年2月的一天,在這裡聊天的女性不是紐約當地人,基本都帶著外國口音。
美元不斷貶值,英國、歐洲、日本和加拿大的購物者正湧向紐約。她們不僅買衣服,也預約了美發美甲以及水療項目。按照新的匯率計算,這些服務收費對她們而言相當於打了不錯的折扣。Soho美甲店的一位英國女性對7美元的基礎美甲價格興奮不已。她對英國《金融時報》記者朱莉·厄爾·萊文說:「這太便宜了。」
不難理解,湧向美國購物、旅遊的,也有大量的中國人。
代購生意即便不去美國做指甲,匯率變化還是帶火了另外一項生意——代購。
在Taobao.com網站上搜索「代購」,將會出現超過100萬條結果,而其中的海外代購業務最近猛增。網站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Taobao.com的代購總量猛增到50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將近5倍,其中增長最快的便是美國代購商品。
代購就是別人代你購物,自己在商場需要全價買到的衣服交給代購就只需要六折。海外代購則是直接買國外的產品,價格往往比國內便宜一半甚至更多。例如,某款COACH包在美國梅西商場官方網站上的報價為328美金,運到北京新光天地,價格就成了4300元人民幣。按照現在的匯率計算,相當於打了5.3折。即使加上10%的代購費用和運輸費用(按照重量計算),也基本能打6折。
名牌包、衣服、化妝品、保健品,海外代購更多集中在價格相對昂貴的物品上。但現在,人民幣更值錢了,奶粉、牙刷也被囊括進來,並且生意不錯。這種盛況恐怕是中國的稅收部門不願意看到的。
不碰美元彭定鼎已經一年不買美元了,幾年炒匯的經驗令他覺得美元還會進一步貶值,此時他手裡拿得最多的是日元。
他的選擇暗合國際潮流。吉姆·羅傑斯,量子基金的創始人,無數股民心中完美的「投資大師」也不看好美元。「我最喜歡人民幣,」羅傑斯說。
人民幣投資在他看來是目前相對最安全的投資,他自己已經有人民幣,還會繼續買入,並且預測今年年底人民幣將會有更大的升值空間。羅傑斯也認為,在美元走弱之後,人民幣是唯一可以取代美元的貨幣,可是人民幣目前還無法自由兌換,因此在短期內,歐元將取代美元的位置。
不持有美元,而且有關美元的理財投資產品也最好不碰。
「破7之前,我已成功阻止了多位投資者購買我行新開設的美元理財產品。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有意對抗銀行的此項業務,而是我擔心投資者手中的美元無法在理財過程中獲得收益,甚至本金不保。到那個時候,銀行的處境將更為尷尬。」一位股份制商業銀行理財經理這樣表示。他同時認為,他寧願建議投資者購買些實物黃金、紙黃金,或者乾脆建議投資者將美元兌換為人民幣存成5年定期存款。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07年年底,共有16家中資銀行推出了262款代客境外理財產品,銷售額達到414億元人民幣,但這些資產出海後先後受到美國次貸風波的影響,目前已有一隻銀行系QDII(國內機構投資者赴海外投資)虧損高達50%,面臨清盤的尷尬。6隻QDII基金全部跌破面值,其中虧損最嚴重的基金淨值已經縮水30%。而如今,80%的銀行已經叫停了與美元相關的理財業務。
北京大學金融研究所副主任呂隨啟認為,人民幣破7是外資流入中國的最佳時段,而並非QDII的機會。羅傑斯等外國投者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會導致熱錢流入中國,從而導致資產升值,最典型的就是房地產與股市,這一點我們在2007年已經感同身受。除此之外,美元的危機還意味著別的機遇,比如黃金和石油。
黃金與石油如果仔細察看一下美元,會發現上面印著這樣一句話:「聯邦儲備票據(FederalReserveNote)」。美元不過是一種本票,一旦它的信譽出現問題,更有資格作為硬通貨的黃金就會升值。所以,當美元貶值的時候,供給有限的黃金必然會越來越值錢。20世紀70年代正是因為美元疲軟而導致黃金從每盎司35美元上漲到超過800美元。
