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印象中,科學家就像《生活大爆炸》裡的謝耳朵一樣,是一個GEEK「書呆子」,智商超高同時嚴肅理性。
但其實,歷史上有非常多的科學家都打破了這種刻板印象。他們不僅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所建樹,而且在藝術和音樂方面也頗有心得,甚至還有幾位因為研究科學而「耽誤」了自己的音樂夢想。
比如我們都很熟悉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
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同時也是一位小提琴手。音樂伴隨愛因斯坦度過70多個春秋,他幾乎每天都拉小提琴,而且還能夠熟練地彈奏鋼琴。
量子論的奠基人普朗克同樣也熱愛音樂,他的鋼琴和手風琴都彈得特別好。在柏林科學院的時候,他和愛因斯坦兩人經常一起合作演奏莫扎特的室內樂。
音樂散發出來的魅力,連現代物理學家霍金也抵擋不住。雖然他後來身體不便,但此前卻多次參加音樂活動,還和英國迷幻搖滾樂隊Pink Floyd(平克·弗洛伊德)合作了兩首單曲。
還有我們最熟悉的袁隆平院士。作為一個寶藏爺爺,他不僅會英語而且還有著「90後梗王」的美譽,另外他還有一個寶藏技能——拉小提琴。
有一次,他出席一個全國性大會。會議前有人提議他拉琴,他就拉起了一首《行路難》。
而這首曲子竟是出自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之手,並且這支曲子還是中國人創作的第一首小提琴曲!
在我國還有一位會拉小提琴的科學家,他就是共和國第一代飛機設計師程不時先生。
幼年時,程不時曾親眼目睹日軍飛機在中國的土地上投下炸彈,於是他下定決心要為中國設計出自己的飛機。
高中畢業後,程不時毅然選擇報考了清華的航空工程系,即使當時的航空專業已非熱門專業,但是放棄二字並不在程不時的字典裡。
他在《開講啦》節目中說過,當他踏進清華園的那天,他走進了兩個殿堂,一個是航空的殿堂,一個就是文藝的殿堂。
1947年 清華大學管弦樂隊 (左一 程不時)
從那之後,飛機成為他終身的事業,而音樂則是他一生的愛好,這樣的初心再也沒有改變過。
畢業後程不時如願進入了當時剛成立的國家航空局,並成為中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設計組的組長。
1958年,殲教1首飛成功,標誌著中國的自主設計能力進入噴氣式時代。 此後,程不時又設計了大型民用客機運-10,並且擔任了C919大型國產客機研製專家組的成員,真正把最核心的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改變了中國飛機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局面。
如今,年近90的程不時仍然精力充沛,雖然不再活躍於飛機事業的一線,但是他的音樂愛好開始閃閃發光。
在紀錄片《往事如歌》中,記錄了程不時和清華大學畢業生們組建的一個特殊的學霸合唱團。他們中的很多人和程不時一樣,心中裝著一個音樂夢。但在風華正茂的年紀,為了祖國的事業,他們毅然奉獻了自己的青春。
現在平均年齡74歲的他們,拾起了心中的音樂夢,以歌會友以歌寄情。
在他們的人生故事中,音樂和科學交織得無比緊密。
來自黑龍江山溝溝裡的曹玉英,從小家境貧寒,沒有太多機會讀書,但是她不甘於只做人家的「太太」,而是想做一個女性知識分子。
曹玉英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一心想為工業建設做貢獻,於是選擇了電力專業,畢業後回到黑龍江老家,為大慶油田建設發電廠,在東北搞了一輩子的電力事業。
而在清華的日子,曹玉英有著 「小夜鶯」的美譽,唱歌時的她是格外耀眼的存在。聽過曹玉英歌聲的同學們都讚嘆她:「曹玉英唱得真好,真美啊!」
在清華的校園舞會上,曹玉英的歌聲還吸引到了自己的愛人沙守禮,兩人從此相伴一生。
這樣因音樂結緣的故事,在清華學霸合唱團中還有一對,那就是藝術團團長劉西拉和自己的愛人陳陳。
早在清華上學的時候,二人就是同學們眼中金童玉女般的存在。其一就是夫妻二人的功課都學得很好,陳陳更是名副其實的學霸,不僅以數理化三百滿分考入清華,還以全5分的成績從清華畢業。
1966年 陳陳、劉西拉在清華園
其二就是兩人有共同的愛好,劉西拉擅長拉小提琴,陳陳彈得一手好鋼琴,在校期間二人經常進行合奏,直到現在二人還保留著一起合奏的習慣。
後來,夫妻二人獲得了公派留學美國的機會。不到四年時間,劉西拉和陳陳就相繼攻下了普渡大學碩士和博士的學位,並且在學成之後毅然回國。
在上海交通大學教書期間,夫妻二人就已是學生們眼中的「明星教授」。劉西拉教土木,陳陳教電機,迄今為止二人培養的碩士、博士、博士後均已超過100人,陳陳老師培養出來的研究生更是掌管了半個中國的電力系統。
在《出彩中國人》節目中,藝術團在團長劉西拉的帶領下演唱了一曲《我愛你中國》,成功唱哭了一票網友,他們的精氣神和那些閃光的日子更是感染了無數人。
看到清華學霸們的如歌往事,不禁讓人深思為什麼他們不僅科學搞得好,連玩音樂也這麼厲害呢?
在我們的認知中:科學思維屬於邏輯思維,主要用左半腦,藝術思維屬於抽象思維,主要用右半腦,這一左一右,看起來是兩碼事。
但其實,音樂和科學不是對立面,它們是一對好朋友。
在嚴謹的邏輯思考中,音樂是最能讓科學家們放鬆的一種方式,而在這种放松的模式中,科學家們無邊的想像力又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鋼琴愛好者錢學森就曾說:「我妻子的音樂是我學術上的靈感源泉,它豐富了我對世界的認知,是音樂讓我避免了機械唯物論。」
俗話說得好:不想當音樂家的理工人不是一個好科學家。
他們是新中國人第一代科學家和建設者,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被他們牢記在心間,他們總是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荒涼的戈壁灘、偏遠的山區去奮鬥。
經年過去,往事如歌,讓我們伴著歌聲,一同走進清華學霸合唱團,去體會音樂與科學結合的魅力吧。