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波動效應考驗央行貨幣政策獨立性

2020-12-05 環球網

人民幣匯率以增加波動幅度為特徵的市場化改革,對我國央行貨幣政策獨立性的考驗,既是動態的又是長期的。這是未來真正捨棄盯住美元這根「拐杖」所要跨出的關鍵性一步。因此,為了不喪失人民幣國際化改革的寶貴時機,並可能被偽市場化力量處處困擾和無形綁架,我們不能因為對原有利益格局的衝突和變化,就動搖,更不能因為匯率波動伴生的若干突發性事件和現象,就畏懼,不必過於糾結在「競爭性貶值與市場化校正」的漩渦之中。

我國央行始於本月中旬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實踐與探索,帶來了「吹糠見米」的效應:全球主要大宗商品價格下降、新型國家和經濟體貨幣跟風貶值(整體加權已達1%以上)及市場對國際貿易環境公平預期悲憫的景象。主要發達國家和經濟體資本市場上周並無先兆地出現了罕見的反常波動。於是,圍繞此次人民幣匯率波動是競爭性貶值還是市場化校正的爭辯,也激烈甚至對立起來,更有部分國外組織和人士公然指責「中國央行操縱人民幣匯率」,還危言聳聽地誇大為新的「貨幣戰爭」。

這說明人民幣國際化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強。人民幣在向支付貨幣→計價貨幣→清算貨幣→儲備貨幣和中心(錨)貨幣邁進的歷史進程中,雖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帶動與倒逼效應,正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功能的充分、超前釋放。另一方面,也說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迫在眉睫。人民幣匯率長期以來單邊升值、缺少波動、缺乏彈性和相對固化的狀況,產生或變異了市場化趨勢下所庇蔭和假象的一處非市場化領地,形成國際貿易關係和基礎的扭曲,以致用市場化方式和手段回歸與釋放人民幣匯率效應,重塑匯率基礎與機制,反遭遇了現實格局的立體掣肘與系統威脅。這或將成為深化人民幣國際化的最大障礙,並對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形成「反芻」式考驗。

現實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是在我國經濟長足發展和調整轉型的特殊階段形成的。其最大不足,是市場化程度不高,行政化主導色彩比較明顯,人為壓縮其波動空間並形成了升值趨勢下的單邊走勢。10年間,人民幣升值40%以上。在此過程中,它更多遷就和權衡的是全球經濟(國外經濟組織與對象)的利益平衡。正是這一緣故,發達國家和經濟體在多數情形下,往往以模糊市場邊界的方式來「寬容」人民幣匯率水平,新型國家和經濟體則以「沉默」的認同,「搭車」享用人民幣匯率高估的紅利。

從現象和邏輯關係上看,人民幣匯率在持續高估狀態下,能獲得國際貿易的持續增長,是我國經濟轉型中「人口紅利」、「土地財政紅利」、「國企改革紅利」、「環境資源優化紅利」和「加入世貿組織紅利」等疊加效應的「空間溢出」產物。認識不到這一點,很容易誤判人民幣匯率水平並得出本末倒置的結論。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快速增加,並非人民幣匯率水平低估而是高估趨勢下特定紅利釋放的表現。而且,這與我國經濟總量裂變但產業整體初級化和貨幣政策手段粗放化的特定背景相聯繫。這決定了其「階段性」的特徵與宿命。因為,隨著我國經濟調整與轉型的深入,產業發展水平和貨幣政策手段向高端化、專業化、精細化和精準化的轉變,被可能溢出或擠出的「空間」會越來越小、越變越窄,人民幣匯率扭曲的物質基礎和環境條件,也會呈現出在弱化中直至消退的趨勢。

以行政化力量主導或撐起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越來越背離匯率體現的是基於國際貿易的貨幣購買能力比較的理論基礎。大家看到,我國已佔有全球15%以上出口的市場份額,面臨未來參與國際競爭動能不足、動力不夠和動作不暢的危險,而外部經濟組織和對象形成的「現象性認識、習慣性行為和依賴性路徑」,卻對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回歸,形成了巨大的環境吸附張力與慣性反衝壓力。在此,市場的內在要求變異成了一把利益尺度,市場習慣格局變異成了一項利益標準。這形成了以市場化旗幟和公平性原則為掩護的人民幣匯率固化或者說要求升值的力量。