數字顯示,2007年全球黃金產量為2444噸,同年可確認的黃金需求量為3547噸。再加上美元貶值後,很多中央政府開始購買黃金作為儲備,助推了黃金的上漲速度。
實際也確實如此,進入2008年以來,黃金價格已經累計上漲了20%,並且在2008年3月13日衝破每盎司1000美元關口,之後略有回調。但對於中國大多數個人投資者而言,黃金價格目前已經處於高位,無論是購買黃金股票還是投資實物黃金、紙黃金,都要考慮到下半年美元可能會出現回落,使黃金的上漲受阻。
石油價格與美元的關係亦很密切,互為因果。石油價格的上漲會讓美國經濟更脆弱,而美元的下跌也會促成油價的提高。2004年每桶石油的價格多次超過50美元,4年之後,2008年1月4日,每桶石油的價格已經突破了100美元,更有紐約商業交易所的交易員預測,原油價格將在今年年底達到每桶200美元。
中國對石油進口的需求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國家,僅在2003年夏天就增加了20萬輛私人汽車的中國已經成為最大的石油消費國。由於實行有管制的石油價格體系,中國石油與中國石化並不能隨心所欲地提高油價,但這並不能改變油價將繼續上漲的事實。現在看來,石油期貨投資有利可圖。
進出口企業的境遇2008年的北京車展註定有些特別。受到匯率的影響,進口車的價格正在變得便宜,而國內汽車出口的利潤則在攤薄。不僅是汽車,所有的進出口行業目前都面臨相同的問題。彭博4月10日公布,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的貿易順差同比縮小10.2%,這是2005年以來的首次縮小。
以汽車為例,人民幣升值10%,就相當於國內汽車的出口成本增加了10%。再加上去年至今的物價飛漲,自主品牌的汽車生產成本增加,競爭力減弱。另一方面,進口車的價格卻出現了集體下滑,甚至出現了某款進口車與同車型國產車價格相差不多的情況。大多數消費者更願意選擇購買進口車,進口車對國產車的衝擊越來越大。而一些進口汽車零配件的價格下跌,卻有利於那些國產率低的汽車合資企業。真所謂幾家歡喜幾家愁。
紡織品在中國的出口中一直佔有相當大的比重。據中國第一紡織網首席分析師樊敏分析,這次受匯率影響,2008年中國紡織品的出口價格大約要提升7.18%。國內一家紡織品企業的負責人說到這裡有點哀怨:「國外客戶只能接受小幅的提價,否則就要轉向其他國家採購。」
「在紡織出口價格上漲趕上匯率升值速度時,匯率升值將蠶食出口廠商本就微薄的利潤。」樊敏說。這種局面在機電設備、玩具企業以及其他國內傳統出口行業同樣存在。而紡織業、玩具製造業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則面臨部分企業破產和產業升級的壓力。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2008年1月進行了一項「人民幣升值對出口企業影響」的調研,調研涉及遼寧、河北、天津、福建、廣東等多個省市2000多家出口企業,其中1780家為中小型企業。結果顯示,不到30%的出口企業所能忍受的人民幣升值幅度為4%左右。其中紡織、服裝、鞋、帽能忍受升值幅度在2%(包括2%)以下的高達44.5%,接近一半,而所能忍受6%的企業為零。
出口企業的難處對應著進口企業的利好,比如中石油與中石化。目前中國的原油一半靠進口,用美元結算,人民幣升值就意味著可以少花錢。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助理高世憲算了一筆帳:預計今年進口原油1.8億噸,人民幣升值大約可以使企業少花掉人民幣370億元。(-本刊記者/劉英麗)
美元危機的前世今生
當信用被濫用,美元就很容易堆出泡沫
「美元的崩潰將是21世紀最重要的經濟事件。」美國經濟學家理察·鄧肯三年前說,這個斷言在一些人看來是危言聳聽。
但是美元的持續下跌確實讓人們在失去信心。最近一次的美元熊市是從2002年開始的,至今已持續了6年。
