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我就是譁仔!
歡迎朋友們再一次回到這個有點不一樣的觀賞魚專欄,我就是那個魚和熊掌已經兼得的譁仔。
三天前我寫了一篇關於魚缸褐藻的文章,有很多魚友的留言。其中一位魚友說:譁仔你別講藻類是什麼,我不感興趣,你就告訴我有沒有辦法讓藻類永遠不要出現在我的魚缸裡?
不喜歡原理分析,是喜歡「即插即用」的技巧,這確實是當今很多新手的真實心理寫照。
至於這種訴求的是與非,譁仔不敢多嘴,不過,我今天試著解答一下這位可愛魚友的問題。
現在就我們來開個腦洞——到底有沒有辦法讓藻類從魚缸裡完全消失?
同學們請躺好,聽譁仔再來說說養魚那些事兒!
本文適合淡水觀賞魚玩家,不適合草缸和海水缸玩家。預計閱讀218秒。
藻類知識小科普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要想讓藻類完全從魚缸裡消失,我們總要先搞清楚藻類是什麼吧!
藻類一共有11個門,其中兩門是原核生物,另外九門是真核生物。我們在魚缸裡常見的藻類全部是真核生物。
在這九個門當中,其中六門是淡水常見藻類,還有三門幾乎只能在海水裡見到,和我們淡水觀賞魚玩家基本沒什麼關係。
在這六門當中,與我們淡水觀賞魚關係最為緊密的是綠藻門、硅藻門和甲藻門。
魚缸裡能見到的藻類有11種,其中比較常見的是:褐藻(也就是底棲硅藻),絲藻(本文第一張配圖中譁仔手中的藻類),小球藻,綠斑藻,剛毛藻,短絨藻和黑毛藻。
對於我們這些不玩水草的朋友來說,最熟悉的莫過於褐藻、小球藻和短絨藻。
備註:譁仔已經在三天前的那篇文章裡表述過了,我們魚友口中所講的「褐藻」其實不是褐藻,而是屬於硅藻的一種。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那篇文章詳讀。
藻類從哪裡來?
要研究「藻類從哪裡來」這個難題,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藻類的繁殖方式和傳播方式。
藻類的繁殖方式有三種,也就對應了三種傳播途徑。
第一種是營養體生殖。
說白了,就是你將一部分藻類帶回了魚缸,比如我第一張配圖中的絲藻,你只需帶回一小段那樣的絲藻,只要你的魚缸裡沒有食藻魚,你的魚缸裡就會出現這種藻類,還會越來越多。
這種生殖方式對應的傳播方式就是:魚友有意無意地帶回家部分藻類。
第二種是無性繁殖。
無性繁殖主要是依靠孢子來完成的。
孢子飄到哪裡,哪裡就可以出現對應的藻類。比如你魚缸出現了所謂的「褐藻」,本質上就是這種藻類的孢子通過空氣「飛」進了你的魚缸。
第三種是有性繁殖。
有性繁殖是靠配子來完成的,配子會變成合子,合子再變成對應的藻類,有點像受精卵的意思。
這種合子很難通過空氣傳播,需要你將混有合子的水帶回家,然後才會有對應的藻類在你的魚缸裡生根發芽。
結論:藻類進入魚缸的渠道主要是通過空氣飛進來的,少數情況是魚友無意間帶入魚缸的。
有沒有辦法讓藻類從魚缸裡徹底消失呢?
因為孢子是藻類進入魚缸的主要途徑,那麼我們就單說孢子吧!因為其它兩種傳播方式的規避手段已經躍然紙上了,無需譁仔贅言了。
魚缸裡出現藻類需要三個必要條件。
第一,足夠的光照。這很好理解。
第二,飛來的孢子。這個你現在也一定可以理解。
第三,足夠的氮磷肥。魚缸裡天生就不缺這東西。
答案已經顯而易見:要想完全規避藻類的誕生,就必須讓你的魚缸至少實現以下三個條件其中的一個。
第一個條件:完全沒有光照。
第二個條件,完全與空氣隔絕。
第三個條件,讓水中的硝酸鹽和磷酸鹽百分百消失。
答案是不是已經讓你絕望了?
這三個條件,沒有任何一個條件和在家庭裡實現,除非你家是一個科學實驗室。
換句話說,讓魚缸裡百分百不長藻是一個天方夜譚。
但是,我們就完全沒有方法讓藻類少長一點,或者說長得儘可能慢一點嗎?
當然可以!因為我是譁仔!哈哈!
其實,我們的確無法阻止孢子進入魚缸,但是我們可以在魚缸裡儘可能絞殺孢子。
聰明的你,一定已經猜到譁仔的妙招了——使用殺菌燈。
但是,殺菌燈也不是亂用的。
用殺菌燈剿滅孢子的三個注意事項——
第一,一定要保證殺菌燈的紫外線不要照射到人,不要照射到魚,也儘可能不要照射到濾材;
第二,每天開殺菌燈2個小時,不要多,也不要少;
第三,最好是晚上開,不要白天開。
當然,如果你能做到以下三件事,就跟更完美了。
第一件事,給魚缸遮光。
第二件事,定期科學地給魚缸換水。
第三件事,在保證沒有食草觀賞魚的前提下,在魚缸裡多種一些水草或者挺水植物。
譁仔的心裡話:既然我們沒有辦法完全規避藻類,那就儘可能地壓制它們吧!
你與成功養魚之間,或許只差一個譁仔的距離。
敬請關注百家號譁仔說魚,帶你明明白白玩轉觀賞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