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由過去央行外匯交易中心的獨家報價形成,到由市場眾多交易主體的動態集合報價形成,孰優孰劣?市場化屬性孰高孰低?不言自明。不能因為對原有利益格局的衝突和變化,就動搖,更不能因為匯率波動伴生的若干突發性事件和現象,就畏懼,尤其不能被原有格局假象、現實利益亂象所綁架,不必過於糾結於「競爭性貶值與市場化校正」的漩渦之中,真正做到不為所惑、不為所困和不受所擾。這正是考驗央行貨幣政策獨立性的關鍵所系、要義所在。

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必須以市場化為支撐和基礎。只有其市場化屬性及過程展示得越充分,其獨立性特質和結果的體現才越完整。需要指出的是,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與貨幣政策的多樣性、靈活性和恰當性並不具有正相關關係,它主要由其方向性、一致性和系統性所影響和決定。而且,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越大,央行貨幣政策的空間才越大,對獨立性的考驗才越客觀。

因此,不能動搖人民幣匯率「加快擴大波動幅度、從盯單一貨幣到盯一攬子貨幣」的市場化方向。而且,貨幣政策的「動作」品質,要從事件性感知向系統結構性感知——基於整體環境變化的創新性行為的轉變,要體現人民幣匯率政策的一致性和系統性,必須以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為基礎。解決好我國人民幣國際化與經濟實體國際化不夠同步、不夠協調的問題,需更多以實體經濟的國際化成果,帶動人民幣國際化功能的完善;要培植貨幣政策獨立性的「根基」,須解決好人民幣本身的變化性功能加強問題,在擴大人民幣跨國或跨境使用範圍、強化離岸支付結算功能的基礎上,增多貿易清算和資金債務交易中「計價貨幣」的功能,擇機以周邊國家為起點,發展人民幣「儲備貨幣」市場。找到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市場「高地」;注意解決好人民幣市場總量的經濟性和效率性問題,平衡因對衝、避險工具的單一性而出現的不協調弊端,優化外匯儲備資產配置,增強匯率波動對於人民幣利率的彈性,增多市場化手段(多建「資金池」、而且連通「資金池」)和增加過程的透明度,協調好市場安全、公平和效率的關係。突破貨幣政策獨立性的技術性「瓶頸」。

人民幣匯率以增加波動幅度為特徵的市場化改革,對於我國央行貨幣政策獨立性的考驗,既是動態的又是長期的。這是未來真正捨棄盯住美元這根「拐杖」所要跨出的關鍵性一步,任何猶豫,都會使人民幣國際化喪失寶的時機,並可能被偽市場化力量處處困擾和無形綁架。

(作者系銀監會「三個辦法一個指引」起草專家之一、資深財經評論人 杜 靜)