「我現在所憂慮的是,美元不斷貶值,何時能夠見底?美國究竟會採取什麼樣的貨幣政策,它的經濟走勢會走到什麼地步?」這是中國總理溫家寶在今年兩會期間答記者問時所說的話,憂慮之深,溢於言表。中國總理的憂慮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中國政府持有很多美元儲備。
與美元貶值相伴隨的是美國經濟衰退。如果說2007年底2008年初人們對美國經濟是否開始衰退還存在爭議的話,如今這個爭議則越來越弱。除了次貸危機和持續的房市降溫外,還有兩個數據可以說明美國經濟的衰退,一是收入減少,工人平均每周工資去年12月份同比下降幅度為1990年以來最大;二是就業崗位急劇減少,今年2月份的數據顯示,美國就業崗位再度減少6.3萬個,為近5年來最大減量。
二戰後,美國經歷了10次經濟衰退。最近的兩次衰退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衰退期均為8個月。而美國最著名的衰退是1929年8月至1933年3月的「大蕭條」,那次衰退持續了43個月。美國新一輪的衰退會持續多久?是幾個月還是噩夢般的幾年?很少有人認為是後者,更沒有人希望是後者。但確有經濟學家提出了嚴重警告。
美國前財政部長、哈佛大學教授勞倫斯薩默斯認為,美國經濟可能成為最近一代人,甚至更長時間內最嚴峻的經濟和金融挑戰。
「美元貶值是為了賴帳」「簡單地說,美元貶值是為了賴帳。」正有越來越多的人看到美元貶值這一問題的本質。
美國早在1986年就成為世界最大的債務國,當年美國淨負債362億美元。而20年後,即2006年末,美國淨負債已經高達2.5萬億美元。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認為,美元貶值是美國信用的一個汙點,「『史上最牛老賴』稱呼,美國人實至名歸。」
美國的負債現象堪稱歷史奇觀。無論個人、企業,還是政府都在借債度日。
今天的美國經濟70%靠消費拉動,美國消費者習慣大把花錢,但花的錢卻不是他們自己的。不包括私人抵押等其他債務,美國人僅信用卡債務一項就接近8000億美元,其中有三成五信用卡帳戶欠帳。為債務擔憂已讓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患上心理疾病。
企業的債務問題也不容樂觀。雖然很多公司都在改善它們的負債情況,但公司債務佔GDP的比重仍然在創紀錄。
與前兩者相比,美國的政府債務也不遜色,從布希2001年就任總統時的5.6萬億美元增至目前的9萬多億美元。其中伊拉克戰爭為此貢獻巨大。
「美國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但是,我們沒有理由惶惶不安。」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說。在一部分美國人看來,只要借債後的投資收益大於債務利息,就是好生意。但是美國大部分債務沒有用於投資,而是用於不會產生收益的消費,還有一部分用於打造樓市、股市的泡沫。
面對越來越多的債務和債務利息,布希政府上任不久就打算放棄強勢美元政策。美聯儲不斷地降息,美國財政部不斷地減稅,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美元貶值,衝銷負債。
「這個世界經濟霸主也並不是每天都在想著如何讓美元貶值。出於禮節,他還要鄭重其事地告訴自己的債權人,這樣做對他們有什麼好處。」美國一位評論家說。
美國一直在不遺餘力地為降低美元匯率而遊說其他國家。二十幾年前《廣場協議》的受害者是日本,一位日本經濟學家說,美元對日元的單獨貶值,使得日本的經濟損失與整個二戰中的損失相當,並且使日本陷入長達十幾年的經濟低迷。
現在美國的施壓對象是中國。
美元貶值的埋單者不僅僅是這些債權國,還有美國人民自己。現年49歲的艾姆納妮2006年和家人移居法國巴黎,她發現,現在一家人吃一頓比薩餅加飲料的晚餐要付75美元,「價錢高得不可思議」。由於美元購買力的降低,美國人已經不再是過去「富有的美國人」。
美國人恐怕還不得不接受國內的通貨膨脹,為了阻止經濟衰退,美國還在降息和減稅,年初布希總統緊急宣布了一攬子金額達1450億美元的減稅計劃,但所有這些舉措只能助推通貨膨脹。
