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數學的目的之一就是運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在生活中運用數學也能促進我們數學的學習。同學們能在生活中發現所學知識與生活脫節,說明你們善於觀察、愛動腦筋。
國際標準單位中沒有「斤」,這是中國獨有的計量物體有多重的一個「市制」計量單位。
在大陸地區「市制」計量逐步被淘汰使用,可為什麼斤、兩依然在中國被廣泛使用呢?這主要是傳統習慣所致,古代人們就使用斤、兩衡量物體有多重,市場上的秤都是按照斤兩製作而成,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人們已經習以為常,不易糾正。不過,現在菜市場和其它市場中已經存在大量的以克和千克作單位的秤了。
古代量制歷經多次變革:
西漢每斤258.24克;
東漢每斤222.73克;
魏晉每斤222.73克;
南齊每斤334.10克;
梁、陳每斤222.73克;
北魏每斤222.73克;
東魏每斤445.46克;
北齊每斤445.46克;
北周每斤250.66克;
隋朝每斤668.19克;
唐朝每斤596.82克。
唐代以後才大體穩定,變化較小。
明代以後,一斤固定在595克。直至中華民國18年政府推行計量改革,將舊制595克一斤改為500克一斤,但仍沿用十六兩為一斤、十錢為一兩之進位。新中國1959年計量改革時,500克為一斤不變,只將其進位制中十六兩為一斤改為十兩為一斤。我們從一些成語中也可以發現古代的斤與兩的關係,如半斤八兩,八兩即半斤,半斤、八兩輕重相等,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同學們也可以自己找一找,看看還有哪些成語中含有這樣的計量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