相關焦點

  • 趙建:央行貨幣政策保持獨立性 有助於宏觀經濟恢復性增長
    來源:新浪財經意見領袖熱議《再論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及政策含義》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趙建(西澤研究院院長)>央行行長易綱發表《再論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及政策含義》一文,他特別提到,正是基於對通過債務過快擴張推動經濟增長模式難以持續的判斷,決策者強調,不搞強刺激,在保持總需求基本穩定的同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改革,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 匯率市場對全球貨幣政策的『囚徒困境』發出警告
    美國財長的這一表述徹底斷絕了日本央行對外匯市場的幹預的空間,日本央行的貨幣政策的囚徒困境開始被市場用強大的投機力量懲罰。  BOJ被市場懲罰:貨幣政策的囚徒困境  在得不到美國支持的情況下,日本央行已然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壓力,之後日本財政部官方網站關於日本財長麻生太郎對幹預匯率不排除的言論也隨即迫於壓力刪除,而隨後日本央行又在決策會議上決定推遲加碼寬鬆,市場的押注已經bingo!
  • 央行報告罕見7次提及泡沫 貨幣政策重心發生變化
    我們提出的資金緊張是央行有意為之、「流動性拐點」到來、期限錯配成本上升得到驗證。  4、正面回應「棄房保匯」、「棄匯保房」爭議,該報告認為兩者均不可取。關於匯率和房價的爭議,實質上是一個偽命題,其前提是假定了房地產和匯率均存在泡沫,但這一前提並不存在。真正要做的是,防範房地產泡沫,避免貨幣政策過緊或過松,與經濟金融形勢相匹配,堅持真正的「穩健的貨幣政策」。
  • 貨幣政策領銜 央行圈定2021十大重點工作
    來源:北京商報2021年伊始,央行新一年工作重點如期披露。1月6日,央行官網顯示,日前央行召開2021年工作會議。會議對2020年工作作出總結,並重新明確2021年央行十項工作要點。其中,依舊被放在首要位置的穩健貨幣政策,由2020年「靈活適度」進一步調整為「靈活精準、合理適度」。
  • 央行:保持貨幣政策連續性、 穩定性、可持續性
    記者12月29日從央行網站獲悉,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20年第四季度(總第91次)例會於12月25日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保持貨幣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把握好政策時度效,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
  • 央行:保持貨幣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
    本文轉自【經濟參考報】;記者12月29日從央行網站獲悉,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20年第四季度(總第91次)例會於12月25日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保持貨幣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把握好政策時度效,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
  • 央行孫國峰:貨幣政策應加強國際協調,「三支柱」維護宏觀經濟均衡
    不過,在美國貨幣政策正常化、中國潛在增速放緩、去槓桿進程持續的大背景下,央行的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管理將將如何推進?針對上述話題,近期,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孫國峰在舊金山聯儲發表了英文演講。孫國峰認為,「當更低的經濟增速是因為潛在產出下降(potential output),而不是產出缺口擴大,那麼過度刺激性的宏觀政策只會導致更嚴重的失衡。」他稱,當前中國的貨幣政策不宜過緊也不宜過松。
  • 央行重磅報告來了,貨幣政策後續走向如何?券商點評丨火線解讀
    11月26日,央行發布《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今年以來已推出涉及9萬億元貨幣資金的貨幣政策應對措施,前10個月金融部門向實體經濟讓利約1.25萬億元。總體來看,穩健的貨幣政策體現了前瞻性、主動性、精準性和有效性,成效顯著,傳導效率進一步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穩固。
  • 鈕文新:央行和財政有什麼好爭論的?——貨幣政策切忌作繭自縛
    說實話,這事真沒什麼好爭論的,財政無非是說:央行應當以國債(國家信用)為基礎吞吐基礎貨幣;而央行則認為,這是赤字貨幣化,是財政向央行透支。表面看各說各的道理,但這裡有個關鍵的基礎性概念:到底什麼是赤字貨幣化?是不是央行只要買入國債就屬於財政貨幣化?按照理論,所謂財政赤字貨幣化,一般指的是:財政直接、強行向央行發行國債的行為。
  • 臺媒:各國央行加上「禿鷹」 世界貨幣較量上演