「從貨幣政策角度看,美聯儲眼下面臨的困難比我在位時(1987年至2006年)艱難得多,」前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說。這位美聯儲歷史上最著名的人物在受到過無數讚譽之後,近來卻不斷面臨責難。人們認為過去多年的低利率政策應為過度的信貸膨脹以及由此導致的次貸危機負責。
過度使用的美國信用排在日本之後,中國是美國的第二大債權國。美國一直不停地在用一堆綠色紙片換回中國大量的商品和服務。中國也鄭重地接受了這些綠色紙片,因為不僅中國人,世界人民都相信這些綠色紙片——也就是美元,代表著可以兌現的財富。但是越來越多的事實說明,這種想當然的認識可能是錯誤的。
人們對於美元的信任可以追溯至布雷頓森林體系。1944年7月22日,44個國家的730名代表聚會美國新罕布希維爾州布雷頓森林的一個度假村,在這裡召開了一次為期兩周的會議。這次會議形成的國際貨幣政策是: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鈎,各國貨幣通過一個固定的比價與美元掛鈎,並可按35美元1盎司的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這時候的美元是以黃金為依託的,美國此時有足夠的黃金儲備,持有美元的人可以隨時按預定的比價要求政府給兌換黃金。但是這個體系漸漸變得難以維持,因為美國印刷的美元越來越多,儲備的黃金卻越來越少。
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森終結了美元和黃金的關係。美元從此不受限制地大步闊進,支撐美元的只剩下美國信用。
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發現,歷史上出現的紙幣從沒有善終的先例(除了美元,一些人一直在讚嘆美元的奇蹟),因為它們的製造者不能抵禦多印鈔票的誘惑:不必徵稅,不必付出,不必求助於任何人,只要運轉印刷機器,就可以憑空製造「財富」。但這種財富泡沫最終造成的只能是惡性的通貨膨脹。
美元是否能夠避免這種命運,人們無法知道,但事情的進展似乎不那麼樂觀。
「美元的近代史是以貶值為主旋律的歷史。」自從與黃金脫鉤後,黃金的價格就在持續上升,今年黃金的價格甚至突破每盎司900美元(當年是每盎司35美元),對這一現象的另一理解就是美元的持續貶值。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並沒有動搖美元在國際貨幣中的地位。雖然美元一直在可怕地貶值,但各國仍然把美元作為國際儲備。這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很多國家的貨幣在事實上是盯住美元的。
如果甲不斷借錢給乙,以便讓乙購買自己的產品,人們一定覺得這是個很荒唐的事情。但這種事情確實發生在中美之間。中國向美國提供商品和服務,美國向中國支付美元,中國再將這些美元用於購買美國政府的國債等資產,美國再用這些美元繼續購買中國的商品。這個現象可以換一種方式來理解,即中國不斷借款給美國,讓美國得以有錢消費中國的商品。但是中國最終會發現,美國沒有能力來償還這些借款。美元貶值似乎是問題的唯一解決方式。
美國的貿易夥伴們發現,辛辛苦苦掙來的美元並不是真正的財富,他們必須和美國共擔苦果。如果仍然有很多人堅持相信美元的價值的話,那麼,關於美元的泡沫也許還將持續。(本刊記者/祝翠霞)
美元稱霸史: 「綠紙」幻化的財富神話
美元是如何建立自己長達一個世紀的貨幣霸權的
基辛格在其著作《大外交》開篇中寫到:「幾乎就像是存在某種自然規律一樣,每個世紀都會有一個大國崛起,它有力量、有意志、有智識和道德上的激勵,依據它自己的價值體系,來重塑整個國際體系。」
事實亦如此:17世紀是法國,18~19世紀是英國,20世紀當然就是美國了。
整個19世紀,全球金融體系的主導權,實際上主要操控在大英帝國手上。英鎊是19世紀世界主要的儲備貨幣,是國際貿易金融結算的主要貨幣,是國際資產交易、對外投資、證券買賣的計價單位,是隨時可以與黃金兌換的硬通貨。
