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2日電 臺灣《工商時報》2日刊發社論稱,一場沒有硝煙味的「世界大戰」已經悄然開打,這場戰爭的本質是貨幣戰爭,各國貨幣競貶。各國央行操控的當然是自己國家的貨幣,「禿鷹們」則尋找機會狙擊實施聯繫匯率國家的貨幣。
文章摘編如下:
這場貨幣戰爭的結局可以確定的是全球各國的所得與財富將大幅重分配,包括跨國間與各國境內的所得與財富都將重分配,進而造成更大的貧富差異。戰爭的範圍,目前已經成為戰區的地方,北至北歐的丹麥,南至東南亞的新加坡,西至歐元區各國與瑞士,東至東北亞的日本,還包括周圍的各國被捲入這場貨幣戰爭。
戰爭所使用的武器包括印鈔票、調控匯率與利率等;參與戰爭的主角除了各國央行之外,更包括縱橫全球金融市場的禿鷹:避險基金(對衝基金)。各國央行操控的當然是自己國家的貨幣,禿鷹們則尋找機會狙擊實施聯繫匯率國家的貨幣。
許多人都認為,歐洲央行在上月22日宣布歐版QE計劃,是這場貨幣戰爭的第一槍。事實上早在上月15日,瑞士央行就宣布終止3年來固守的瑞士法郎兌歐元的匯率底線,同時宣布降息至負0.75%;瑞郎兌歐元匯價聞訊狂升30%,瑞士股市也應聲重挫6.66%。
丹麥央行於29日宣布調降利率至負0.5%,是10天內第三度降息,藉以捍衛丹麥克朗釘住歐元的固定匯率。由於歐版QE是3月1日以後才正式啟動,相關各國例如瑞士和丹麥的行動,事實上是尚未受到歐版QE衝擊就先發制人,甚至在歐洲央行宣布計劃之前就開打,因而被譏為「看到影子就開槍」。
與其說瑞士和丹麥看到影子就開槍,倒不如說這兩國央行基於其本身的匯率政策,提早實行不同的策略操作。在瑞士方面,瑞士法郎兌歐元的匯率底線持續被央行維持在1.20瑞郎兌1歐元,由於歐元區經濟長期低迷,歐元持續貶值,這個匯率底線顯然已經不切實際。
未來歐版QE啟動,歐元貶值趨勢更為確定,瑞士法郎已成為避險基金套利對作之標的,熱錢大量流入,捍衛匯率底線的成本過高,因而放手讓它一次升足,但升值將付出未來出口衰退的代價,難怪當天瑞士股市應聲重挫6.66%。
至於丹麥則仍持續與禿鷹對抗,丹麥央行總裁羅德曾說,他的工作是鎖定7.4丹麥克朗兌1歐元,官定的丹麥克朗匯率波動區間為目標價位上下2.25%,但在實務面只允許上下1%的波動。為因應熱錢大量流入,丹麥央行在1月22日之前的一個月裡,已經賣出780億丹麥克朗(119億美元)來阻升克朗,並且在29日第三度降息,利率甚至低至負0.5%,力求降低克朗的吸引力、阻擋外國資金加速流入,藉以捍衛丹麥克朗釘住歐元的固定匯率。
在亞洲方面,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在28日出乎意料宣布新寬鬆貨幣政策,星元兌美元匯價應聲大跌1.32%至1.3569星元,創2010年來新低。新加坡此舉是基於通縮惡化及成長疲軟,去年11月已開始陷入通縮困境,11月消費者物價比上年同期下跌0.3%,12月又跌0.2%,主因是房市疲軟及油價下跌。
過去三個月裡,星元對美元共貶值近6%,是11種亞洲主要貨幣中貶幅第三大的貨幣,但星元對馬元、歐元及日元皆升值。因此,MAS促貶星元,一般認為到三月底時可能貶到1.4星元兌1美元。
新加坡是今年開年以來全球第9個實施寬鬆貨幣政策的國家,其他國家還包含日本、加拿大、丹麥及印度等,預料馬來西亞和泰國也因國內外需求疲軟而須採取貨幣寬鬆政策。在匯率方面,韓國央行一再表示韓元對日元升值過快,澳大利亞央行也表示未來政策將偏向貶值,加上新加坡阻升星元甚至促貶,亞洲的匯率戰也已經悄然開打。至於新臺幣匯率近一年來對美元貶值約3.76%,只算是防禦性的變動。
除了各國央行基於總體經濟考慮,主動或被動加入這場貨幣大戰之外,推波助瀾的是金融市場的禿鷹:避險基金。看到連瑞士央行都棄守對歐元的匯率底線,許多避險基金已經虎視眈眈準備狙擊其他匯率與美元或歐元固定連結的小國,目前的策略是放空沙烏地阿拉伯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貨幣,並做多丹麥克朗對歐元匯率。
舉例而言,古根漢夥伴投資公司(管理2,200億美元資產)全球投資長麥勒表示,準備放空阿聯貨幣迪拉姆,儘管成功的機率僅10%左右,但虧損有限;如果奏效,估計能獲利逾15億美元,潛在的虧損風險僅3千萬美元。
歐版QE於3月1日正式啟動前,各國央行與禿鷹們已經採取行動或積極布局,未來歐版QE正式實施,全球的貨幣戰可能白熱化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