    戰爭的範圍,目前已經成為戰區的地方,北至北歐的丹麥,南至東南亞的新加坡,西至歐元區各國與瑞士,東至東北亞的日本,還包括周圍的各國被捲入這場貨幣戰爭。  戰爭所使用的武器包括印鈔票、調控匯率與利率等;參與戰爭的主角除了各國央行之外,更包括縱橫全球金融市場的禿鷹:避險基金(對衝基金)。各國央行操控的當然是自己國家的貨幣,禿鷹們則尋找機會狙擊實施聯繫匯率國家的貨幣。
  • 貨幣政策的「第三條道路」
    不管向前看還是向後看,央行對通貨緊縮敏感度不高,因為央行是堅定反通脹的,對通脹敏感度大於對通縮敏感度。因為央行對通縮敏感度不高,所以貨幣政策放鬆過程較慢,不急於出招。即便是最近兩次降息,也是適應性寬鬆,物價水平下行,所以名義利率下調,使實際利率穩定,不代表央行認為通縮風險加大,所以貨幣政策要趕快行動,這兩個判斷是完全不一樣的。
  • 關於央行數字貨幣的理解含義,你了解嗎?
    國內意義,其實也是被其他虛擬貨幣逼的了,因為主動權不能給別人,畢竟數字貨幣是平臺決定發行政策,匯率會變,發行量會變,這是在搶央行的活……另外,好像洗黑錢也不方便了,制假販假幣要失業了…  從貨幣需求與供給兩個方面比較二者的宏觀含義  貨幣需求:流動性資產是關鍵  從需求來看,貨幣有三個功能:支付手段、儲值手段
  • 盧布匯率1夜暴跌13% 俄央行緊急大幅加息至17%
    盧布匯率1夜暴跌13% 俄羅斯經濟已死?(網絡配圖) 人民網北京12月16日電 (李海霞)周一紐約盤中,俄羅斯貨幣盧布兌美元匯率大幅下跌13%,不僅首次突破60大關,盤中還一度跌至66.22,創下1998年來最大單日跌幅。今天凌晨,俄羅斯央行火線開會,決定將基準利率從10.5%上調至17%。 交易員稱,周一盧布暴跌,讓俄央行不得不再次出手幹預市場。
  • 廣發宏觀鍾林楠: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釋放的七個信號
    本次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有四個專欄,其中專欄1比較微妙,強調不能通過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的變動來判斷貨幣政策鬆緊,比如今年縮表的降準和擴表的再貸款相互抵消;M2作為廣義貨幣與基礎貨幣之間的一個事後恆等式,也是無效的;貨幣鬆緊關鍵還是看貨幣供應量和社融。
  • ...適宜貨幣金融環境——2019年央行宏觀調控和貨幣政策實施工作紀實
    回顧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與成效,閱讀人民銀行行長易綱發表的文章與言論,我們感受到中國金融的強勁脈搏,領略到中央銀行的使命擔當。2019年冬,易綱在《求是》雜誌刊發題為《堅守幣值穩定目標 實施穩健貨幣政策》的署名文章,他回顧了20世紀「大蕭條」以來全球範圍貨幣政策三個階段的歷史演進,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貨幣政策調整的經驗規律,明確了新時代堅守好貨幣政策維護幣值穩定和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福祉的初心使命。  在這篇7000字的長文中,易綱對「穩票子」進行了反覆強調。
  • 2020年全球央行年會探討貨幣政策框架調整
    來源:Chinamoney內容提要2020年傑克遜·霍爾央行年會上,各方表示,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的環境使得傳統貨幣政策框架面臨挑戰,各國陸續啟動了貨幣政策框架審議。文章梳理了美聯儲貨幣政策框架調整為平均通脹目標制的具體內容,及全球主要央行貨幣政策框架調整的趨勢,並嘗試總結了相關討論的觀點。8月27-28日,2020年傑克遜·霍爾央行年會召開,各央行代表及學界人士圍繞「展望未來十年:對貨幣政策的影響」這一主題展開討論。
  • 貨幣政策的新結構經濟學:觀點及政策含義
    量化寬鬆作為歐美央行對衝重大宏觀經濟衝擊的非常規貨幣政策,肇始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其實質是央行資產負債表的非常規擴張:在短期金融市場端,央行通過提供無限再貸款等方式,向貨幣市場注入流動性;在長期金融市場端,央行通過直接買入長期債券等方式,壓低長期利率。
  • 「2020年第4季度全球宏觀經濟季度報告 · 中國」雙循環下的貨幣...
    為了實現匯率穩定,在上述背景下,貨幣政策事實「以匯率政策為綱、綱舉目張」。在這一政策框架下:(1)經常帳戶持續順差、國際資本不斷流入。(2)人民幣持續面臨升值壓力,為了穩定匯率,央行持續幹預外匯市場,通過外匯佔款投放基礎貨幣,同時不斷積累外匯儲備。(3)在人民幣升值壓力較大時,以外匯佔款投放基礎貨幣過多,貨幣政策被動進行反向的衝銷幹預,以穩定總體流動性。
  • 周誠君:未來人民幣匯率更多取決於全球人民幣外匯交易
    人民幣不是主權貨幣,就會產生匯率風險,所以一定要有比較好的外匯市場和工具產品讓他進行很好的套期保值、對衝交易、規避匯率風險。 為什麼美國同行有點擔心呢?因為他們覺得這些方面還有諸多的不便,但是要提供便利性的時候,跟一些更宏觀的指標有關係,比如貨幣形成機制,跨境流動管理的機制等等,這些機制恰恰是中國宏觀經濟調控非常重要的工具、內容和政策。
  • 貨幣政策的傳導與不平等的社會效應
    在理性預期框架裡,通脹上升的力量會引起通脹預期,通脹預期與經濟人對央行承諾實際目標的觀察密切相關,因此鎖定通脹目標可能是最有效的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因為它很透明,以及基於對央行貨幣政策觀察的可信度。因為央行控制短期利率更有效率,因此央行可以控制匯率,而匯率代表了居民持有本國和外國貨幣的意願,當然匯率同時也受其它因素的影響,包括海外投資人的風險厭惡,國內和國外資產負債表比較,以及政治因素,貨幣政策對這些因素能夠施加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