與此相伴隨,英國公司主宰了國際金融業。無論從哪個角度衡量,19世紀是英鎊世紀,是某種程度的英鎊本位制。19世紀雖然是金本位制的黃金時代,然而英鎊可與黃金自由兌換,大英帝國是國際金融體系規則的主導者,我們自然可以說:19世紀是英鎊本位制時代。
然而,好景不長,第一次世界大戰摧毀了金本位制,也終結了英鎊本位時代。幾乎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同時,另一個影響深遠的事件發生:那就是1914年美國聯邦儲備銀行開門營業。美聯儲開張第一天,實際上就是世界最強大的中央銀行。原因很簡單,當時美國經濟之規模,已經超過英、德、法三國之總和。
英國並不甘心失去英鎊的霸主地位,它試圖靠恢復金本位制來重新確立霸權,但是1931年9月21日,國內通貨收縮和失業壓力迫使英國逃離金本位制,英鎊隨之大幅貶值,從而觸發一浪高過一浪的國際貨幣貶值浪潮。世界開始迎來新的貨幣本位制——美元本位制。
但美國真正確立起自己的貨幣霸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美國向全球推銷美元,經歷了創造需求和滿足需求這樣一個完整的周期。二戰的結束,為美元擴張提供了歷史機遇。在創造需求階段,經濟援助、提高美元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比例、金本位制,是美國採用的主要辦法。
戰後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美國在歐洲實施的馬歇爾計劃。上世紀40年代末,歐洲要在戰爭廢墟上重建需要大量資金,美國藉助或直接操縱國際組織,採用經濟援助的手段有效地擴張了使用美元的地區和領域;70年代後,美國利用拉美國家的經濟危機,推出「華盛頓共識」,為美元在全球自由流動掃除了民族國家的政策障礙。更有甚者,美國直接鼓勵拉美國家放棄本國貨幣採用美元作為官方貨幣。
在金融市場全球化之前,國際實物貿易是對貨幣需求最旺盛的市場。利用各種名義和手段,不斷提高國際貿易結算中使用美元的比重,是刺激第三國使用美元,增加購入美元數量的主要手段。美國當局以穩定幣值為名,要求世界貿易中的初級商品交易如石油、礦石、穀物等,和大型裝備如飛機等,都要採用美元結算。這些在國際貿易領域中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創造出上萬億美元的貨幣需求。
在全球牢固樹立美元的信譽形象,是推動美元進入世界各個角落的需要,因此也就成為美國歷屆政府共同追求的政策目標。讓美元與黃金掛鈎,是樹立美元形象與信譽的最好策略。亞洲國家對美元的稱謂「美金」即是一個典型的印證。在亞洲人們心目中,握有美元就是握有黃金。美國紙幣能贏得這麼高的信譽,功勞當然要歸屬金本位制度。問題在於,「美元」變成「綠紙」之後,美國並不糾正人們對美元的盲目崇拜,而是濫用他人的信任,無償佔用他人的財富,使美金成為霸權主義者掠奪別人財富的工具。
認真回顧這些年的經濟發展不難發現,採用金本位制和放棄金本位制,分別是美國在創造需求階段和滿足需求階段使用的標誌性工具。這兩種不同的貨幣發行制度只是美國政府在不同經濟環境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政策工具。上世紀70年代,尼克森總統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金本位制的結束標誌著美國進入了充分滿足世界市場對美元需求的新階段。這樣的劃分,並不意味著美國在創造需求上無所作為。恰恰相反,在新自由主義的強力推動下,金融的全球化、自由化致使全球的金融交易量飆升,推動美國的美元資產不斷膨脹,它吸納了數不清的美鈔。金融自由化為美國統治集團藉助美元霸權剝奪其他國家的發展權鋪平了道路;而無節制地輸出美元紙幣,就是這種剝奪的核心。(作者為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王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